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窥孙思邈的养生观

作者:邓正梁
font print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孙思邈是唐代大医家,被后人尊称为“孙真人”,他熟谙养生,得享遐龄。唐太宗见到孙思邈:“嗟其容色甚少”,因而询问其养摄之术,并授爵挽留,但孙思邈固辞不受;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以疾请归。有人说孙真人至少活了120岁,也有人说150岁以上,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超过100岁。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孙思邈因何得以高寿。

孙思邈在养生之道上,首先强调要修自己的心性,他称之为“养性”。《千金要方》中提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也就是说,心性好的人能够防病于未然,“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指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

孙思邈告诫世人要无欲无求、恬淡虚无,视名利若存若亡,“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制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孙思邈认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放恣情欲,命同朝露,故首先得先去名利之心。

孙思邈的撙节之法,还包括应该做到的十二少,并十二多的警语。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若不能及此,“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即十二多。

孙思邈对饮食的建议,“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也就是不要吃太饱,但可多吃几次。“夫善养老者,……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谓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学淡食。”表明轻清甜淡之物对健康比较有好处。

“鱼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表示孙思邈非常注重饮食的营养,特别推崇乳酪等食品。在上千年前,他就鼓励人喝牛奶,“牛乳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健,润泽,面目光悦,志气不衰。故为人子者,需供之以为常食,一日勿缺。”“此物胜肉远矣”,他鼓励老年人也应多喝牛奶,比大鱼大肉要好。

孙真人也希望人须劳逸适度,气候温度适中,不要吃太多生冷:“不欲甚劳,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夏日“伏阴在内,忌冰水”。

本文转自第296期【新纪元周刊】“养生保健”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88/11065.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文通是庆都人,在明朝嘉靖末年(1522年~1566年),做了碣石卫经历官,当时出征讨伐贼寇的各路将领,都打了败仗。百姓们人心惶惶,官兵们无心拒贼,唯独郭文通军纪严明,士气高昂……
  • “家有千金”的古代中国人如何“择婿”?榜下捉婿、以联选婿……不同的择婿方式显示不同的价值观与智慧。
  • 汤斌,字孔伯,是清朝河南睢州人,是当时的名臣,康熙时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他奉旨前去赴任时,一路布衣牛车,只跟了一老人作为随从。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年轻官员,衣冠华丽,骑马的随从众多,这些人一会儿上前面,一会儿上后面,时不时的就碰撞到汤斌的车马...
  • 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游说,就好比请野兽上西餐厅,让飞鸟去音乐馆听贝多芬一样......
  • 预言,就是预先说出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小的预言是预言某个人某件事,或者预言某个人一生的命运;大的预言是预言某个国家以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
  • 答应别人的事,就应秉持“真”的原则,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做到,这是为人处世之本,是一种传统美德。看一看这些不惜身家性命而谨守守信重诺做人准则的古人,真是令人由衷的钦佩。
  •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文”字有着广大而丰富的内涵;而能承载此文化之精义者,人们称之为文人。
  • 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在女儿出嫁那一天流下不舍的泪水,甚至失眠。如果女儿婚姻幸福,那么父母便是在梦中也会笑出声来…
  • 徐受天,是吴中闾门人。有一天,他在集市上遇到一个挑粪的人,挑粪人不小心将粪倒了他一身,徐受天想到挑粪为生的百姓穷苦,谅他也不可能赔他衣服鞋子,于是便忍辱准备离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