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过大年 品民俗 思文化

齐先予

人气 36
标签: ,

【大纪元2012年02月12日讯】(新纪元周刊261期,记者齐先予报导)中共常灌输“旧社会”人们日子如何苦,其实从传统过年习俗中我们看到,过去人们生活得有滋有味,并不比现代人缺乏乐趣。

现今的大陆,“过年”已被改成了“中国新年”,“敬神、感恩、关爱”的精神底蕴被割断丢弃了。

2月6日正月十五,眼看壬辰龙年的“过年”就要结束了,随着现代化的蔓延,尽管人们吃得越来越丰盛,购物花费越来越多,但感受到的“年味”却越来越淡。不过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那些传统的习俗还是穿越时光,给我们带来绵长的回味。

过年一般从过小年开始。过去有个说法:“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人们按身份的不同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二十五过小年,如今北方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则是二十四,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却要等到腊月二十九才过小年。江淮一带人们把元宵节称为“小年”,而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腊月三十叫过小年,正月十五才是过大年。

由此可见民俗差异很大,不过都没有对错之分。几千年过去了,各地习俗演变得千差万别,但物质形式差异的背后却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比如黄历把每年最后一个月叫腊月,《说文解字》曰:“腊,合也,合祭诸神者。”远在商代中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叫做“合祭”,所以中国人过年所有习俗的核心,不是欢庆或祈福,而是祭祀,丰富多彩的过年活动只是祭祀仪式的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表现而已。

下面让我们剥开民俗外在的差异,去追寻那亘古不衰的精神内涵吧!

满城粥香始为信 筹里忙外都为“年”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佛教,相传释迦牟尼佛这一天吃了牧羊女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后,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于是人们用各色米果相杂熬制腊八粥,感恩神灵的保佑,祈盼来年的丰收。

年是什么呢?人们把年称为“年关”,“过年”如“过关”那样不容易。据说上古时代“年”是一种猛兽,到了除夕夜都要出来吃人,于是人们就准备佳肴美酒,饱食一顿,再穿上华丽的衣服,全家守在一起,静待这生死关头的来临。

后来有神仙点化说,年最怕火光、响声和红色,当年出现时,人们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贴上红纸,它就逃走了,于是人们兴高采烈地走出家门,互道恭喜重获新生,守岁、挂红灯、贴对联、放爆竹、贺年等习俗便由此起源。


台湾还保留着过年迎新春持火把炸年兽的传统。图为云林县西螺福兴宫“斗阵与太平妈守岁团圆迎春”的手持竹火把游行炸年兽活动,成为除夕夜特色民俗活动之一。(中央社)

关于过年,北方有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祭灶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也是“祭灶王”、送灶王爷上天面见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表现的日子。据《淮南子》所载,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中国人相信人间的一切事都有神灵掌管、安排和监看,不但灶台上有灶神,井有井神、门有门神、田里有土地神,而且“三尺头上有神灵”,暗室无欺,天网恢恢,因为到处都有神灵在监管着人类。

这天人们会把供奉的旧的灶王画火化(送其上天)。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除夕时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再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供在厨房。有的灶王画上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婆,还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或“敬神如在”。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神,写春联,贴年画,又甜又黏的汤圆放“司命灶君”前为灶神送行,好让灶神嘴角生甜,回天庭多说好话。 (摄影╱梁淑菁)

中国人的信仰与神灵的人情化

在北方,人们祭灶时除了灶神神像,还有用竹子做的马,叫竹马,供桌上供的关东糖是给灶王吃的,让他上天后只会说“甜甜”的话,而清水和黑豆是给竹马准备的,让竹马吃饱喝足早点送灶神上天。从这可以看出,中国人与神灵的关系很特别,既敬畏,又亲近,中国民俗把神灵人情化、人性化了,这是最突出的特征。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国虽然有道教,但2500年前当佛教出现后,中国人就把祂结合本土的道教和儒教加以改良,最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历史最悠久的中华文明并没有产生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中国古人在全世界又算是最相信神灵的,这不得不归功于“过年”等中华传统民俗的巨大影响力。

