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高考把中国带向何方?(1)

人气 15
标签: ,

【大纪元2012年06月27日讯】(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周日的热线直播节目。

MP4下载收看
6月6日、7日两天,有超过900万的中国孩子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与往年一样,上千万的家庭,为了决定孩子今后命运的这两天而寝食难安。然而在高考期间,在中国各地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却让人们对高考这座独木桥以及中国教育的现状有了反思。湖南电视台最近有一期节目叫做《高考天问》,在网上火爆异常,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什么这段视频如此受关注,我们先来放一下这段视频的节选,看一看主持人钟山在说些什么。

(影片播放开始)

湖南电视台《钟山说事》最近出了一集《高考天问》,主持人钟山义愤填膺的剖析高考弊端,引发众多共鸣,在优酷网上吸引超过200万的点击量,在新浪微博上也有200多万条相关信息。

钟山:“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让父母强颜欢笑,隐瞒亲人去世的死讯,甚至不惜让孩子错过与妈妈、爸爸最后的诀别;我不知道一个考试究竟有多么重要,为了走进考场甚至不惜让孩子无奈地离开倒在血泊中生死未卜的妈妈;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够让母亲不顾个人的尊严甚至不惜给监考老师跪下,只为央求让自己迟到2分钟的孩子进场考试……。”

钟山话锋一转,又带到高考的地方保护主义。

钟山:“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吧,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一人能上北大,而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人能上北大,这样算下来北京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

考上大学又如何呢?钟山问到:“上大学了吧,我们家花了那么多钱培养的孩子期许能进个什么大学,里面能学到什么东西,又有什么样的前途未来在等待着呢?如果高考真的能够改变命运的话,那么改变命运的就是很多人比之前的生活更惨了。花费了高昂的学习成本,浪费了宝贵的年华,经历了高三阶段非人的摧残,结果还是做大学生就业难。当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工资比农民工还低的时候,当初高三时一直萦绕在耳边的高考成功人生美满的话语,更像是一记记耳光,一个个笑话。”

在比较了中国与亚洲,特别是香港的大学之后,钟山说到:“相比之下,教育产业化下的学校,就是只顾着招人收钱流水线生产,什么热门就开什么课程,什么赚钱就开什么课程,老师什么的都是临时集结。你想想,这样的教育下出来的学生,还有多大出息?还指望他们能做出多大的研究成果?所以最近几年你发现了,哪里哪里的什么高考状元,基本上慢慢的和北大、清华失之交臂了,因为大多数的状元郎都去了香港,而且此风愈演愈烈。”

钟山痛批高考和中国的教育制度,认为决定一所大学的优劣是管理制度和办学宗旨,他认为中国的大学:“缺乏高瞻远瞩的目标设定,缺乏对自己想做些什么的清楚思考,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更没有了特征,灵魂从一开始就已经有缺失,还奢谈什么其他方面的改革呢?”

钟山最后说到:“我们中国人真的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难道就想不出别的办法来,一定要让我们的年轻人、让我们的民族的未来在这种一边是恐惧、绝望、残忍,一边是亢奋、迎合,连根拔起的状态下成长吗?”

(影片播放结束)

主持人:这段视频是否引发了您的共鸣呢,高考能给您的孩子一个好的出路吗?高考制度会把中国带向何方?我们将在今天这一小时的热线直播节目里,跟您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如果您对此有什么话想说,欢迎您直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646-519-2879 加入我们的现场讨论。好,先来介绍一下今天的两位现场嘉宾,都是大家熟悉的资深评论员,杰森博士和陈志飞教授。二位好。

杰森:你好,大家好。

陈志飞:你好,大家好。

主持人:刚才看了这段视频之后呢,的确是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里边的话句句是振聋发聩,但是他所描述的一些现实又让人觉得心酸。二位看了有什么样的感受?

陈志飞:我觉得他前面那句说高考的重要性,我还是可以理解的,80年代中期我考大学,而且我在国内还考了研究生,我觉得那时候确实竞争激烈比我到美国来读博士还要激烈。确实那时候研究生是二十几个,甚至三十几个取一个;后来老师告诉的。所以那个考试的重要性我还是觉得可以理解的,当时也确实带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在社会上就是感到非常的骄傲,那时还有带着校徽的,现在很少了。

但是他话锋一转,后面那个话我就听不懂。因为我们那时候大学生,确实有一个是一个,有农村来的,有家庭条件很好的,很多我们同学都出国了,到美国做得都非常出色,所以说现在把大学比喻成这么一个垃圾,是一个没有任何目标的产业化的结构,我是很难认同,但是这可能是我们以后要谈的,就是反映中国的一个现实,就说从80年代到现在,这社会结构性各方面,人的心态引起很大的变化。

主持人:杰森对这个话题有什么感受?

