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僧介绍:印光祖师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181
【字号】    
   标签: tags: , , ,

“惭愧自牧,一心弥陀”的印光法师,为陕西郃阳赵氏子,生于清咸丰十一年(纪元一八六一年),圆寂于民国廿九年(纪元一九四零年),为我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郃阳县乃商朝贤相伊尹的故乡(孟子曾赞美伊尹为“圣之任者也”,见《孟子•万章篇》)。师(本文指专印光祖师,下同)学名绍伊,字子任,盖取绍承伊尹以教化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义。师志切济世的胸怀,于年少时即见其端倪。父秉纲公德高望重,母张氏
贤淑慈和;师家世德相承,素为乡里所推崇景仰。

师幼承庭训,受业于父兄,秉承勤俭朴实的家风,养成肃恭仁让的素质。师出家后,“律己之严,作事之审,为道之笃,利人之宏”,实受其严良家教的影响所致。也因此,师于日后弘化开示中,特重家庭教育,尤其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曾有“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等卓见。

师幼读儒书,深受程朱辟佛论的影响;后因罹患重病,参究内典,始悟谤佛之非。光绪七年(纪元一八八一年),师廿一岁,由儒归佛,毅然舍家投终南山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居山修行,事无钜细,唯师命是从。其间,师因读古德《净土发愿文》及《小净土文》,知净土法门乃末法时代,出苦之宝筏,决志专修净土。

师剃度不久,为兄所获;碍于家法难违,师只得随兄返家,并遭禁足的处置。后俟兄外出,师乘机潜回终南山;随即奉道纯法师之命,远赴安徽参学。沿途留止于湖北竹溪莲华寺;师发心行苦役供养众僧,除担任知客外,还兼任柴头、水头。每日,寺僧四十余人的用水及开水,皆由师一人自挑自烧。后因代理库头一职(类似仓库管理员),师于晒经时,偶然得阅《龙舒净土文》残本,更加确信“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遂毕生以之自行化他;后人有言:“净土法门得以中兴,实肇端于此。”此外,师慎因畏果、诚敬笃实的个性,可从其担任库头时,因整理糖果食物,手黏沾气味者,不敢迳以舌舔,但以纸揩拭一例,得以窥其全豹矣!

光绪八年(纪元一八八二年),师廿二岁,随莲华寺知客师,同往陕西兴安双溪寺受戒。因师擅长文书,故戒期中缮写诸事,悉委由师负责。是时,师因写字用目过度,旧日之眼疾复发;然师并不因眼疾转剧而怠职。“乃昼夜一心专念佛号;夜深人众皆睡,师复起坐念佛。写字时亦心不离佛,冥求加被。故虽力疾作书,仍能勉强支持。及戒期圆满,书写事毕,目亦痊愈”;师亲身证验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议,益发坚定净土法门的行持。圆受具戒后,师先归终南山潜修念佛,兼研教典。

光绪十二年(纪元一八八六年),师廿六岁,至河北红螺山资福寺参学,该寺为净土宗十二祖彻悟法师(纪元一七四一至一八一零年)所创建。四载参学中,师除随众念佛外,历任云水堂、香灯、寮元等职事,并曾任“藏主”,遂有机缘得阅《大藏经》。师深得彻祖遗教之受用,故“持诵彻祖《语录》,老而不辍”,并于晚年增修《净土十要》时,将彻祖《语录》附之于后。

光绪十六年(纪元一八九零年),师卅岁,至北京龙泉寺担任行堂,盖效法古德“每于悟彻之后,陆沈贱役,潜修密证。自远于名闻利养之地,所以折伏习气,长养圣胎” 。师以文人出家,躬行贱役,更显难能可贵!三年后(光绪十九年),师因襄助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事毕,应化老礼请,师乃留止法雨寺藏经楼精进修持。光绪廿三年(纪元一八九七年),师应众人恳请,宣讲《弥陀便蒙钞》一座;讲毕,即闭关两期六载。

光绪卅年(纪元一九零四年),师四十四岁,为协助谛闲法师为温州头陀寺请藏一事,再度入京;事后,仍归法雨寺藏经楼潜修。师出家卅余年,“始终韬晦,即名字亦不愿人闻知。尝号‘常惭愧僧’以自励。盖本佛说以惭愧为庄严之意也”。而师“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的心语,正是师“谦以自牧、敬以待人”的具体写照。

民国元年(纪元一九一二年),师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选取师文三篇,刊登于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莫不叹服,而不知作者为师也!继而,徐蔚如居士收集师文数十篇,先于民国七年刊行《印光法师文钞》,复于民国十五年再刊印《印光法师增广文钞》。《文钞》中所收各文,包罗世出世法,皆“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群机。发挥禅净奥义、抉择其间难易,实有发前人未发处。”

随着《文钞》的流通,法缘转盛,师应信众恳求,开始接受弟子皈依(民国八年,周孟由祖孙至普陀山,请师为彼等皈依),法化无疆、遍及中外。师应机施教,“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使其深生憬悟,以立为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遵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正由于师之平淡、老实,见闻者成获真正法益,更由衷佩服师之道风德行!

