格物致知的名医趣案

单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21
【字号】    
   标签: tags:

中医理论的产生源自于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并加以研究总结。人与天地相应,医者由大自然的气候、物候与人体的病候变化联系起来,取类比象,归纳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医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受之以谦,而后可以言医”。作为一名医者,须识气候、物候、病候,在诊治疾病时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后可以言医”。

翻阅名医医案,可以看到古代名医观物识机、格物致知的有趣故事,下面举几个例子,藉以印证之。

赏月悟医

明朝周慎斋,安徽名医,著有《慎斋遗书》等著作。中年得了中满之证(即脘腹胀满之症),遍访名医乏效,广搜药方又不敢贸然试用。

某晚,周慎斋强打精神坐在院中赏月。突然,乌云遮月,他立感心胸憋闷。少顷,清风徐来,云散月朗,胸部随之亦舒。慎斋恍然有悟:“云属阴,风属阳,阳气通畅,则阴云消散,吾病亦如是乎”?

于是自拟“和中丸”,温中通阳,方取肉桂、炮姜、川椒、白术、薏苡仁、砂仁、车前子、陈皮等组成,服之一月而愈。此由观风察云加上切身体会而悟出阴阳之理,可谓善于格物致知矣。

观花识药

浙江名医范文甫曾治黄某,“苦不寐,百药不能治。”范氏处以百合三十克,苏叶九克,三剂而安。有问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书?”范答曰:“我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

百合、苏叶未见有安眠之功,范氏从其朝夕变化而悟出助寐之效,临床疗效亦验证了这一点。此亦援物比类,由物候而悟出医道一例。

倒凳识湿

明代名医杨贲亨治一病消谷善饥者,前医多从火治不效。杨贲亨接手,久思不得,未便出方。忽见堂上木凳自行仆倒。视之,乃因湿气蒸腐使然。杨贲亨忽悟,火能消物,水亦能消物,断为“此系湿消尔”,投热剂而愈。

由木凳因湿而腐悟出水亦能消物,不独火尔,也算是由物的外在现象而领悟其内在原因的一例了。

望梅偶得

清代名医程杏轩次子患病腹胀,自夏至冬,缠绵不愈,渐至食入则呕,腹大如鼓,已成单腹胀(即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的病症),百治不效。

时值腊月,程杏轩忽见梅花初绽,触景生情,随即采摘数十枝,令以汤泡代茶,日饮数次。后又合以木瓜、橘饼及酒,啜饮三日,腹中微鸣,不时矢气,已见转机。旬日,胀势减半,食入不呕,一月后腹胀全消。

时人甚奇,问梅花治胀,出于何书?程氏答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予之会心偶得,无古可师。大概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其气芳香,故能醒肝舒脾;橘皮调和诸气;肝以敛为泻,木瓜酸柔,能于土中泻木,更借酒力,是以得效。”

梅花治此久胀,程氏似乎偶然得之,实则素有医学根底,方能一触即发,顺势体悟。故悟性固然得之于天机,后天努力也不可或无。

舟上闻道

某日,清代名医叶天士乘船出诊。所乘船新抹桐油,光亮如新。时值初秋,水上风来,精神一爽。忽闻岸上有人大声吆喝,谓桐油新抹,不能接近菱塘,菱遇桐油,则必枯萎而死,乃命改道以避之。叶天士自思:“桐油为涌吐顽痰之品,不想其与菱相克也。”

他日,有妇抱儿就诊,病为伤食,已更三医无效。天士亦诊为食积,但似与寻常食积不同,询之,为食菱过多所致。猛忆舟中之事,遂于消滞药中加入桐油一味,其病顿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