杰森:基本上我想是很多人都在私下谈过这样类似的观点,就说他是坐在电视台前,把这个话说出来,给人感觉好像是获得一些忌讳一样,但是其实他说的这些话,几乎我们人人都想过,特别是现在这个世界。整个原来像我们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任何还有其他的方式,因为中国比较封闭一些。那么现在当你看到美国在这么自由选择人的过程中,他也能培养出世界最优秀的人才的时候,这时候大家不得不这么发问。因为已经摆在那了,人家有更好的方式,你中国还按这样的方式走,完全是用折磨人的方式,而创造出的不是最好的结果,那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而且特别是今年又发生一系列他举的那几个例子,很凄惨的事情,更把这个考试对人性的压抑,这种现实表达出来。我想他的这段话确确实实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让全国人都开始整体的思考:我们这个高考制度到底是什么制度,他对中国的孩子,中国的教育系统,甚至对整个中国的未来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想这个话题应该大家可以更深入的讨论。

主持人:刚才志飞说到,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那个时候读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竞争得很激烈,因为高考制度刚刚开始,然后很多的孩子,其实基础很 差的,但是后来也都拼命的,所以那个竞争的独木桥就更窄了。但是今天按照这个视频里面说,其实是有将近80%的升学比例,那应该情况好很多,为什么高考的事情还这么牵动人心?

陈志飞:如果在录取85%的情况下,还举行这么一个考试,做为一个经济学家来说,我觉得这个效率是非常低的,因为85%的人都肯定能进去。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这确实表明很大的结构性的变化。

杰森:我想主要的问题是中国的整个考试体系,中国这个社会跟其他社会不一样就是说,他一定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个考试过程中,就不是为了教育而参加考试,他是为了分你,为了把你划等级,虽然现在大家确实是900万考生,有700万的招生名额,所以基本上将近80%的人都可以进到大学这个门槛,但是大学已经不像我们那个时候重要了,大学现在已经变成了名牌大学才重要。

主持人:名牌大学的数量又少了。

杰森:对,名牌大学的数量可能比例又少了,而名牌大学里头,像北大、清华这样顶尖大学的数量就更少了。因为中国整体这种教育制度,我不把他叫做教育制度,我把他叫做过滤系统,他是要一层一层把人划分三六九等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更加残酷的折磨人的过程。

陈志飞:我觉得美国其实也有过滤性,从教育的体制来看,这是无可厚非,因为人的资质和他的努力程度都是不同的,你从不同的情况过滤人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最关键的是,如果现在录取大部分人的话,高等教育本来的特性就失去了,因为高等教育本来就是奢侈的、是培养人才的,不是一个普化教育,它不是高中教育,你不能说高中门前换个牌子叫什么什么学院,毕业了全都大学生了,那都是很可笑的,它毕竟要达到相等程度的。

为什么“六四”学生当时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是因为当时“六四”的学生代表是社会的精英,全社会的人都崇拜他们,都认可他们,知道这些人“十年寒窗苦”,这些人是有真本事的。现在说句现实的,如果再搞全民运动,可能社会上的人已经不承认了,你不过是80%中的一个嘛,跟我们有什么区别?当时你想想看,还有很多人复读三年考大学的,现在你说录取率这么高,跟饭店助理差不多。

杰森:不过整体来说,我自己的想法,就是说整个高考制度,是反映整体社会现实的一个状态。目前中国每年新进入就业系统的人数,大概是2,200万人,而能解决就业的人数是1,000万左右,所以说每年一定会有1,000万人找不到工作,这是一定的。而这1,000万人的工作,大部分在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里头,是属于工厂流动性工人或者低收入的,几乎没有技能或很浅的技能的;而真正到那种我们所说的白领,或者能拿高薪的,那是极少极少的。

所以一方面大学招生700万,整个毕业将近700万这样的数量;而另一方面整个中国的产业、社会的现实,创造出来这种高端的工作又是极少极少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虽然招生人数高了,但是实际上社会的竞争,并没有因此有任何的降低,甚至更残酷了。

我在国内的亲戚告诉我说,现在那个地方,我们那里的孩子,现在的竞争压力比我们那时更惨。因为那时我们整个社会还没有那么多的补习班,基本上还是看孩子的资质、勤奋程度。现在是拼爹,整个是拿钱砸,有钱人就可以雇家庭教师,上最好的补习班,用资源整个固化了社会阶层,然后拼爹的过程比以前更加的惨烈。

陈志飞:不只是惨烈,另外是更不公平。当时我们班里有人出来,根本就没有见过电的,但学习非常好,有那样的孩子能靠奖学金维持4年的生活,而且我们还很佩服他。大家都很正,没有见过麻将什么的,学生到了6点以后,那个楼就全关了,全上自习去了,而且感觉非常的苦。

主持人:他有个目标,真的是想将来怎么去报效祖国啊!

