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僧介绍:见月律师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2448
【字号】    
   标签: tags: , ,

一梦南来数十秋,艰危历尽手方休;
尔今问我南游迹,仍把梦中境界酬。

这首偈子,是明末清初,苦心铁脊支撑法事,中兴律宗的见月律师(律宗的大法师),在所撰《一梦漫言》书末的结语。《一梦漫言》是见月律师七十三岁时(清康熙十三年,纪元一六七四年),应信众请求,将一生行脚事迹,和盘托出的实录。弘一法师(纪元一八八0至一九四二年)与倓虚法师(纪元一八七五至一九六三年)曾先后推崇《一梦漫言》能令读者顽廉懦立,对于砥砺道心,祛除习气,有相当裨益。弘一、恢虚两位大师不仅雅好是书,且每于展读之际,含泪流涕,感发至深!为何见月律师具有如此强烈的摄受力呢?“因为他老平素能刻苦,有‘行力’!自出家到圆寂,无论为公为私,从不知躲懒偷安为什么!日常一行一动,举心动念,无不合于佛法,无不是修行。”倓虚法师上述的解释,诚然十分中肯。

师(本文专称见月律师,下同)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纪元一六0二年),俗姓许,名冲霄,云南楚雄人。原籍江南句容,先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军,开荒滇黔,因立功当地,迁居云南,世袭官位。父醑昌公,母吴氏,懿言淑行,雅慕因果。吴氏待产前,曾梦一梵僧入室,梦醒后即生师。师天资钦奇神敏,好游览,善绘事,尤喜摹写观音大士法相,人争宝之,并呼师为“小吴道子”。师十四岁时,不幸双亲相继过世,赖伯父恩育教诲,得以长大成人。崇祯元年(纪元一六二八年)岁末,师与友人聚嬉梅园;酒兴酣尽之际,忽接伯父去世噩耗,师顿然神惊酒醒,伤心堕泪!师一向不信僧道,竟因此机缘,萌生出家修道之念,期借此忏悔不孝之罪,并报答父母、伯父生养之恩。时年廿七岁。

师出家后,先为黄冠道士三年,其间虽不曾阅佛典,亦无善知识相助,却能自发菩萨心,善导信众斋僧济贫,礼敬三宝,广修福田。崇祯四年(纪元一六三一年)夏,师卅岁,得剑川州西山老僧点化,教诵《华严经》,始初闻佛法,复忆先前出家曾夜梦为僧,乃急欲披剃、改道归释。该年秋天,师登鸡足山,礼拜哀乞,居山卅年,请专修净业的大力、自云两位老和尚,为己剃发。大力老和尚详明师出家之根由后,即慈悲允准。自云老和尚则以师“终成大器,不可草草”从事为由,令师自行沿门乞化,自备衣钵后,再来山剃度,藉以折服我慢,考验心志。师恭敬受教,乃下山至落马(地名)化缘。后以亮如老法师(大力老和尚门徒)讲经东山大觉寺地缘之便,师焚香哀恳亮如法师为其披剃。亮如先有梦兆,知师是“再来人”,将来“可以绍吾弘法利生”,遂赐名读体,号绍如。时为崇祯五年(纪元一六三二年),师卅一岁。

师为僧后,随侍亮如法师行止,以淡泊寡欲深得亮如垂爱。崇祯六年(纪元一六三三年)二月廿日,亮如法师于鹤庆开讲《楞严经》,师充任后堂职事,以首座法师覆讲时“巧越经旨,翻贬正座”,师当众“出首座过,以清规石罚之。”虽然师因未预先向亮如法师报备,即擅动清规而被罚跪香一炷,却也因此博得亮如法师:“后堂认真护法,将来出头,惟知规矩可行,不知人情可讳!”的赞语。四月上旬,经筵圆满后,师发心至江南参礼三昧和尚求受沙弥、比丘戒,以便成为一位名实相符的僧人。师念切志坚,竟感召道友数人相随,结伴行脚参方。

