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守护粮食 原民智慧国际发光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彦瑜新竹市14日电)“原住民文化是台湾和地球接轨的好方法”,清大教授王俊秀陪着5名原住民高中生到荷兰参加国际会议,分享原住民守护粮食的文化,这群学生让人看到原民更宽广的未来。

已举办26届的“国际环境守护组织(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EI)青年年会”,致力于全世界的中学老师及学生环境教育交流与创新思考。去年台湾首度参加,4名来自台东的原住民学生以部落的小米故事,在匈牙利的会场获得热烈回响。

设于屏北高中的清华原住民教育实验专班学生许敬、简家洵、李祖儿、高书辰、潘平臣(由左至右)7月初赴荷兰参加国际环境会议,分享原住民守护粮食的智慧。(图/小清华提供)

今年,简称“小清华”的国立屏北高中“清华原住民教育实验专班”5名学生接棒,台东大鸟部落排湾族潘平臣、高雄茂林部落鲁凯族简家洵、台东东河部落阿美族高书辰,以及屏东雾台部落鲁凯族李祖儿、屏东竹坑部落排湾族许敬,7月初远赴荷兰参加这场国际会议,分享原住民守护粮食的知识。

为了这次活动,他们重回部落寻找祖先智慧,分享原民在狩猎、捕鱼、农耕及永续采集的文化。他们也是这场国际会议里,唯一的原住民队伍。

“能够代表台湾,心情既紧张又兴奋”,从小跟着爸爸上山打猎的潘平臣报告狩猎禁忌,虽然英文生涩让他心情超紧绷,但异国文化交流也让他大开眼界,尤其看到中华民国国旗飘扬海外,更让他既兴奋又光荣。

潘平臣说,“狩猎的过程有许多禁忌,长老们以这些禁忌保护着大自然的子孙,让它生生不息”。部落耆老常告诫年轻一辈,狩猎时遇到较小的猎物,必须放生,以求永续。然而,随着时代改变,不当的猎捕使得猎物大量减少,让他很感慨。

流着一半阿美族血液的高书辰介绍捕鱼文化,她说,阿美族吃飞鱼有许多禁忌,他们并非一味捕飞鱼,而是在飞鱼季结束时改抓其他鱼,让飞鱼有足够时间繁衍下一代。而在花莲马太鞍还有一种称作“巴拉告”的捕鱼法,利用自然地形营造鱼虾栖息环境,每次捕捉只取够吃的分量,让大自然和谐共生。

简家洵则分享火耕等原住民尊重自然的智慧,他说,原民在休耕时会燃烧土地上的植物,这些灰烬成为肥料,土地则得到休息。

有些原住民学生在山里长大,部落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鲁凯族的李祖儿因为移居平地,对自己的文化有些陌生。为了做报告,她回到部落访问耆老,也亲自实验小米栽种。这次赴荷,她交到不少朋友,发现许多外国人对台湾的印象只停留在台北都会,她也邀请大家有机会造访南台湾,感受部落热情。

发现村落附近地瓜园开始荒废的许敬,则是研究地瓜在原民文化扮演的角色。从前对生态议题没有太大兴趣的他,因为这份报告,开始思索粮食问题。

“虽然英语生涩,但比手画脚也交到许多外国朋友”,王俊秀说,这群原住民学生虽都是第1次出国,但很快就和其他国家成员打成一片,德国团甚至还成为他们的粉丝。

王俊秀说,原住民生态智慧提供全球环境变迁一个很好的思考观点,虽然台湾的外交处境严峻,但解构国界的原住民多元文化,却是台湾和地球建交的好方法。

这次出国代表的甄选非并单次活动,而是融入小清华的专题课程,所有学生都必须缴交报告,再从中挑选。王俊秀说,这种全班一起培训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同时受惠,而透过老师讲解,也让原乡孩子发现,所谓“地产地销”、“碳足迹”等生态观念,都是祖先早已拥有的智慧。

设于国立屏北高中的清华原住民教育实验专班,5名学生7月初到荷兰参加国际环境守护组织青年年会,以传统舞蹈与其他队伍进行文化交流。(图/小清华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