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僧介绍:传悔法师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2218
【字号】    
   标签: tags: , , ,

有佛住世龙天喜,
无僧说法鬼神愁!

辛已(纪元二零零一年)中国新年期间,惊闻土城承天寺住持传悔老法师,已于年前腊月二十八日安详示寂,顿时心头一片愕然与无限哀恸;感叹业海浮沉的芸芸众生,又失去一位以身示教的善知识与克继祖业的菩萨行者!传承广钦老和尚“念佛、修苦行”的道风,传悔法师被推崇为“自力往生”的大修行人;而十多年来承天寺大力捐款赞助慈济、华梵、玄奘、佛光及法鼓等佛教大学的建校经费,更成就了“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的随喜功德!

传悔法师世寿七十八,僧腊三十又四;法名普过,俗姓柳,民国十二年(纪元一九二三年),生于山东胶县柳家屯。父启泰公务农为生,母王氏则操持家务。师自幼喜好读书,十岁入私塾习读儒书,直到十六七岁。由于受到当地民间信仰的影响,少年时代对于修道即怀有兴趣;十岁左右,因读古章回小说上的一首诗:“何日空岩下,跏趺入定真。藤萝绕瘦骨,虎豹护枯身。永入无生路,长为不灭人。茫茫尧甲子,天地几回春。”小脑袋瓜便经常思索:“如何才能永入无生路、长为不灭人?”心中不禁向往出家修行的生涯。

民国三十一年(纪元一九四二年)师二十岁,父亲不幸死于土匪的乱枪下;加上时局不靖,家乡已无法安居立业。师遂于这年,两次负笈异乡求学;惜因战乱,学校相继被迫解散。民国三十三年(纪元一九四四年)冬,师二十二岁,奉母命迎娶邻村农家女吕琮为妻。翌年春旋远赴即墨县,通过日本伪军的小学教员甄试,初任教职。该年秋,对日抗战胜利,师与友人计划至外地读书;临行前,梦见家乡风俗象征“一去不回”的白公鸡,虽然心里因此不舒服,但“时间到了,我还是上路了,只是心头上怀着这件事离家,而且它还影响我后半生的决定。”师日后曾如是说。其后因地方匪徒闹事,先是任职于胶县县政府政工队;继而在民国三十五年(纪元一九四六年)春,流离至青岛,投考五十四军政工队员,栖身于即墨县。

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参加青岛陆军普建班训练,结业后担任三十二军指导员,开始军旅生活。一九四九年转任准备指导员,该年端午节,随军自青岛登船撤退台湾;不久,移防海南岛。一九五零年调防澎湖;一九五四年,师三十二岁,乘海轮自澎湖抵达高雄,徒步行军一周后,至成功岭,接受军事教育。一路上,彼等士兵不只要忍受刺骨的风吹雨淋,还要咬紧牙关,拖着早已起泡破皮的双脚,勇往直前!此番长途跋涉,带给师如下的启示:“碰到不如意的事,除了忍耐之外,没别的法子,勉强自己走,也总是走得下去的,忍耐过了就没事了!”

白公鸡的梦境,激发师时时反刍生命的意义;又因为认知返乡无望、后路已断,逼得 “自己不得不寻找解脱的途径”。是以在部队十几年中,师“一直在寻找出家的因缘 ”。在成功岭受训期间,师利用假日,前往情教台中莲社的李炳南大居士;惟当时善根尚未成熟,对念佛法门自觉十分不相应。一九五七年,师随军驻防台中新社乡,无意间认识精通佛法的张姓居士,从而埋下随后皈依、茹素、戒烟等因缘,总算如愿步上学佛之路。次年,师于台北松山寺,认识道安法师,出家之心益形迫切。一九六三年秋,师四十一岁,自军中退役后,即到松山寺亲近道安法师,接编《狮子吼》杂志;约十个月后,转往花莲师专特师科,接受师资培训,预备毕业后教书。孰知一年后,却因一偶发事故,促使师决志离俗出家,便积极托人介绍修行的道场。

