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之馥之香胜梅 闻名千载阳羡茶

道井然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34
【字号】    
   标签: tags: ,

阳羡茶是中唐以来的贡茶,深受帝王喜欢,它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天下。中唐著名诗人卢仝在一首与茶圣陆羽《茶经》齐名的茶诗中写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可见阳羡茶之分量和魅力。宜兴阳羡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宜兴地处长江下游苏、浙、皖三省之交的中心腹地,东部是烟波浩渺的太湖,南部是天目山余脉,群峦起伏,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宜兴历史悠久,古称荆溪、荆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阳羡县。中唐以来一直是皇家的贡茶产地,发端于宋、兴盛于明的紫砂陶更是举世闻名。

宜兴的产茶历史应早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晋陵是今天常州的别称,而自古以来常州辖区内多产茶的仅有阳羡。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宜兴产茶就名驰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国山”,即今之离墨山。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

唐代贡茶 芳香冠世

阳羡茶在唐朝达到了空前鼎盛。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作了长时间的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

经过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名一天下,声喧一时,并被纳为贡茶,上供朝廷。阳羡茶又称晋陵紫笋,也叫阳羡紫笋,每年贡茶万两。

据史籍记载,唐肃宗年间,每到产茶季节,常州、 湖州两地太守便汇集于宜兴茶区,朝廷特派的茶吏、专使、太监于此设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之职。采摘下来的嫩茶焙炒好,要分五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务必赶上朝廷的“清明宴”,谓之“急程茶”。当时诗人李郢有诗云:“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宜兴阳羡茶不仅得到朝廷帝王的赏识,也备受历代名士之盛赞。唐诗人杜甫、白居易、杜牧等均曾为阳羡茶吟诗作赋。宋代苏东坡在“耳根洗尽功名话”以后,更是爱上阳羡香茶、甘泉,他卜居阳羡,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名句。

元代时,进贡的阳羡茶数量十分可观,据《万历志》卷四记载:“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到了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明代的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了较大改变,叶茶(片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时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并且开始用紫砂壶泡茶。

汤清 芳香 味醇

宜兴山区青山逶迤,绿带萦绕,有“茶的绿洲”美誉。(fotolia.com)

“阳羡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据《宜兴县志》记载:“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这也就是今天的宜兴唐贡山、唐贡村的由来。

阳羡茶汤清、芳香、味醇。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阳羡春茶多在谷雨前采制,阳羡雪芽采摘细嫩,制作精细。外形纤细挺秀,色绿润,银毫显露,香气清鲜幽雅,滋味浓厚清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幼嫩,色绿黄亮。阳羡雪芽经高温杀青、轻度揉捻、整形干燥、割末贮藏等四道工序加工而成,成品茶品质特征为:外形紧直匀细、翠绿显毫、内质香气清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叶底嫩匀完整。

用宜兴水质上乘的金沙水泡阳羡茶,盛于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的宜兴特有的紫砂壶中,早已成为“江南饮茶三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阶级明显的英国,从喝下午茶的饮食内容,就可以看出阶级之别。
  • (大纪元记者彭瑞兰台湾新竹报导)茶的故乡新竹县,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区办理茶体验系列活动。9日召开记者会,文化局吕副局长宣布,“好客,上好茶”主题特展。从3月12日开始至6月12日止,透过茶中四艺、老茶新窨、老茶故事、生活茶等展览及茶事展演,结合陶艺、竹艺、家具、柿染、工艺、服饰等文创品展出,带领民众认识新竹饮茶文化。
  • 茶文化渊源流长,绵亘幽深,而对于茶道的推崇从古至今,连绵不绝,耐人寻味。品茶论道自古被认为是君子所为,而茶室历来为文人雅士相约之所。
  • 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宝塔诗,写出了中国茶文化的意境。
  • 湖南常德的土家人,有一种招待贵客的茶叫做“擂茶”...
  • 虽说岩茶遍布武夷山地区,而最正宗的“大红袍”目前只有六株,年产茶叶八两,使其更显弥足珍贵。几年前曾有二十克“大红袍”拍出了十八万元的天价。
  • 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之一,它通过礼法使人达到修心养性、善待他人。并且品茶者能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今天,学习茶道已成为日本妇女出嫁前的必修功课,茶道文化已贯通于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古人饮茶,向来都很看重煮茶之水,称“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清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饮茶中择水、辨水很为重要。在古人辨水中,至今仍然流传着数段佳话。
  • 饮茶是东方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近年来在西方社会也极为盛行,许多注重饮食健康的人视之为养生的一种方式。六月中旬,在华府的盛夏来临之际,美国国家博物馆佛瑞尔东方艺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和台湾驻美文化代表中心联合举办的一场茶艺文化介绍会吸引了许多中西方人士。
  • (大纪元记者陈文敏台湾苗栗报导)古人云:“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清茶一盏可为益友”,茶道的奥妙与精髓尽在其中。3日上午在县立图书馆白宜芳“天人合一现代茶席”讲座,吸引很多茶友前来取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