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十二年国教决策 程序需更严谨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6日电)台湾十二年国教纷扰,至今仍有许多分歧意见,学者归咎于决策缺乏严谨程序,政策形成前,没有完备的研究及咨询机制。

台湾大学公共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今天举办十二年国教论坛,教育政策的决策程序成为讨论焦点。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吴武典表示,十二年国教号称准备了30年,但到现在,还是很多人觉得准备不足,急着推动会变成“早产儿”,“怀胎30年的早产儿,到底是怪胎,还是龙胎?”

吴武典认为,十二年国教至今争议不断,还有一堆人唱衰、唱缓、唱停,主因就是决策时出现问题,缺乏透明、果断、精准。

吴武典说,十二年国教的一些措施,明显是行政人员“开夜车”弄出来的,事前没有经过严谨的程序,到现在还不断地修正。例如废除基本学力测验,改做国中会考,依旧是以全国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的方式,没有顾及城乡差距。

台湾大学心理系教授黄光国认为,国家教育研究院民国100年正式成立,但却没有尽到政策研究的责任。翻开其研究计划,几乎都是专注于课程教学、测验评量,难得有一项是政策研究,却是针对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的义务教育,没有谈及台湾。

黄光国认为,教育决策缺乏严谨的研究当作后盾,研究像是“包工程”,硬是要弄得“源远流长”,例如十二年国教最重要的课纲,原本计划民国108年才能完成,后来提前到105年,其实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专心做,一年就可以完成。

全国教师工会总联合会副理事长吴忠泰受访表示,了解立法院的生态的人都知道,很多法案是委员突发奇想出来的,有些只适合自己选区的状况,缺乏全盘考量,“每天都有惊奇的事情发生。”行政机关决策前,也常常没有考虑后果。

吴忠泰举例,教育部100年就宣布,基测要结束、免试不能采计在校成绩,事前缺乏通盘讨论,使得现在任何升学制度,都不能违反这两项原则。

台北教育大学教育经营与管理系主任孙志麟表示,台湾需要一个“证据本位”的决策机制,研究报告、专家咨询、社会参与、民主决策缺一不可。然而台湾却往往是政策形成后,才慢慢去补程序,例如十二年国教咨询会,就是在宣布103年正式上路之后,才匆匆成立。

孙志麟认为,理想决策应先由“智库”进行扎实的研究,透过研究发布引起媒体参与,再透过咨询汇集专家的意见,最后才形成完善的政策。

民国57年政府毅然推动“九年国教”,当时教师、学校、课程都不够,但在全民的决心和努力下,将困难一一克服,至今许多人将台湾70、80年代的经济起飞,归功于九年国教。

如今政府推动十二年国教,环境条件远比40多年前还要充足,但台湾早已不是威权体制,民意、言路大开,对于政策的要求也更高。任何改革,都需要更高的基础作为后盾,让配套更为周全完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