一九六五年,透过性梵法师的引荐,师至土城承天寺常住,预备出家,时年四十三岁。师一到承天寺,住持广钦老和尚故意摆出一付极度不欢迎的脸色,彼此不仅言语不通,所采取的修行门路,更是南辕北辙!抱着随顺因缘的心理,师勉强按捺自己安住下来。由于一向认定“传统的修学佛法就是看经嘛!”师对于广钦老和尚:“你念佛就好,不要看书!”的开示,压根儿听不入耳,私心所在乎的,不外是“如何利用为常住作务之余暇研读经典?”及至圆顶(一九六六年腊月十五)、受戒(一九六七年黄历十月),师始终抱持这般心态。倒是打从师出家后,广钦老和尚一改先前的态度,对师格外器重,并委以当家一职;然而师以恐耽误看经为由,不敢从命。虽然师曾当着广钦老的面,发愿住在承天寺,但终因“心不安定”,乃于一九七零年,离寺至外地参学,先到五指山阅藏五个月,再转往狮头山阅藏、拜经,前后五年。

一九七五年春,返回承天寺;复于同年夏季,二度离寺至日月潭,亲近道安法师;半年后重返承天寺,时为一九七六年春。师自认为:“过去我是发心不够,不愿做当家而出去参学,现在人虽然走头无路回来了,可是心还没完全改变,事实上也不是那么容易。”话虽如此,却也愿意“考虑考虑、慢慢地”接受广钦老“念佛就好,不要看书!”的建议。不久,因夜梦右手心有只白老鼠,师渐渐领悟到:“我修行的正途,确实不在读书、写文章上。”而在正式受命为承天寺当家前,师即遵广钦老的嘱咐,每晚领众念佛共修一支香;此“慧命香”遂成为该寺住众人人必修之常课。

一九七七年六月中旬,原任承天寺当家不告而别。眼看七月法会就要登场,没人当家总责其事,怎么成?为顾全大局,师硬着头皮答应广钦老和尚,愿:“尽心尽力!”挑起当家这个重担。复由于当时已深切认清楚出家的真义在于“修行、消业障”。过去十年,自以为看经就是修学佛法,就一味学别人看书、读经。而实际上,道业进展有限,业障依旧未消。于是,师断然“改弦易辙,回头完全接受老人的指导:念佛!为常住发心做事。”

既然为修行发心接当家,师便要求自己“拚命把心放在常住上,牺牲身命都不计较! ”从一九七七年七月至一九八零年七月,师“依教奉行”的结果,明显感应到与当年在狮头山拜《法华经》同样清净的境界,验证了广钦老的法,是正确的!从此以后,师心悦诚服地实践广钦老的教法,“把书本完全丢开,为常住做事,一边工作一边念佛,心里很安定,很法喜”。师“转迷为悟”的欣庆之情,充分表露在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已幸闻。明师又示成佛路,三大胜缘集吾身。”之诗作中。

师担任当家时,正值承天寺进行殿堂重建工程。白天忙着搬石头、锯木头、割草、劈柴、挑砂石、处理寺务,晚上领众共修;即使夜晚安板养息,身体虽躺卧着,只要未阖眼,心里照样盘算着如何做好常住的事。师自云:“同样用心,会用功的发心为别人,为别人即是戒定慧,为自己就是贪嗔痴,虽然在铺上躺着,但用心在常住上,也是修行。修行是在心里,不是在外相上!”如此一心一意,专注在工作上,内心则不忘念佛,凡事忍耐,不与人计较,不分别、不觉得吃亏,全然将一己布施给众生;几年下来,师不但不以为苦,反而感到身心更安定,消了很多业障。