师等一行人,自滇而南,自南而北,复自北而南,往返两万多里,直到圆满依止三昧和尚受具足戒的心愿,已是崇祯十年(纪元一六三七年)了!六年行脚中,师历尽艰辛、饱尝人间冷暖。自云南入贵州境时,曾有山雨灌顶,“水从颈项直下股衣;两脚横步,如跨浮囊。解带泻水,犹开堤堰”,如此寒彻肌骨的体验,更有赤脚行步于砂石凹凸不平道上,以致“足肿无踝,犹如火炙锥刺”、“皮破茧起,任之不顾”的折磨。一路上,不但经常餐风宿露,还要回避流寇、官兵的侵扰;唯师始终以烦恼为菩提,一味安忍,不退初心!

崇祯七年(纪元一六三四年)春,师卅三岁,于两湖宝庆府,进谒颛愚大师;颛愚赐食苦瓜一盘,借机勉之云:“先苦后甜,修行作善知识亦尔!”并嘉美师具大丈夫骨气,当效古德操履,日后好为法门栋梁。

师“铁脊刚骨”的操守,可从下列诸事例,窥知一斑:崇祯七年秋,师至南京兴善寺挂单,因该寺当家师与师同乡,师等本拟依止该寺。但见寺中大众所食,皆是多年虫蛀仓米,少许咸菜,而执事各寮则食鲜蔬白米,师乃对同行道友说:“万里而来,宜依止有道德善知识。如此不诚心为众,我宁甘淡薄,不愿亲近!”乃转往他处。复次,该年冬末,师上宝华山学《楞严咒》,于寺中担任行堂职事,安单于厨房下。厨房典座了然(人名)少年伶俐,每将经手的米粮私藏少分,以供己用。一日,师背咒毕,折返厨下,了然好意为师留饭。师见是饭,诘问了然:“大众是粥,此饭何来?”了然大不悦,应道:“好意留予,反进问之!”师即云:“大丈夫岂用不明之食耶!”遂起身而出。翌年,师至南京古林庵求戒,因无衣无银被拒,师乃自云:“是龙须归大海,岂在牛迹窝中!”在在可见,师不甘同流合污、择善固执的傲骨!

崇祯十年(纪元一六三七年)二月初,三昧和尚于江苏丹徒县海潮庵开戒,师及时赶赴求戒。戒期中,戒子需依序当众背诵《毗尼日用》戒条。师乃首位出列,一口气朗声从头背至尾,犹泻瓶水,一无停滞!因而获教授师熏六法师青睐,欢喜赐茶予师。过几日,师被安排覆讲《梵网经》;开卷念文后,师先玄谈该经大义,再依文解释。讲毕,不仅在座大众叹服赞善,三昧和尚与熏六教授师,更是欣慰不已,特赐师衣履被褥,以表嘉勉!三月下旬,丹阳贺姓的狂妄书生,结众来庵滋事,老和尚乃下令延缓戒期。熏六教授师欲以方便息事,保全道场,遂于晚课后,在韦驮殿前,昭告大众(众中多在家随喜众):“今道场被魔挠碍、不善始终。汝等弟子中,有舍身命,而护法门者,出来担荷!”问毕,众皆默然,唯师应声而出。师以“凡是僧家以戒为亲,况为法门,谁不勇敢!”等语,安慰熏六教授师安心,莫以此魔事为念。复以“各务学业、深培德本,…功名事业,当为天下丈夫。岂为他人是非,而丧己行德!”劝导“魔党”一方。师义正辞严,浩气凛然,随喜晚课居士辗转传扬;翌日午后,庠中斋主及乡绅多人,至庵调解,以理讲和,戒期得以如期圆满。事毕,三昧老和尚集众开示曰:“今日道场魔事不兴,则不显其见月(崇祯九年,师改号“见月”)。尔等为法为师,当如彼胆量心行。吾于此期中得人也!”师时年卅六岁。

