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 小皇帝变成好孩子(3)

正确沟通,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上)
麦可.温特霍夫 译/王泰智、沈惠珠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为什么我们无法互相沟通?

沟通永远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前提是我们确实想解决问题。但沟通往往没那么简单,不同的人虽然运用同样的概念,却是表达完全不同的事。谈论孩子时更是如此:我们都在谈孩子,却是指不同的“对象”─这也是因为我们看待孩子的模式不同所带来的结果。

.沟通的六大面向

我想说的是,如果想找到解决当前困境的方法,沟通应该处于核心位置。沟通涉及许多面向,但我们在很多面向上,似乎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

─老师之间
─师生之间
─老师和孩子父母之间
─亲子之间
─父母和祖父母之间
─夫妻之间

如果孩子的心理发展未臻至成熟,成人(父母、老师、幼教人员、祖父母)之间关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无效的,就像他们和孩子间的谈话也逐渐陷入无话可说的地步。

为什么成人现在不能正确地谈论孩子呢?虽然大家都在谈论孩子:父母、幼教人员、老师、学者、书刊作者、记者,特别是各类型的政客。教育改革会议一个接一个,书店和图书馆的书架摆满了亲子书。大家都在努力改变现状,试图寻找新的理念。心理发展不健全的孩子愈来愈多,但在各种交流中始终欠缺中肯的分析。因为成人谈论孩子时,都是依据不同的“关系障碍”模式,他们用愈来愈大的篇幅谈论截然不同的对象,当然不可能有成果。

─ ─摘自:《这样教,小皇帝变成好孩子》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直觉式教育的关系模式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这是大约二十五年前成人谈到孩子时的理念。此一模式的亲子相处架构是,承认成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论私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皆然。
  • 我们必须认清与孩子发展相关的直觉行为和放任态度之间的区别。后者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开明和独立的外衣下,漠视孩子及其社会行为;直觉行为则恰恰相反,保持平常心的成人能够感觉到是否需要回应孩子的行为;如果需要,也会知道怎么去做。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教养不同调的照顾者,有时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况是上一代长辈,甚至是保母。因此当教养不同调的时候,骑虎难下,父母该怎么办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