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欣赏】

【京剧欣赏】天雷报

张元秀之死狠心人后悔已太迟
袁荣易
font print 人气: 350
【字号】    
   标签: tags:

京剧《天雷报》又名《清风亭》。清朝人焦循(1819年出版“花部农谭”)在花雅并盛的乾嘉时期,他站在花部(京剧这一系统)这一边极力颂扬;特别就以《清风亭》这出戏大书特书,做为花部胜过雅部(昆曲)的明证。


1. 《天雷报》佬佬与妈妈-周信芳饰张元秀、刘斌昆饰贺氏。

《清风亭》把张元秀老夫妇刻划的太传神了,朴实、善良、尽本分的一对传统乡下人,善良对人,却得到羞辱式的回报。他们不懂养子张继保的自私,无情。张继保认祖归宗后,他们夫妇认为是自己的不小心,使孩子不愿回来:妈妈(张元秀妻)怪佬佬(张元秀)逼读太严得了反效果,两人成天在那里检讨,妈妈以泪洗脸,佬佬倔强的辩解,希望妈妈能看开。


2. 《天雷报》张元秀(周信芳饰演)与贺氏(刘斌昆饰演)。

《清风亭》主要有三折:赶子、盼子、认子,富有真实感,其写实的表现,如亲闻其呼吸,每一刻都性命攸关。要有深入体会的好演员,才能演的好。“赶子”张元秀逼子太紧,儿子跑出去,巧遇其生母,不想张继保迳随生母就离开抚养他13年的养父母走了。“赶子”比较像个楔子,“盼子”、“认子”则集中表现张元秀老夫妇的感人形象,此二折条通理畅,如一气呵成,名演员多取这二折做一次演出。戏中老夫妇乍看来像在口角争执,细看却是彼此关怀操心。从1750到1950约两百年间盛演不辍,对演员来讲这是表现演技的好剧本,对观众而言这是一场深情的经历,使民德归厚,社会善良的风气长长久久在那里。


3. 谭鑫培的女婿王又宸,很得谭的栽培,王又宸饰演张元秀当受过谭的指点。


谭鑫培擅演此戏。“盼子”中夫妻相互抢白,情绪陷于低潮,妈妈(张元秀妻)嫌在家太闷,佬佬(谭鑫培饰张元秀)赶紧为她开门外出散心:“夫妻开门时,表演被风吹、手打寒噤之状,其两演注视,而水袖微动,极为传神”。又称:“谭氏之《打侄上坟》、《天雷报》,能使满园座客,感动至于落泪”。谭鑫培能在极细微处触动人的神经,所以感人至深。而绝非挂着哭丧的脸滥情腻人。

余叔岩向谭鑫培请教:“认子”中什么时候扔掉竹棍子?谭答:“张元秀手里的棍子,不是故意扔出去的,因为他下亭子,看到老旦死在亭下,一惊,不由自主地撒手,棍子就掉在地下了”。可见关键在“一惊”这感情的节骨眼上。他又告诉余,“盼子”、“认子”中张元秀已七十近八十的人,但演张元秀“腰腿时时要露出倔强不服老的神气才合适”。

麒麟童、马连良也长于此衰派老生戏《清风亭》,在台湾关文蔚(1914-2008)演此戏也很动人。老实说这样的戏非得有传承不可,麒、马都看过谭鑫培的演出受其影飨。关文蔚14岁时受崇鹤年老师影响很大,特别是做工方面,如《清风亭》、《四进士》、《一捧雪》、《十道本》、《打棍出箱》、《南天门》及《失空斩》等也多是谭派系统的戏,那时伶人能学到谭氏的做派,无不视为珍宝。如果悟性不够,又不肯老实跟老师学,只能说“画虎不成反类犬”,演的全不是那回事。

关文蔚在八年内曾巡回八省演过戏,她对表演体会很深:“表情及唱念不能像背书一样;一定要丝丝入扣,万不能松懈。把自己演成如同剧中人一般--演不同型的剧中人,就应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身份,应演出不同的气质”。原则如此,可是要真正掌握住动作的关键点,没实际学过是不可能会的。所以她对崇鹤年老师总是念念不忘。


