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杏林名家 】 医圣张仲景

邓正梁(正梁中医诊所院长)

人气: 119
【字号】    
   标签: tags: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朝明朝以后仲景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

张仲景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据此,他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东汉末年,疫病几次大流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于传染病。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张仲景族人200余口,建安年间10年里因患疫症死亡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者占十分之七。张仲景对此感触良深,同时又愤慨医家的无能,有感而发:“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各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这可显示当时人对张仲景医术的敬服。

《汉书艺文志》中,将汉朝之前的医学典籍总结为为重视经络针灸的医经派,与重视本草汤液的经方派二者;这两大传统的发展,构成了汉之前的中医体系。医经派的主要著作《黄帝内经》,传统上认为是《伤寒杂病论》成书的主要依据,后世医者也多援引内经以发明伤寒论微旨。如清朝《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序〉:“《伤寒论》,后汉张机所着,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但根据晋皇甫谧序《针灸甲乙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以及近代从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湣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从陶宏景的话中可得知,《伤寒杂病论》中所使用的方剂,主要援引自已失传的《汤液经法》,这也是张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据。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按外感热病的证候创造性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症候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来分析归纳疾病的产生、演变和转归,以八纲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进而作出诊断,然后论治,即制定治疗法则,依法立方,依方用药。《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实载方269个。用药扩大到170余种,剂型亦有创新,计有汤、丸、散、膏、酒、洗、浴、熏、滴耳、灌鼻、吹鼻、灌肠、阴道栓、肛门栓等,并外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诸法。

张仲景的著作在中医领域内影响深远,远自晋朝王叔和,唐朝孙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叶天士、吴鞠通,无不是由钻研仲景学之后,才能卓然成家。历代注解伤寒论者,不下数十家,各有见解,这也推动了中医思想的不断进步。至明清时,伤寒论中的方剂,被尊为“经方”,影响远被朝鲜、日本。《伤寒杂病论》成为医家必读之书,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珍宝,中外研究者逾千家,研究专著千余种,并形成宠大的“伤寒学派”;直至现在也是学中医者必背、必读之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