师曾将平日得自广钦老的开示,以四句话综括:“梦是颠倒,行依经论。苦作道缘,韦陀拥护。”对于“苦作道缘”一句,师有独到的领解,他认为,吃苦不是专指做什么苦差事,也不光是劳心、劳力,而是“遇到困难要勇敢地面对,为了大众的利益牺牲自己,不要把自己摆在前面,大乘佛法看重为别人、为众生吃苦,为大众服务才有意义!”佛陀也告诫弟子:“无益之苦当远离。”而在通过了大小难关的考验后,师坚信只要真心修行,碰到困难时,“佛菩萨都会护持,都能够逢凶化吉,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九八六年春,广钦老和尚圆寂于高雄六龟妙通寺,师依老人指示继任承天寺住持,除秉持广欲老遗教,维护承天寺苦行、念佛道风之外,更发大心,鼎力护持国内外佛教教育机构、道场兴学、修行。师以随喜功德之心,广行布施,并曾表明:“我们只负责捐款,不过问钱怎么用法,依你们的需要建设即可。”坦荡的心胸,令受捐助的单位,真个是感激万分,又敬佩不已!

一九九三年夏,师之色身一度情况极差,腿肿与左肩风湿痛,尤其厉害,虽历经中、西医诊治,仍然未见起色。师却因此“向上一着”,提醒自己是出家人,应把心放在佛法,不要把病放在心上,“出家人的时间很重要,小病又死不了人,不要为了小病浪费时间。”平常除了处理重要寺务外,师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念佛。“念佛时心是佛”,师勉励学人:“平日用心念佛、用心做常住的事,累积清净因,将来必得清净果,身坏命终时,阿弥陀佛必现前接引往生,在修学佛法上,要一辈子念佛才好。”

师晚年死心蹋地念佛,也劝人勤念“南无阿弥陀佛”“多念佛,经藏就在心里”,师步广钦老和尚后尘,印证了这句话!

最后,谨恭录佛光山心定和尚,于传悔法师圆寂后所作的挽联一首,以示追悼之情;并祈师乘愿再来,广度众生!挽联云:

传扬净土,如今前往莲邦依弥陀;
悔入涅盘,何日再来娑婆度众生。

(文据陈秀慧着《高僧行谊》)

(《高僧行谊》全书,至此已全部整理介绍完毕)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师幼具夙慧,聪慧不群,“非雅正之书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他八岁时,父亲陈惠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大师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于席侧。
  • 梁武帝时(纪元五O二至五四九年)达摩东来,中国始有传佛心印的禅宗上乘禅法。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至睿宗太极元年,纪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均一脉单传,尔后因各家接引弟子之手法有异,遂衍生出五家七宗之流派。
  • 布袋和尚具备多种“特异功能”,不只能准确预知天气晴雨干湿的变化,更曾只身躺卧在雪堆中,却不见片雪沾其身,见者无不啧啧称奇!
  • 明本禅师虽身为临济宗门下高足,然亦传承宋代以来南方佛教的思潮,以禅僧而兼修净土,并大力弘扬念佛法门。师主张“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
  • 憨山大师,俗姓蔡,安徽全椒人;父名蔡彦高,母姓洪氏。洪氏平素虔奉观音大士,先于梦中见大士携一童子入门,洪氏“接而抱之,遂有娠”,尔后产下的男婴,即未来肉身成道的憨山大师。
  • 紫柏大师诞生前一年,母亲曾于梦中得一异人授蒂叶的大仙桃一颗;梦醒后,父母俱闻桃香满室,母氏更因而怀孕。
  • 这首《警世偈》的作者,便是被尊为“永明再来”、也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一祖的省庵法师。他婆心恳切化导世人“ 回头是岸,一心念佛”的悲怀,隐然可见!
  • 师强调:“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师恳切心语,与闻者莫不霍然猛省,思步后尘。
  • 八指头陀天性纯笃,为十足性情中人,无论对人、对物、对山、对水,率皆出自真心,发乎至情。
  • 金山活佛一向不喜人家探询他的出身、家世,他认为:“这些都是世俗浅见,佛法中是不计这些的;不问年老年少,但问有道无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