中国人信神,不像基督教那样让人觉得自己有原罪,而在人间高兴不起来,也不像伊斯兰教那样让人每天五次都得给真主磕头下跪。儒家告诉人“敬鬼神而远之”,佛教道教也严格区分信神的普罗大众与修道者之间的巨大差别,从而对“信众”与“修者”设定完全不同的要求标准,在保持宗教纯洁性的同时,又教化了芸芸众生,这种独特的现象是很有深意的。

要账的关东糖 避债戏与讨债灯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这时家家户户就要开始购买年货了。说到钱,腊八这天还要做件事,那就是结账。一大早各买卖铺户就会派小伙计们到各家各户把欠账单送过去,意思是:到年底了,该结账了。不过只要爆竹声一响、饺子一下锅,要债的人就不能提要账的事了,得要等正月十五以后才能办了。“送信的腊八粥,要账的关东糖,救命的年夜饺子”,说的就是中国人要债的潜规则,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特有的宽容、“过年为大”的人文情结。

在台湾至今还保留了“避债戏”与“讨债灯”的习俗。除夕夜欠债者只要躲进寺院人群中看戏,哪怕被债主撞见,债主也不能问他讨债,否则会招致群众围殴。不过也有债主大年初一穿着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债追到现在尚未回家,这就不能算是“新年讨债”。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讨债灯”。

过年习俗在教中国人如何过日子

把灶王爷送上天后,腊月二十四就是大扫除的日子了,因为平日里扫帚不敢动的地方,怕亵渎无处不在的神灵,这时都可以清扫一番了。古代把这个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从现代卫生角度看,这种习俗也是非常好的。

在国外生活的人都知道,假如没有这个传统,平时忙于日常生活的人们,恐怕过上好多年,也很难挤出时间做个彻底大扫除。由此可见,过年的习俗其实是教给中国人如何更好生活的模式,什么时候该收拾房间了,什么时候该换窗户纸了,什么时候该给家人添置新衣了,什么时候该给老人一个问候,给孩子一份鼓励,给家人一个期盼了,过年习俗都做出了规定。

西方人经常互相亲吻,“我爱你”常挂在嘴边,而中国人很内向,大多“爱在心里口难开”,甚至“打是亲来骂是爱”,但过年的习俗终于让每个人必须把内心的感恩和关爱表达出来,历史证明,这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的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黏合剂。

过年的各种庆典习俗,规定了每家人必须破费,必须搞庆祝活动,无形中就纠正了这种偏差。再比如个人卫生,冬天很冷,有的人家就很少洗衣洗澡,但南方过年习俗却规定了:“年二十三,洗衣衫;年二十四,扫屋企(房屋);年二十七,执归一(收拾整齐);年二十八,洗邋遢。”这样就确保了哪怕父母很极端,孩子们也能知道正常生活应该如何进行。

月穷日尽连双岁 一夜增寿跨两年

除夕是过年期间最重要的一天,20多天的忙碌都是为了这一天。上午祭拜活动就开始了,到了晚上就是高潮,“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许多辞旧迎新的重大仪式都在这天举行。下面是老北京过年的一些祭典细节,全国各地也大同小异。

◆ 佛堂供品桌上分 “九堂”“五供”为最尊

北京人几乎家家都有佛龛或神像,年禧时就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供桌也叫接桌,家宅六神也要上供。最尊贵的供品为“九堂”,即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用面做的桃、苹果、橘子、柿子、佛手五种水果形状的点心)、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素菜等,“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供品要在正午前摆齐,正午开始燃蜡点香,俗称“起香”。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初五的“破五”。

◆ 除夕碧海神仙会,此夜接神天地桌

平素没有大佛堂的人家就特别重视天地桌,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供奉有所不同,除供有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神像大都是临时性的,难免有些粗糙,有木刻版的神像画册,有用大幅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正月十五才送神焚化。

