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教育(11):现代版的门当户对

婆婆与妈妈
font print 人气: 41
【字号】    
   标签: tags:

爱情究竟是什么?

爱情究竟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是怎么消失的?有多少文章、诗歌在描述爱情,但有多少人懂得爱情?即使谈过恋爱甚至已经结过婚的人,或许都明白心动的感觉,却很难说得清爱与不爱。

当爱情来袭时,陷于情网中的人大抵会时常想念对方,恨不得时刻都和对方在一起。但如果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就会产生妒恨不平或感到沮丧痛苦。换言之,自觉陷于爱情之中的男男女女都一样,情绪起伏很大。

如果情绪起伏很大就是爱情,那么在职场里整天绷紧神经的主管们就是最懂得爱情的一批人了。当然不是如此。所以爱情究竟是什么?是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还是生生世世相许,一生一世一双人?

曾经有美国心理学教授在课堂上问台下坐得满满的学生,认识几对幸福美满的夫妻?一对?有零零星星的人举手。二对?举手的人更少。三对?几乎没有人举手。这样的调查结果每年都差不多,结论就是现代的夫妻很少是幸福的。

可是现代人的婚姻多是自由恋爱的产物,即使是相亲结婚也都经过一段彼此观察的交友期间。为什么成功的比例远低于失败的比例?爱情这两个字足以说明一切。

圣人缘情制礼

什么是爱?爱这个字的古解和现代的定义差距甚大。《正韵》说“爱,仁之发也”;《孝经谏诤章疏》说“爱者,奉上之通称”;《楚辞九章》则说“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举世之人都不了解我,人心不好说啊!死亡既然是不可逃避的,那就不要吝惜生命吧!)所以什么是爱?是仁爱、奉上,也是吝惜、舍不得。

什么是情?《礼记.礼运》记载:“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吕氏春秋.贵生》又衍生出:“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汉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这就是七情六欲的由来。

爱情为什么难以捉摸,连自己都不能控制它的来去?正因为爱情奠基于人心,而人的七情六欲却是随着外在环境一直在改变,所以爱情很难通过时间的挑战。

还有一个医学研究发现爱情会使人脑自然分泌苯乙胺醇,这种自然的安非他命会刺激脑部和中枢神经,使人心情愉快、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同时肾上腺素上升又会增加脑部多巴胺的分泌,令人精神更加集中、做事起劲。

可是这样的刺激有损心脏与免疫系统。因此人体会产生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让控制情感的神经化学物质--血清素的比例不要被苯乙胺醇给稀释掉,从而减少焦虑不安的感觉,也减少身体的负担。否则如果肾上腺素长期不正常分泌,时常处于心跳加速、瞳孔放大的状态,性命危矣。

所以这个研究的结果告诉人们:爱情的消失有益身体健康,而且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必然结果!

不管爱情的赏味期有多久,但当爱情来袭时往往能把人心搅得忘乎所以。古代先圣早就发现人性中被“情”带着走的昏头状态是与生俱来的,为了节制这个问题,周公才要制礼作乐,以礼为纲,以乐为药。周公制礼之后,中国人曾经长期按照这样的礼法维系整个社会。所谓“缘情制礼”,就是想把人情导正,维持一个稳定的人伦关系。

七世夫妻,深情或滥情?

古人认为夫妻成婚是为了合两姓之好,从来不是为了爱情。夫妻之间讲究的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而不是两情相悦。合于礼法的夫妻之道,既没有难舍难分的爱情,也就没有吵吵闹闹的不宁。所以礼法要求一个死了丈夫的妻子,不能过度的哀哭。

《礼记.檀弓》里有一个故事,一个名为“杞梁”的男子死于外地,其妻“孟氏”哭夫于路旁。鲁国有一位“敬姜”夫人知道了这件事,就以杞梁妻的行为不合礼法,告诫自己的媳妇们。

后来中国有一个民间故事很可能脱胎于《礼记.檀弓》,但辨别是非的态度却是相反的。这个故事是“七世夫妻”的其中一则--万杞良与孟姜女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秦始皇时代。男主角“万杞良”因为避苦役,逃入孟家后花园,不巧撞见女主角孟仲姿在沐浴。

孟仲姿为全清白,不顾父母反对,坚持要嫁给万杞良。后来的故事是万杞良死在长城边上,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万里长城。

