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嗟来之食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2992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1)之。有饿者蒙袂(2)辑屦(3),贸贸然(4)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5)!来食 !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6)而谢(7)焉。终不食而死。曾子(8)闻之曰:“微(9)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下》)

【批注】
(1)食:音四,拿食物给人吃。
(2)蒙袂:用袖子遮脸,即不愿见人。袂,音妹,衣袖。
(3)辑屦:拖着鞋子。屦,音巨,鞋子。
(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楚而冒失前行的样子。
(5)嗟:音接,有轻蔑意味的招呼声。
(6)从:跟随。
(7)谢:表示歉意。
(8)曾子:即曾参,春秋时代鲁国人,孔子弟子。禀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后人尊称为“宗圣”。
(9)微:不必、不应当。

【故事阐述】

春秋时代,齐国爆发大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食物,供应饥饿的路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着脸,拖着疲累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拿着汤饮,说道:“喂!来吃吧!”那个人扬眉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就是不愿意吃这种无礼的施舍,才会饿到如此地步!”黔敖立即追上前向他道歉,但他仍然坚持不吃,后来终于饿死了。曾子听了这件事后说:“应该不必这样吧!黔敖无礼招呼时,当然可以不吃离去,但如果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浓缩为“嗟来之食”这句成语,原比喻带有轻蔑态度的招呼别人来吃食物,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

【讨论】
(1)那个饥饿的路人为什么不吃黔敖提供的食物?
(2)在帮助别人时,除了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和立场外,你认为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心态才是真心诚意的助人?

【造句练习】
例:这个慈善团体在救助贫户时,总能细心体恤的做,让他们不会有嗟来之食的感受。
例:如果抱着慈悲善良的心去救助别人,就能让人感受到诚意,而不是嗟来之食。

【相似成语】
嗟来食

【课后时间】

成语接龙:
嗟来之食→食( )不化→化为( )有→有始( )终→终身大( )

参考答案:
嗟来之食→食(古)不化→化为(乌)有→有始(有)终→终身大(事)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孟子有一次向他的学生公孙丑说了一个故事。他说:宋国有一位农夫,一直嫌他种的秧苗长得太慢了,就跑到田里用力的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了一些。他认为这样一来,他的苗就可以快点长大。
  •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以正道治民,民心背离已久!审判案件时,如果能弄清他们犯罪的实情,就应当怜悯他们,不要因为查出真相而高兴。”
  •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群雄纷争。孔子作《春秋》,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观点,主要还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间政治、缔交、会盟等事,以及旱灾、水灾等有关的大自然现象。后来人们将“拨乱世,反诸正”引申为“拨乱反正”这句成语,意思是除去乱象,使之返回正道。
  • 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仪态有三种变化:远远望着他,他的样子容貌端庄;接近他后,发现他温和可亲的一面;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 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宰相晏婴,时常劝谏景公,但是自从晏婴死了之后,就没有人敢当面劝谏景公了,因此景公时常觉得心中很苦闷。
  • 春秋时代,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和他的参谋曹刿(音“贵”)带兵前往应战。两军在长勺这个地方摆好阵势,齐军首先擂了第一次鼓,鲁庄公在此时也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却阻止他说:“不行。”直到齐军擂过了三次鼓后,曹刿才说:“我军此时可以击鼓进攻了!”
  • 子夏说:“在位的君子必须取得人民的信任之后,才能役使百姓服劳役,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 滇国和夜郎国是西汉时西南边界的两个小国家,领土约等于汉朝境内一个郡的大小。不过,滇国和夜郎国的国王都认为自己所统治的是天下大国。
  • 周幽王身旁有一名美艳的妃子,名叫褒姒。为了褒姒,幽王把太子宜臼(音“就”)废为庶人,还把皇后打入冷宫。
  • 三国时代末期,蜀汉被灭亡后,只剩东吴偏安于江东。因此西晋武帝任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派遣他领军攻打东吴。杜预率军进击战况顺利,短期内即攻下吴国多座城池,吴军都督孙歆等多人被俘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