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齐桓公

王胜

人气 454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6月30日讯】齐桓公(?~前六四三年),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

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当时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齐庄公和齐僖公父子连续治齐近百年,政局方相对稳定,元气渐复,国力日增。并开始征伐异国,主盟诸侯,史称庄僖小霸。

襄公嗣位,前功尽弃,他有称霸的野心,却无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他借助庄僖公的余威,大动干戈。连年的征战,既罹难于邻国,亦消耗了自己,齐国呈现一幅忧凄衰败的景象。襄公自身荒淫无耻,政令无常,朝布暮改,政局混乱,靠滥杀稳定秩序。齐国上下人人自危,“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奔莒(《史记•齐太公世家》)真是众叛亲离,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到襄公二十年(前六八六年)釐公的侄子公孙无知,将襄公给杀了,还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又把公孙无知给杀了,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

小白和齐国正卿高傒自幼相好,一听说雍林人杀无知,就和国氏秘密召小白从莒回齐国。鲁国听说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且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发现小白后,一箭射中小白。小白佯作中箭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听说小白已死,于是就放慢了送公子纠回国的速度,六天以后才到齐都。这时小白早已日夜兼程赶到了齐国,高傒立小白为国君,是为桓公。鲁国兵送子纠,迟到一步,酿成败局。

当时小白被箭射中的是衣带钩,倒地诈死是为了迷惑管仲,管仲果然中计。小白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在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下,成为新国君。桓公发兵迎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不计前嫌,听从他的建议,佯称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了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遂委以政事。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厉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这五杰是:负责外交的大司行:隰朋;管农业的大司田:硼宁戚;统帅三军的大司马:王子城父;负责刑律的大司理:弦高;大谏之臣:鲍叔牙。

齐桓公改革之后,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他先是与邻国修好,归还给鲁国以前侵占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归还卫国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燕国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桓公五年春(前六八一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另外,齐桓公还灭了郯、遂等小国。

桓公二十九年(前六五七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出船,大发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桓公发怒,兴兵讨伐。桓公三十年春(前六五六年),齐桓公带领鲁、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诸侯伐蔡,蔡国臣民反叛归降齐国。

齐桓公依靠管仲制订出了一整套符合齐国振兴的国策。具体的方略是:一、实行国野分治,国都为国,其它地方为野。一级管一级大夫负责制,每年要向桓公汇报述职,依政绩奖罚;二、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农闲时训练,有战事出征;三、实行减税减租,增加人口生育水平;四、庭燎求贤,用人不疑。

随着齐国的日益富强,齐桓公想当诸侯的霸主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有一天,齐桓公对管仲说:“咱们兵精粮足,是不是可以会合诸侯,共同订立个盟约了?”管仲说:“咱们凭什么去会合诸侯呢?大家同是周王朝的诸侯,谁能服谁呢?周天子虽然势弱,但毕竟还是天子,谁敢比他大?”管仲接着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管仲解释道:“‘尊王攘夷’就是尊崇周天子为领袖,联合中原各路诸侯,共同抵御蛮、戎等部族对中原的侵袭。以后谁有难处,大伙儿就帮谁;谁不讲理,大家一起讨伐他。”齐桓公说:“这个计策好,但从何处着手呢?”管仲回答道:“就从新天子才即位这事着手,主公可以派个使臣向天子朝贺,顺便向他提个建议,说宋国目前正在发生内乱,宋桓公刚即位,地位不稳,宋国国内动荡不安,请天子下道命令,明确宋桓公的国君地位。主公手里有了天子的命令,就可以召集诸侯,订立盟约了,这样做谁还能反对?”齐桓公听了点头赞成,决定马上照此办理。

这时的周王室已是空架子,各路诸侯根本不理会朝觐天子的事情。周釐王刚刚即位,居然有齐国这样的大国派使臣来朝贺,当然兴奋不已,于是就把召集诸侯、确认宋国君位的美差,委派给了齐桓公。