师之心行作为,深得熏六教授师赏识。崇祯十一年(纪元一六三八年)夏,自知不久于人世的熏六教授师,请三昧老和尚付紫衣(神宗女荣昌公主与驸马杨公皈依老和尚后,遣使送僧衣三顶以为供养。)予师,以期后继之秀,能代彼辅弼老和尚弘律。师自三昧老和尚手中接衣时,涕泪盈襟拜受,自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熏师也!如斯大恩,惟利生可报。”

此后,师即敬谨协助老和尚传戒弘律法务,先是受命为“临坛尊证师”;翌年,崇祯十二年(纪元一六三九年),师卅八岁,以老和尚应请主持宝华山(梁朝志公道场),师复受命为“教授师兼任监院”。师于接受监院一职前,跪乞老和尚应允四事,彼方敢承当。

四事即:“一者、三餐粥饭俱随大众,不陪檀越。二者、一切官吏入山,概不迎送。三者、不往俗家吊贺。四者、银钱进出买办,皆不经手,惟尽心料理大众,不怠惰常住之事。”观此四事,知师诚一不强顺人情,不随顺俗流,唯道是尚的僧宝!

崇祯十三年(纪元一六四0年)冬,百余戒子受比丘戒圆满后,有北方四人来山求戒。三昧和尚命香雪阎黎师为彼等授沙弥十戒,香师竟擅自私授比丘戒(依律制,须有十师临坛,方能为新戒子授比丘戒),事为师所知悉,即引律法以理谏之。孰料,香雪阉黎师恼羞成怒,严斥师“目无尊长、傲慢自专”,并向老和尚告状,请老和尚仲裁。三昧老和尚究明事由后,知师以法为尊,所言是实,令香雪师“改日再请十师临坛,为彼四人授具。”日后,三昧老和尚当着多位上座和尚前,赞道:“吾老人戒幢,今得见月,方堪扶树耳!”崇祯十七年(纪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陷京师,思宗自缢,清兵入关;南京文武大臣于大报恩寺举行超荐先帝法会,请三昧老和尚主坛开戒。隔年(弘光元年,纪元一六四五年)六月初一,老和尚集众宣布,将于初四入涅粲,即取紫衣戒本付师,命继任宝华山法席、接掌方丈,并惕勉师“总持三学,阐发戒光”。师谦辞不果,乃随顺老和尚遗命,拜受而起,时年四十四岁。

师初任方丈,一秉“是制必遵,非法必革”的作风,订立十事规约,严格要求住众不私爨、不蓄财物,不披剃弟子、不自立门户,不攀缘、不募化,不畏劳、不奢华,以杜绝当时诸方门庭热闹、不务道业的歪风。师勖勉大众效学古人淡薄平实的操行,自己更以身作则,出坡、劳务不落人后。当时,除“不能如律躬行、不能同众淡薄、不能出坡任劳”者,先后离去外,余百多位寺众,皆依教奉行,愿共持戒,道风为之大振!师为方丈期间,恪尽领众安僧、以戒为师的本职,遇大患难,更是铁肩承担、当仁不让!清世祖顺治三年(纪元一六四六年),师四十五岁,时有土贼入山干扰。

八月初,因监院僧留饭土贼百余人,清兵百骑上山,包围寺院,师与寺内众僧,皆被押赴军营审问。师等入营,但见“无数土贼,裸形捆绑。千余乡民,啼哭叫天”,十六名乡民蒙冤被诛,血溅僧衣。师虽置身刀林之间,临难而不失僧仪,三问三答、辞气从容,行不乱步,面不改色,大大令负责审讯的三位“大老爷”刮目相看。三位官老爷更因师“罪在寺主,愿勿累他人,勇于担当的豪气,而叹服不已,皱视为奇人。不仅归还寺产,还共同答应为宝华山道场护法。监院等蒙师庇荫,侥幸逃过此一杀劫!

