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暑有良方

倪健哲
font print 人气: 216
【字号】    
   标签: tags:

近年来夏天的温度一年比一年高,最高温持续天数甚至破了往年纪录。冷气、电扇、冰品已成为夏日必备物品;生活中若没有这些东西,恐怕一天也过不下去。那么,在没有电气的中国古代,他们的夏日是怎么过的呢?

冬藏冰块予夏用

每到炎夏,最消暑的食物莫过于冰棒、刨冰、冰淇淋等冰制品了。就算不谙寒性食物的人,至少也会喝杯加了冰块的冷饮。吃冰是夏天的消暑良方,即使在中国古代亦然。

中国古人使用冰块消暑的历史相当早,《诗经.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已经提到了冰块的使用。将冬天结的冰藏纳于冰窖中,待夏日炎热使用,又称“藏冰”。而朝廷甚至有专门管理藏冰事的官吏。

宋书《事物纪原》中记载:“《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邺城旧事》有冰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

从上述的文献记载得知,冰品管理乃是宫中要事,甚至是一种贵重品。明清时,皇帝还会依照品级赐冰给首都的公务员,从入伏日一直持续到立秋,首都北平的各衙署官员们,依照品级持有冰票,到相关部门领取皇帝颁赐的冰块。清代风土志《燕京岁时记》写道:“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食用冰块消暑也不完全是官员贵族的特权,民间也会以白糖与香料制作刨冰贩卖。所用的冰块都是前一年冬天冰窖收藏的,在夏季取出,用刨子刀具刨削出冰屑,再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这就是所谓的刀削冰,是我们现在常吃的“锉冰”之前身。

古代的消暑设备

炎炎夏日,室内最舒适的莫过于吹冷气了。在古代当然没有这样方便的电器,但是也有室内专用的“空调机器”。

汉代已经有工匠发明大型的室内纳凉装置--叶轮拨风。古代轶事文集《西京杂记》中写道:“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个机器就是在一巨轮上安装七个叶片,操作者摇动手柄使其轮转,效果就如现今的电风扇一般,而且体积又大,可使“满堂寒颤”。这种机器还有以水流带动齿轮的方式运转,节省人力。

唐朝时,还有利用机械将冷水送上屋顶,然后沿着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帘,消除外来热气;与现代的空调原理类似。唐代诗人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即是描写这套消暑设备。

除了机械,还有以巧妙的建筑设计来降温。明朝文人高濂所着的《遵生八笺》中如此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在堂室中凿七个井,并覆上盘盖,坐卧之上,阴凉水汽冷却盘盖,可消除炎热,相当科学。

民间避暑小器物

上述的器具建筑虽然厉害,但都是相当昂贵的设备,只有豪门贵族用得起;而老百姓除了搧扇子、吃冰外,也有其他消暑器具。

古代人睡觉时为了更凉爽,除了织草席、编藤枕外,还制作了“瓷枕”。顾名思义,就是以瓷器制成的枕头,其枕面是一层釉,枕中则是空心,不蓄热,冰凉无比。

还有,用光滑精细的竹篾,以六角编法制成“竹夫人”--其形状为圆柱形的竹笼,中空且周围有洞,以其通风之原理取凉。睡眠时置于床席间,可憩臂休膝、吸收汗水,夏日拥抱入睡可消除暑气。若在中空部分置入薄荷叶、栀子花等香草植物,可增添清香怡情之效果,使人安稳入睡、夜夜好眠。

关于竹夫人,还有个趣事:《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薛宝钗曾出一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所指的正是这消暑巧物。

古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器具,避暑方式相较之下显然不够凉爽,然而换个角度思考,古人的避暑技术,大多与自然融合,顺应自然而成,也不会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困扰。今日,想要解决酷暑炎热之苦,与其发明更强力的冷气,不如平顺心境,同时朝恢复生态环境的方向前进,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转载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