陈志飞:对。因为当时80年代的新一辈还有奖金,另外还要讲“四个现代化”,其实是谈到杰森说的这个转型。但是中国是要搞现代化的,要搞现代化就需要人才,现在这个“四个现代化”,不管涵义怎么样可能已经没人说了,现在主要是达到小康水平,达到小康那就说该干嘛干嘛,只要能挣到钱就行,当农民工也行啊,当世界工厂的工人也行啊,现代化就不需要了。现代化完全被钱财迷惑、对金钱的崇拜所代替,这也是概念的变化。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高考是不是公平的问题,在视频里面也讲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差异,是几十倍的这种招生的差异,其实是打破了以前我们认为说高考制度相对还是比较公平的,打破这种公平。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些什么样的不公平?

杰森:其实当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各省的招生比如说湖北的分数就高出很多很多,甚至说比北京……北京、上海总是比较沾光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在讨论高考改革的一个项目,叫做“随迁高考”,已经讨论了十年了;换句话说,因为现在毕竟有2亿的农民工,他们从各个省市区聚集在浙江三角洲、上海三角洲和北京这样的地区。

主持人:他们的孩子可能根本就是在城市出生的。

杰森:因为现在的小学招生很困难,特别是一般不太好的小学。你只要去,他为了小学能维持下去,他允许你上。但是一旦进入高考这个层次,北京还是要保护自己的孩子的,他就得逼你走。所以就出现很尴尬的现象,农民工的孩子可以在这里一直上到高中,到最后你还是要回到自己原省去考试,参加更残酷的竞争。

主持人:这一点还没有改变。

杰森:这一点还没改变,一直在谈可是一直没改变,这个叫做“地方保护主义”,刚才钟山也谈到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事实上讲,我们知道决策人当然是在北京、上海,那么他当然是从自身的角度。中国政策的特色就叫自利,就是说中国的政策都是自利为原则的一个政策,如果说是省出的政策,那省会的人一定沾光,因为省会的人在那儿住着,如果是国家出的政策,一定是北京的人沾光,因为决定政策的人住在那儿。

陈志飞:这个比较敏感,不是说80年代多么好,但是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其实当时一方面是有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从学校角度来说,因为我们家一直在高等教育部门,我知道他们还是比较遵循西方这种按照最公平最佳的原则来选择的。比方湖北考生的人多,但是湖北各个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给它的比例也比别的省要高,因为他学生质量比较好,江南才子多,好的大学对那地方倾斜的也是很厉害的。因为很多学校,我在边缘省分待过,好的学校它根本不去招生的,比如像电影学院,边远地区它根本就不去的;北京语言学院在陕西根本就不招生的。

就是说他们知道哪个地方的生源比较好,当时他们老师去调查的话,会做一些调整,实际上还是为了公平,保留它的质量。另一方面,当然还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例子,现在听起来可能观众都不相信。其实大家知道,李鹏的女儿李小琳有个清华研究生学位的例子,那李小琳那么难,她高考考不上,最后上的是电大。华国锋的儿子根本考不上大学。但是李小琳最后考了一个清华的研究生,只差了3分,那说明还是很努力了。

那么就多招了一个人,就为了降档,降了3分,为了把她招进来,同时也再招一个人,就电力系的。这样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腐败了,但现在来看的话,那李鹏家族做得可能还是相当公平的,她确实努力吧,优秀青年降了3分考进清华的电力系。当时从社会上来讲,对大学这个制度,对大学培养的人才,和对大学的功能,大家没有像《高考天问》这样的一个疑问,我觉得当时根本没有人这样想。

杰森:我想主要还是整个大学“贬值”的因素,造成了现在……当时确确实实有那种情况,上了大学至少你人生就会有一个成功的可能性。

主持人:有光明的未来了。

杰森:现在确确实实孩子没有这个想法了,这点上来说,目前高考的这种残酷性就显得更加滑稽了。

(待续)

(据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录音整理)

视频:【热点互动】高考把中国带向何方?(上)

视频:【热点互动】高考把中国带向何方?(下)

 

相关新闻
大陆高考危机:优质生“暴走”留洋
河南“枪手团”曝光 教育家:高考体系离崩溃不远了
湖南电视台“高考天问”大胆 众惊要逆反
民众围观法国高考题 称差异真是天上地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