民国十五年,苏州灵岩山寺真达和尚为重振道场风规,特商请于师。师乃手订规约五条悬于山寺,以垂久远;是为肇建灵岩为净土道场之奠基。复次,师更致力于显扬正法、辨明外道讹误,力挽末法时期邪正不分之狂澜。师之信众弟子,传承师慈悲济世的胸怀,于南京创建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兴办佛教慈幼院、组织监狱感化会、从事赈灾救济等慈善公益活动,无不全力以赴!民国十九年(纪元一九三O年),师七十岁,转往苏州报国寺掩关,法缘日趋增胜。

师虽掩关,弟子慕道请法者,不绝于途。师为嘉勉彼等向道之诚,每于关中为彼说法。师于掩关前,曾嘱托明道法师,创立弘化社(社址先在上海,后迁至苏州报国寺),流通佛经善书。尔后,师更增订重刊《净土十要》、修订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一一普陀、五台、峨眉、九华的《山志》,凡有助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之事,率皆精勤从事。

民国廿六年(纪元一九三七年),抗战军兴,师随顺灵岩监院妙真和尚之请,移锡灵岩关房,弘宣净土法门。民国廿九年(纪元一九四零年),师八十岁,黄历十月底,师于关中略示微疾,待关照好妙真和尚接任灵岩山寺住持之升座事宜后,于十一月初四凌晨,面西端身正坐、蒙佛接引,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舍报。遗言妙真和尚:“维持道场,弘扬净土,勿学大派头!”师临终前,仍谆谆告诫周遭弟子:“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为道之笃,至死不渝,诚一代祖师之风范也!

弘一大师(民国十三年五月,亲至普陀山礼谒印祖)于《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文中,赞美印光法师:“生平不求名誉,他人有作文赞扬师德者,辄痛斥之。不贪蓄财物,他人供养钱财者至多,师以印佛书流通,或救济灾难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国僧众,多钦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而全国寺院多蒙其护法,各处寺房或寺产,有受人占夺者,师必尽力设法以保全之。故综观师之一生而言,在师自己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众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赫兮喧兮,师洋洋盛德,岂区区拙笔之所能道尽!

(文据《高僧行谊》)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师幼具夙慧,聪慧不群,“非雅正之书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他八岁时,父亲陈惠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大师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于席侧。
  • 梁武帝时(纪元五O二至五四九年)达摩东来,中国始有传佛心印的禅宗上乘禅法。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至睿宗太极元年,纪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均一脉单传,尔后因各家接引弟子之手法有异,遂衍生出五家七宗之流派。
  • 布袋和尚具备多种“特异功能”,不只能准确预知天气晴雨干湿的变化,更曾只身躺卧在雪堆中,却不见片雪沾其身,见者无不啧啧称奇!
  • 明本禅师虽身为临济宗门下高足,然亦传承宋代以来南方佛教的思潮,以禅僧而兼修净土,并大力弘扬念佛法门。师主张“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
  • 憨山大师,俗姓蔡,安徽全椒人;父名蔡彦高,母姓洪氏。洪氏平素虔奉观音大士,先于梦中见大士携一童子入门,洪氏“接而抱之,遂有娠”,尔后产下的男婴,即未来肉身成道的憨山大师。
  • 紫柏大师诞生前一年,母亲曾于梦中得一异人授蒂叶的大仙桃一颗;梦醒后,父母俱闻桃香满室,母氏更因而怀孕。
  • 这首《警世偈》的作者,便是被尊为“永明再来”、也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一祖的省庵法师。他婆心恳切化导世人“ 回头是岸,一心念佛”的悲怀,隐然可见!
  • 师强调:“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师恳切心语,与闻者莫不霍然猛省,思步后尘。
  • 八指头陀天性纯笃,为十足性情中人,无论对人、对物、对山、对水,率皆出自真心,发乎至情。
  • 金山活佛一向不喜人家探询他的出身、家世,他认为:“这些都是世俗浅见,佛法中是不计这些的;不问年老年少,但问有道无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