这个故事里的女主角孟姜女被塑造成一个极端任性的女子,父母替她定的亲她不要,偏要嫁给撞见她身体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还是个逃避国家责任的男子(为了女子的清誉这么做,与强迫一个被性侵的女子嫁给性侵犯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后来丈夫死了,父母翁姑都劝她不要冒险出门,她偏不听。不管高堂父母翁姑,一定要去万里寻夫,最后还把维护百姓安全的长城给哭倒了。她一身是情,完全不顾礼法,不管旁人。

后来的说书人还都把孟姜女评价为“节义贞烈”。其实孟姜女早已违背圣人的教诲十万八千里。

控制不了的情,不是“我”

佛家向来善于在极细微处区辨各种思维与情,为的就是开启人们的智慧,让人能够彻底从情的控制中解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迈入佛国世界的第一步就是从认清楚什么是“我”开始。从出生之后,人们被各种价值观束缚,最后把这些外来的东西当成了自我,以至于认不清楚本我是什么。佛家有一个简单的区辨方法,凡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七情六欲都不是本我。理由很简单,如果是本我,就能够听从自己理性的指挥。

佛家还认为人体是一个皮囊,假如任由外来的七情六欲指挥自己,那便是把这个皮囊(房子)让给别人住,自己不想当主人了。那些来来去去的思想、情绪,就像一个个有自己意志的外来客,穿梭在人的脑海中。想要赶走这些外来客,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观察并细细地区辨:哪一个才是真的我。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功课,但越能够排除外来干扰的人就越能自由地做自己。而且这个找自己的功课是一生的功课,不进则退。曾经清醒地找到本我的人,有可能转个身又忘了自己是谁,又被外来的思绪与念头占据,自己的家又再住满了陌生人。

不过如果能够时常维持这种最接近神佛所要求的状态,就是修养与修行极高的层次了吧!儒家也要求弟子必须“吾日三省吾身”,其实也是一种清理自己、打扫自心的功课。那么,找到了自己之后要做什么呢?这就要回到我们的主题“现代版的门当户对”。

不怨天不尤人,最佳选择

有人说缘分天注定,可是在现实生活里除了被动随缘还得主动化缘。每个人在适婚年龄时周遭能够挑选的对象其实很有限,想要突破这个限制就得主动去多认识一些人。但多了选择之后更重要的是先想清楚自己究竟要选什么?

婚姻不是上百货公司或大卖场挑东西。大家争抢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挑选的首要考虑是看对方的人品。在人品之中最重要的则是能不能反省自己,还是习惯性地把所有的过错都算在别人头上。

从日常的谈话与行事作风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品格的关键是什么?婆婆与妈妈认为“自省能力”决定一切。如果一个人老是抱怨自己的同学、朋友、同事、家人,却不曾听见他如何反省自己并且采取行动改正错误,那就不是一个理想的对象。

因为人与人之间难免有磨擦,今天这个人如何对待他周围最亲近的人,明天就会如何对待他/她的配偶与子女。

俗谚说“失败为成功之母”,前提是能够记取失败的教训,才有机会成功。只有能够反省自己缺失的人才能够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能够找到失败原因的人才能够改正缺失,取得最后的胜利。人的一生中不免失败挫折,只有能够自省的人可以继续进步。

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没有什么比这件事应该更加审慎。现代版的门当户对不是外貌、身高、年龄、名声、家世或财富。只有通得过“自省”这第一关的对象,才是值得以婚姻为前提的交往对象。

相同的价值观

通过第一关之后,接下来是第二关: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落差,绝对是夫妻失和的重要原因。有的人拜金,有的人自奉甚俭;有人一掷千金,有人一毛不拔;有人是米其林美食家,有人只爱路边摊;有人非名牌不用,有人是无印良品;有人不惜奉承上司以求高位,有人不屑结党营私;有人酷爱都市繁华,有人喜欢乡间陋舍;有人喜欢交际应酬,有人只想宅在家中;有人什么都不信,有人是坚定的信徒……

大到信仰的问题,小到中午要吃什么,如果在婚前不能搞定这些问题,却幻想爱情可以解决一切争端,或者期待对方会因为自己而改变,最终往往是失望。

价值观或人生观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有句古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得真是太到位了。能够改变本性的力量不是没有,但那是神的力量,而不是人的力量。可是要怎么样才能在还来得及回头的时候确定对方是否与自己有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呢?