5. 《清风亭》中马连良饰张元秀,马富禄(左)饰贺氏,摄于1924年。

因为《清风亭》、《乌盆计》等出现鬼神,被毛泽东列为禁戏。其实毛本人就是个不孝子,他与父亲争吵,竟将父亲推进池塘,然后自己跑去躲起来,不顾父亲死活。毛泽东是恶劣如魔鬼的变态狂,1959年毛假意提倡:学习海瑞敢讲真话,此时马连良就找吴晗创作演出“海瑞罢官”,后来竟成江青发动文革的借口。1963、64毛泽东又搞“两个批示”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名人、洋人、古人赶出京剧舞台,马连良是北京京剧团长就赶紧排演《芦荡火种》、《杜鹃山》、《南方来信》等“现代戏”。马连良这么不敢怠慢,文革时却首当其冲。1966年12月他被折磨的身心俱疲,最后在排队买面(群众先买,像马连良这种住“黑屋”的人后买),马买完面摔了个跟头,像《清风亭》张元秀临死前一样:先扔拐棍,再扔盛着面条的碗。《清风亭》这一幕成了共产党迫害伶人,无法卸责,永远也抹不去的代号。你说这个共产党会没有报应吗?


4. 关文蔚(右)演《天雷报》,“盼子”这场戏最后,佬佬与妈妈翘首期待能见到张继保的身段。

传统《天雷报》的结尾,老夫妻死后,张继保遭到雷劈。一个雷下来,扒了红官衣,套上青褶子,甩发散开的跪着,嘴里还叼着那200文铜钱。这才符合了《天雷报》的剧名。


7. 雷神脸谱二。

“花部农谭”焦循回忆幼时随父观村剧,演《清风亭》,村人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铙鼓既歇,相视肃然,无一人嘻笑:真是报应爽然,一点不假呀!看这出戏,村人津津乐道,过了一旬才停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 《可爱的牧羊女》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创作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才华。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样式,加入通俗的曲调,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及其语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交汇点上谱写了一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类型歌剧──后来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 就像学习西方经典一样,东方的传统戏曲也值得我们认识。“你会唱一段昆曲,你就懂得欣赏《游园惊梦》,你会唱一段《苏三起解》你就会爱上《四郎探母》。”陈金次说:“我们从小不让小朋友喝茶,他长大后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传统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学法国的简秀珍体悟到,法国的艺术当然很棒,大家随口就可以说出莫内、梵谷……这些艺术大师,然而,这些所谓的“大师”能够广为人知,是因为有非常多人在帮他们写诠释、写介绍,人们才知道怎么去欣赏,知道他们好在哪里。
  • 陈冠霖给自己的“终极目标”是“把李天禄演过的戏演过一遍”。这个目标并不意味着把前辈演师留下的剧本原封不动的重现。“基本上要抓住观众,剧情、音乐、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应该就是要让观众看得懂,觉得音乐好听,剧情合理精彩。”陈冠霖说。
  • 加官进禄、长命百岁、金榜题名、家庭团圆,都是人们对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戏就能得到吗?非也。天官出场时的定场诗讲得清楚:“瑞霭祥光紫雾腾,人间福主庆长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国三十多次,足迹几乎踏遍全球之后,陈锡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国人,愿意千里迢迢来看戏,但传统戏剧在台湾却非常弱势。凭着一股“艺术的东西不能给外国人看不起”的志气,2009年,陈锡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陈锡煌传统掌中剧团”。
  • 大幕拉开,雄浑的圆号响起,气氛凝重。只见江水滔滔,雾气弥漫,一艘艘战船正在行进。诸葛亮一袭白衣,羽扇轻摇。面对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们奋力摇桨,向曹营进发。接近对方水寨时,诸葛亮命士兵擂鼓呐喊,鼓声引来曹军箭如飞蝗,射中船上绑扎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万余支,满载而归。
  • 皑皑白雪,连绵青山,芳草萋萋,悠扬的笛声缓缓而出。随之,乐曲节奏转而明快昂扬,一群藏族少年们跃然而至。他们挥舞着的雪白长袖飘曳在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下,纯洁无瑕。这是神韵作品的早期节目《为神欢歌》的开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