公元前六八一年,齐桓公奉了周天子的命令,向各诸侯发出通知,约定三月初一,在齐国北杏会盟,共同来确定宋国君位。由于当时齐桓公威望不高,到了会盟日期,只有宋、陈、邾、蔡四国诸侯到会,而鲁、卫、郑、曹等国都在窥测风向。齐桓公感到有些难堪,想改变会期,管仲劝道:“第一次会盟绝不可失信。现在已然来了四国,可以按时会盟。”五国诸侯会见完毕后,共推齐桓公为盟主(因他手里有周天子的命令),并在会上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一、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共同抵御蛮、戎等部落侵入中原;三、扶弱济困,帮助有困难和弱小的诸侯。

会盟后,齐桓公首先率军灭掉了没来会盟的遂国,然后先后击败了鲁、郑两国,迫使他们求和。公元前六七九年,齐桓公又约各国在鄄地会盟,这一次各诸侯国基本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做了霸主后,中原各路诸侯都归服他,按时向齐国交纳贡品。十多年后,齐桓公又率兵马,帮助燕国和卫国驱逐了入侵的山戎和北狄,并帮卫国修复了破败的城墙。凭借这些义举,他得到了中原各路诸侯的赞许和拥戴,威望进一步提高。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齐国,并还想与齐国比高低。

身居蛮荒之地的楚国,与中原诸侯向无来往。楚国人在南方垦殖土地,发展生产,吞并弱小部落,逐步强盛起来,后来他们的首领竟公然藐视周王室,自称“楚王”。

公元前六五六年,齐桓公会同宋、鲁、卫、郑、陈、曹、许等七国军队,联合讨伐楚国。楚成王闻讯,立即调集了大批人马准备抵抗,并派使者去责问齐桓公:“楚在南,齐在北,两国素无来往,为什么侵犯我们?”管仲反驳道:“虽然我们两国相距遥远,但我们都是大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当初武王分封时,曾授权齐太公,如若诸侯有不服从天子者,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为何多年没向天子进贡?”使者说:“这几年我们没有向天子进贡,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恢复进贡。”使者走后,齐桓公不太相信楚国会这么轻易服输,便和众诸侯们连夜拔营,进军到召陵。楚成王不解其意,又派使者屈完前去探问。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齐桓公请屈完一起乘车检阅中原的联军,果然是威武雄壮,兵精粮足。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看我们有这样兵强马壮的军队,焉能不打胜仗?”

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君侯扶助天子,济困扶弱,我们大家当然都佩服您。但如果您穷兵黩武,以势压人,我们楚国虽不很强盛,但我们用方城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你们兵马再多,也未必能攻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的回答挺强硬,估量打败楚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既然楚国已认错,答应恢复进贡,也就算在面子上服了软,该收场就收场,于是中原的各国诸侯和楚国订立了盟约,各国班师回国。

不久周王室发生了内乱,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平定了内乱,继承了王位,即周襄王。襄王为报答齐桓公的勋劳,特派使臣将太庙的祭肉作为厚礼送给齐桓公。齐桓公又趁机在宋国葵丘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臣,并又一次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各国要和平相处;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要损人利己;邻国有荒灾来买粮食不得禁止,不得搞壁垒政策等等。这是齐桓公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会合诸侯,所以历史上把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也称作“九合诸侯”

桓公四十一年(前六四五年),管仲重病,桓公问管仲:“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
管仲:“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
桓公:“易牙如何?”
管仲:“杀掉自己的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开方如何?”
管仲:“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
桓公:“竖刁如何?”
管仲:“阉割自己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
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果然专权。

桓公四十二年(前六四四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六四三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初七,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殓葬。

齐桓公一生显赫,是—位有治国才干和雄图大略的统治者,他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了一些整治和变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国中成为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的用人史,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很有特色的一笔。他从任人唯贤到任人唯亲,既有光环闪耀于后世,也有暗弱令人齿寒。他不计前嫌笃信管仲,使他的人生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人前人后是何等的荣耀。然而,如此显赫的齐桓公却因饥和病而殁,且无人及时葬埋,是让人多么难以相信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一切的发生是晚年的齐桓公用人失察,且刚愎自用和故步自封的结果。

虽然齐桓公驾驭了春秋争霸战,但争霸战争对各诸侯国经济有很大破坏,甚至阻滞经济的发展,劳苦民众对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对中国的大一统和各民族的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关新闻
【历史人物】:道德文化始祖——舜帝
【历史人物】:一心为民的大禹
【历史人物】王胜:后羿篡夏
【历史人物】:夏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