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茶具演变

古芳子
font print 人气: 351
【字号】    
   标签: tags:

茶叶和茶具总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北宋范仲淹:“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是赞誉宋代点饮末茶时,茶器的优美来烘托新茶的鲜嫩、怡人;茶案上选用一套白如玉的景德瓷茶具,或置上宜兴紫砂壶配上明式瓷瓯,冲泡香高味醇、泡水细长的上等茗茶,此时才能同时表现茶汤的色泽,山林的芳香和清雅的味韵,大大提升品茶的意境和生活艺术的内涵。

中国茶具制作的材质,自古以来有陶、瓷、玉、石、金、银、铜、锡、玻璃、漆器等,但从古至今使用最广泛而深入的还是陶与瓷。综观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陶瓷茶具之概况,唐代以前陶制茶具称做“缶”,缶既来盛茶,亦作为其他饮品之器皿,于茶并无专用。

大约在东汉至晋代,浙江的青瓷窑口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当时流行鸡首流子(壶嘴)的茶壶,此时的北方也相对的发展迅速,大唐时期尚饮饼茶,盛茶汤用茶碗,陆羽《茶经》所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当时流行的茶碗只以青釉与白釉两类,这些专用精质的青白釉碗,定下了千古华人饮茶的标准形色。

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全国形成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除了青白釉色外,又开创了黑釉、酱釉、玫瑰釉、紫丁釉及多种彩釉,增益了茶具高雅鲜丽、光彩夺目的形制和色彩,也奠定了日后中国茶艺深广的发展,乃至影响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日、韩茶具的形制与釉的呈色受到中国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台湾陶艺业者对茶具的努力有目共睹;日韩茶具大都遵循古制,中国大陆经历文革破四旧的关系,茶具在陶瓷业的发展上,大都只能守成,五大名窑虽有生产,但由于资讯不自由,茶具的制作未能融入现代生活。

本文转自229期【新纪元周刊】“特别企划”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26/index.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对考古学极下功夫。夫妇俩伉俪情深,可谓琴瑟和谐。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嗜茶,精于品茶、烹茶,功于茶史、茶道,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有研究,并留下数十篇咏茶诗文。
  • 中国历代品茶讲究茶艺、茶道,宋朝尤为盛行。宋朝人喜欢饮茶,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种高雅的意义,受宋代理学的清谈的影响,宋代的茶道有着清雅、淡泊的特性。
  • 苏东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十分讲究,也颇精妙。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这也是苏东坡对茶艺茶道的一种追求。
  • 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里贫穷,但卢仝很喜欢读书,不愿入仕为官。卢仝一生爱茶成癖,据《济源县志》记载,他在济源县时,经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号“玉川子”。
  •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完成《茶经》这本世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后世尊为“茶圣”。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的嗜好除诗之外,就是琴和茶,正如他在《琴茶》诗中所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还有“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白居易《闲卧寄刘同州》) 可见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 宋人崇尚茶道,故尔茶人辈出。那时的文人雅士大多饮茶讲究技巧,追求精致。其中蔡襄就是一个既长于品茗,又会制作茶叶,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有关茶道方面的文献的“茶人”,是宋代茶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 江西修水县地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处,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地杰人灵。著名的双井绿茶产于修水县双井村,那里“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此茶形似凤爪,银毫披露;汤色清明,叶底嫩绿;茶香清雅,滋味鲜醇爽润。双井绿茶之所以在宋代就名扬天下,还是拜宋代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所赐。
  • “小龙团”是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宋时茶叶制成饼状,称茶团,这种茶在茶团上饰有龙凤图案,又称“龙凤团茶”,有大、小之分,皆为上等贡茶,但是小龙团品质更精,所以尤为珍贵难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