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从北京大雨看古人的智慧

颜丹

人气 17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7月24日讯】这两天街头巷尾议论的最多的就是7月21日那场持续了一天一夜的大暴雨。暴雨之后,北京城俨然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一些人仍然惊魂未定,回想着暴雨中被淹没的城市和车辆,人们惶恐不安。面对这样一个干涸已久的城市,面对当下如此闷热的夏季,一场及时雨本来是输送凉爽与润泽心田的天使。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场大雨竟造成了远不止37人的丧生以及无法弥补的损失。

看着眼前一片狼藉的北京城,不禁让人感慨。北京,中国历代的文明古都,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曾饱经风霜的古城。且不说它所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绝不是一次暴雨的袭击能够冲垮的,就凭着几千年可以始终如一的屹立在华北平原的战略要地上,就可以得知,北京不仅因为秉承天意、承蒙天恩而福泽深厚,占尽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这个古城所孕育出的天子和万民更是充满了智慧和包容的精神。

中国大陆的众多媒体纷纷表示,这场大雨是61年难遇,还有的说是40年难遇。无论是哪一个数字,都把重心引向1949年中共建政之后。意思是,中共政府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大雨,所以还未来得及筹谋出应对之策。对于中共这种一遇到问题就推卸责任的惯用伎俩,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了。但让人费解的是,难道61年前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大雨吗?如果说北京几十年前未曾下过倾盆大雨,实在很难让人信服。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几千年的古城从未有过像今时今日这般“大雨屠城”的历史。

这些并非是孤陋寡闻者的牵强附会,了解北京历史的人应该非常清楚。历代的帝王之所以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选中了北京这块风水宝地,自然是有其深意的。北京三面环山,南面的永定河又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历朝历代,北京都是从南往北的必经之路。据说,这块陆地位于最为稳定的板块上,是永远不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古代帝王的智慧可见一斑。

尽管没有地质灾害,然而雨雪天气在所难免。为了继承祖先留下的古老文明,为了让这座辉煌而珍贵的城池代代相传,不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后来的帝王都会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采取很多方法和措施避免雨雪对城市和百姓带来困扰和损失。

北京的团城,位于现在北海公园的一侧,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座高出地面4.6米,面积仅有4500多平方米的圆形宫殿,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堡”。

这座宫殿的城墙有270多米长,然而城墙上却没有一个泄水口,地面上也没有排水明沟。无论下多大的雨,这个城池里只是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得一干二净。城外雨水遍地与城内略显潮湿的地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能很多人疑惑不解,这些雨水究竟去了哪里呢?

答案其实不难找到。走进团城,人们会发现这儿种满了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树,树龄大于三百年的古树就有17棵,还有两棵古树甚至已经800多岁了。经过几百年的岁月磨砺,这些树不但没有衰败,而且仍然枝繁叶茂。原因何在呢?原来,这个团城里有一个设计精妙的排灌系统。整个排灌系统布局简单,只需要从地面挖下深井。每个深井在地下形成一个英文字母“C”的形状,既解决了雨水的排放问题,又合理的利用雨水灌溉和滋养了城里的大树,可谓是“巧夺天工”。“承恩雨露”在那时便成了幸福无比的福泽。

小小的团城就显示出如此博大深远的智慧和创造力。其实,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也都在彰显古人 “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最难能可贵的是,聪明智慧的头脑下还有着一颗慈悲善念的护城之心。

如果没有古人的爱城之心,也许再深远的考虑也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并不能为这个城市改变什么;如果没有古人的惜城之意,也许再高超的智慧也不过是画龙点睛,自作聪明,并不能解决任何燃眉之急和“溃于蚁穴”的隐患。古人也正是用这样的仁德之心来勤政爱民,管理天下,捍卫千年的都城,承传先人留下的天道。

如今的政府也可以用“深谋远虑”来形容,为了扩大北京的区域范围,他们拆掉古城的城墙、城门以及不可计数的古老建筑;还可以用“勤于政事”来修饰,因为修建了无数的立交桥和环线快速路,这样的政绩不可比拟,只不过始终避免不了今天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

这样的谋略和勤勉并没有为百姓带来任何福祉,也没有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免受灾害,更没有继承和领悟智慧仁德的古人留给我们的“贵在重德”的古训。如此这般,我们不禁要问:那么今天,中共政府的“谋”和“勤”又意欲何为呢?

相关新闻
联合国专家被承德避暑山庄的景象惊呆了
抚仙湖水下考古中的高科技应用
广州排水渠连环大爆炸
北京大雨 雷电狂风不断 路面积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