◆ 满庭祭祖不夜天,百善最当孝为先

吃年夜饭之前要祭祀祖先。因为中国人相信轮回,哪怕祖宗重新转生了,他们的灵魂还在守护和保佑着后代。百善孝为先,在世界各地,祭祖可能是中华民众最独特的现象。

如果家有祠堂,祭祖仪式就隆重,无祠堂之家亦将先祖影像请出,在屋内西墙方位设供桌,并摆满成堂(五碗为一堂)的供品,这其中有:蜜供一堂、套饼一堂(成套月饼)、面鲜一堂、花糕一堂(芙蓉糕或京式大小八件)、水果一堂、百果一堂(各种干果、果脯、蜜饯、细杂拌)、年糕、年饭各一碗、素馅饺子、素炸货各一碗。此外还有五供、全份的黄钱、千张、元宝、钱粮。

祭祖时,点起红油大蜡和高香,由家中长辈带头依次向祖宗磕头,按辈分大小、先男后女,分别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由家中长辈宣读祭祀表文,宣读后将表文和钱粮、元宝、香粉等一起放入疏筒里到院中焚化。此时还要鞭炮齐鸣,焚化后才开始吃团圆饭。

◆ 团圆饭在团圆夜,更岁交子联年春

团圆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是豆腐、青菜等,主食自然是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饺子常包成元宝形,有的还包点糖(象征甜蜜幸福)、铜钱(财源广进)、花生(又名长生果,健康长寿)等。

◆ 终夜不眠晋代风 守岁延寿惜光阴

据《风土记》中所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有人说长辈“守岁”是为珍惜光阴,晚辈“守岁”是为父母延寿,其实守岁主要是为了等待接神。人们酒足饭饱后,也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正常就寝,难得一家人欢聚的时刻,自然要庆祝一番。守岁大多以娱乐为主,如搓麻将、斗纸牌、推牌九等,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诸神下界的“亥时交子”的时候了。

◆ 天宫子时诸神降,接神时刻新旧分

接神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最长者带领全家举香,时间有的是午夜零点,有的则在“子正”之后。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在院中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从供桌上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连同松枝、芝麻秸等一起焚烧。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岁”驱邪拜年与压岁钱

接神后,各家还要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全家人在上面行走,劈啪作响,称为“踩祟儿(踩岁儿)”,鬼和祟都是指害人的鬼怪,除夕夜很多家长特意要让小孩儿们在芝麻秸上面跑来跳去,这样踩“祟”后孩子不生病,长个儿快。拜年时,长辈坐在堂上接受小辈的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照例要给未成年的小辈一些“压岁钱”,也即“压祟钱”,保护孩子平安。

◆ 正月初一满街走,出外辞岁会亲友

初一拜年,汉代已有,唐宋后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拜年也称“辞岁”。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是必须遵例而行的。如清朝时,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本族的晚辈必须到族长家辞岁,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2012年1月23日是黄历的正月初一,台湾的寺庙聚集了数百名当地民众,在新年第一天前往拜拜,祈求好运。(AFP/Getty Images)

◆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午必备“元宝汤”

初二,无论是商铺还是住家,各家将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财神是谁?说法不一。不过财神属道家范畴,人们常把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把赵公天师、关羽称为武财神,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和齐天大圣、招财童子等。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被自己娘家兄弟连同孩子一起接回娘家,省亲拜年。

◆初三初四逛庙会,吃喝玩乐好热闹

正月初三俗称“赤狗日”(亦为赤口)。所谓赤狗系()怒之神,故初三为凶日,大家较少出门。自古来传说老鼠在此日嫁亲,所以守旧的家庭都在厨房地上撒些米粒,以供它们食用,叫做“老鼠分钱”。初四除了外出拜年,大人们还会带着孩子去参加一年当中最热闹的娱乐活动,除了品尝各种小吃以外,大人们少不了给孩子买几件牛儿喇叭、濮濮登儿、耍货……
◆“破五”一到禁讳消,筹备开市求吉兆

过年由于是祭祀活动,禁忌很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破了禁讳,叫“破五”,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财神即东西南北中的五路神,江浙一带还有初五“送穷”、祭路头神的习俗。

◆年初六正是年 送穷挹肥扫除

大年初六求顺扔穷鬼,送穷神。人们在这一天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这一天也做大扫除,把初一到初五的垃圾倒掉。在台湾初六要挹肥,清除水肥,尤其厕所,把初一以来的垃圾秽物清除干净。

◆正月初七人胜节,庭院煎饼谓“熏天”