像这类的矛盾通常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会一次浮现出来。所以有不少人是在谈论婚嫁的仪礼时起了磨擦而分手。不过,这总比勉强结婚之后再来离婚好。

一个愿意奉承上司以求上位的人并不是错,可是如果他的另一半不愿配合或根本瞧不起这样的行为,那么两人要如何相扶相持走完一生?一方想要豪华的婚礼,一方只想简单隆重,那也永远谈不拢。最好是在交往之前尽量多和彼此的朋友或同事们一起活动,并透过各种场合了解对方的价值观。这样总能差不离。

婚前守贞

最近NBA篮坛掀起全球的林来疯。有人分析林书豪为什么可以征服许多球迷甚至非球迷的心?其中一项很明显的因素是林书豪身上既无刺青,说的又是标准英语,不会爆粗口也不会说些俚俗的次文化英语。他是个虔诚的教徒,相信婚前守贞的价值,也希望他将来的配偶是婚前守贞的信奉者。

不要以为这样的年轻人在美国是凤毛麟角,近年来许多美国高中生签署了婚前守贞的宣言。这对女儿们是最佳的保护,因为禁果没有什么偷尝的价值,禁果的后果却非常高昂,通常是一生懊悔的代价。

只有珍惜自己的女儿们才会得到珍惜。记住这个道理永远不会错。

劝合还是劝离

女儿们一旦结婚了,不管是选对了人还是看走了眼,有时候造化弄人,会莫名其妙地走到离婚收场。有人说“无事不成夫妻”,意思是夫妻的缘分其来有自,都是因为累世的恩恩怨怨而结缘。所以一般人遇到离婚的问题都是劝合不劝离。

婆婆与妈妈认为大部分的婚姻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只要能够找到本我、懂得自省,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如果遇到婚姻暴力或者嗜赌嗜酒成性,又或者另一半有婚外情的问题,则该理智地思考,勉强维持一个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对彼此、对子女、对家人是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心理学家容格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权力的争夺。当两个人不再爱了,争夺就成了离婚过程的核心:孩子的监护权、房产金钱财物等等,什么都可以争。其实争什么都争不来内心的平安喜乐。有智慧的女儿们当懂得慎始慎终的道理。冲动是魔鬼,这句话说得真不错。

谈完了门当户对,最后来谈谈给父母的秘笈。父母们应该如何教养一个好女儿?有时候真得动动心机,未雨绸缪。下一课是这个“闺阁教育”的最后一课,我们下一课再见。

--转载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女儿们的幸福秘诀,如果出嫁时的锦囊里只能放进去一个字的妙计,婆婆与妈妈一定建议“忍”这个字...
  • 有句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非常正确,没养过小孩的人很难有深刻的体会。另一句老话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就值得商榷,因为有很多父母对子女抱着或多或少的愧疚感,总想要孩子得到最好的,却不知道该怎么教养孩子才最恰当;还有很多父母出发点是好的,最后却把亲子关系越搞越糟...
  • 古时候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代虽不是这么回事,但是饮食男女离不开经济问题,这是古今一致的,也是得第一个拿出来谈的。
  • 称鸡为“五德之禽”,所以大年初一便被定为鸡日....
  • 有了正确的金钱与理财观念,又具备了锦囊秘笈──忍耐的工夫之后,首先应该谈一谈“食”这件事...
  • 古代的闺阁女子从皇宫到百姓之家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学裁缝绣花。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个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亲自缝制送给他的荷包,在孝贤皇后死后乾隆特别让人里外三层做了一个精致的木匣收藏着...
  • 如果让幼儿们画画,题目是“家”,我们经常会发现图面出现一个红瓦白墙,篱笆花园的家。但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住得起这样一个梦幻理想的家?
  • 趋吉辟邪,在今天的中国,有着广大的信众,其群体效应显着。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有危害自己的而自己又看不到的生命。怎样能有效取得防范它,躲避它的具体方法,从远古时代就是人们刻意追寻和努力实践的目标。
  • 书中草莽英雄仗义除害,使读者得到满足,是《水浒传》深受喜爱的重要因素。大快人心的情节、生动的人物面貌,与宣扬忠义的小说宗旨,得以让此书辗转流传至今。
  • 神兽,是代表平安吉祥的图腾式动物,比如龙、凤、麒麟、貔貅等神兽,它们是中华神传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们的相貌各具特色、气质神圣威严,且充满灵性。它们从各个方面已溶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