师一向以律严身,不假人情,却又始终婆心一片,慈悲济众。顺治九年(纪元一六五二年),江南遭蝗旱、寸草不生,饥馑遍野。男女老少村人蜂拥,来山求食,师即减少住众口粮,以赈济难民。

一日午间,饥民人数多于寻常数倍,充塞殿堂内;师应机权、巧化导众人曰:“汝等今日不得已登山者,人人当观往因,为前世不信三宝、悭贪、不肯惠施贫苦,所以招报如是。今化众僧,施汝等每人三文钱。吾复亲至汝等前,每人施吾钱一文,皆要口中念佛,双手奉之,为汝等供众,植清净福田,当来世离贫穷苦!”众人遵师所教而行,一时佛声震吼,佛号不绝。师尽扫仓粮,使饥民得以随量饱餐,念佛而去;惟常住因此无隔宿道粮,师不以为意,拟于次早以白开水过堂。出人意表地,当晚就有江宁黄姓居士,送米十石,到寺供众,感应之速,诚不可思议!语云:“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无道心。”洵然不虚!

师一生解行并重,不只深入律藏,著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释》、《传戒正范》、《剃度正范》、《僧行规则》、《毗尼日用切要》、《沙弥律仪要略》、《黑白布萨》及《幽冥戒范》等法要,还分别在顺治十年(纪元一六五三年)五十二岁时,与顺治十二年(纪元一六五五年)五十四岁时,修过两次“般舟三昧”(九十天内不坐不卧,惟壁立身行)深植净因。康熙十八年(纪元一六七九年)正月既望,师撑持病体,预嘱弟子们:“勿进汤药,更七日行矣。”至期(廿日),师端坐跏趺而化,僧腊四十八,世寿七十有八。荼毗时,“见莲华佛相腾于火中,得五色舍利升余”。

(文据《高僧行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师幼具夙慧,聪慧不群,“非雅正之书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他八岁时,父亲陈惠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大师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于席侧。
  • 陈、隋两朝,被尊为国师的智者大师,十五岁正值梁朝颓败之际,深切感受邦国不靖、家园离乱的痛苦,志求出世,遂于长沙佛像前发大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以续佛慧命为己任。
  • 梁武帝时(纪元五O二至五四九年)达摩东来,中国始有传佛心印的禅宗上乘禅法。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至睿宗太极元年,纪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均一脉单传,尔后因各家接引弟子之手法有异,遂衍生出五家七宗之流派。
  • 布袋和尚具备多种“特异功能”,不只能准确预知天气晴雨干湿的变化,更曾只身躺卧在雪堆中,却不见片雪沾其身,见者无不啧啧称奇!
  • 明本禅师虽身为临济宗门下高足,然亦传承宋代以来南方佛教的思潮,以禅僧而兼修净土,并大力弘扬念佛法门。师主张“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
  • 莲池大师在家时,即严戒杀生;祭祀时则备素筵以飨;并常自我叹息地说:“光阴过隙,人寿几何?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
  • 憨山大师,俗姓蔡,安徽全椒人;父名蔡彦高,母姓洪氏。洪氏平素虔奉观音大士,先于梦中见大士携一童子入门,洪氏“接而抱之,遂有娠”,尔后产下的男婴,即未来肉身成道的憨山大师。
  • 紫柏大师诞生前一年,母亲曾于梦中得一异人授蒂叶的大仙桃一颗;梦醒后,父母俱闻桃香满室,母氏更因而怀孕。
  • 被推崇为明末四大高僧的藕益大师,俗姓钟,名际明,字振之。藕益大师七岁即吃素;十二岁就外傅学儒,志复圣学,作论文数十篇辟斥释老,并曾于梦中与孔、颜晤言。
  • 北宋初年,在益津关一地(现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将杨延昭成功运用“火牛阵”大败韩昌的五万铁甲骑兵,重现了这场经典战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