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按道家说法,天地万物出生的次序是:鸡、狗、豕、羊、牛、马、人、谷。正月初七也叫人胜节、七元,此日要吃春饼、盒子菜,并在庭院里摊煎饼,谓之“熏天”。
◆正月初八燃灯盏,诸星下界供清茶

这天为“诸星下界”日,人们于此日祭星,谓之“顺星”。祭祀用两张神码,分别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以及“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撚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撚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天公生日与元宵节

在大陆很多地方,到正月初八,新年活动就办完了,所以叫“初八完全”,不过在台湾等很多地方,人们一直要欢庆到正月十五。有台湾歌谣唱到:“初一场,初二场,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返来拜(女儿归宁),十三食谙糜(吃稀饭)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相公生。”

值得强调的是正月初九的天公(玉皇大帝)生日,这样从凌晨零点开始一直到天亮都可以听到不停歇的爆竹声。祭典时,先由长辈行“九跪九叩”之礼,如果去年曾经许下宿愿的人,必须行“百二拜”大礼,把头叩得天旋地转。这时“鼓吹阵”沿户吹奏吉祥乐曲,点燃“灯座”及“天公金”“寿金”等纸箔,最后燃放鞭炮。

正月十五依照道教说法是三官大帝之一“天官大帝”的圣诞,也是灯会的日子。相传汉文帝每到这一天晚上即令张灯结彩,并出宫赏灯,与民同乐。从此元宵节张灯的传统就兴起了,这天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古代平常女子“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

各地过年的特色习俗

东北过年,年夜饭后要吃冻梨,初一初二不扫地,否则把财气扫走了,初五一定要把饺子咬破,而且正月里不剪头,否则会克(死)舅舅。在重庆过年,人们喜欢买一束腊梅花摆在家里,那清幽的芬芳仿佛代表来自天国的祝福。在温州,冬至吃汤圆或麻糬,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因为“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温州人还吃酱油肉和鳗鲞,年糕要捣成方形或元宝形,上面印压不同的图案。

台湾过年一般从腊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才结束,过年夜要“围炉”,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团圆饭,没赶回家的还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财气旺盛。围炉时要吃“长年菜”(芥菜,表示长寿)、“韭菜”(吃的时候要整根吃下不咬断,才能“久久长长”),还要吃萝卜(即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表示全家福;吃“蚶”表示繁殖力强会生蚶子蚶孙;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

陕西过年,正月十四开始要“转九曲”,在361根高粱秆组成的九曲方阵中走出来。连转三晚,民谣称:“转九曲”活九十。陕北人还“打花”,把溶化的铜水及铁水倒在放有湿沙的木板上,一齐抛向天空,在向下坠落时将其打散,这种古老的烟火比现在的烟花更有情趣。正月十五陕北人除了看花灯,还送花灯,舅舅给外甥送灯,一直要送到十二岁,最后一年的送灯叫“完灯”。

在上海,过年时乞丐就多起来了。有种乞丐是为行孝道。据说老人只有吃了百家饭才能安度八十一岁前的一道鬼门关。真的乞丐过年时也改变了方式,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竿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这叫“送彩头”,有的“送春牛”、送“摇钱树”或“跳财神”,不过1949年后这些都绝迹了。

中共常灌输“旧社会”人们日子如何苦,其实从过年习俗中我们看到,过去人们生活得有滋有味,并不比现代人缺乏乐趣。西方有圣诞节、感恩节、鬼节、情人节等,不过中国人的“过年”早已把这些节日融合在一起了。

然而在13亿人的大陆,“过年”已被改成了“中国新年”,“敬神、感恩、关爱”的精神底蕴被割断丢弃了,人们拜神祇是为了求神。古人祈福的前提是信神敬神,平时按照神的要求行事,而今日很多人求神祇是在贿赂神,这无疑是更大的悲哀。◇

本文转自261期【新纪元周刊】“专题新闻”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63/10420.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相关新闻
客家天穿日民俗多 竹东山歌传唱47年
传承千年的广州民俗:“水神”崇拜(上)
传承千年的广州民俗:“水神”崇拜(中)
传承千年的广州民俗:“水神”崇拜(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