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行家】万籁俱寂后的晓月清影

访水彩界出走的巨人 陈东元
毓修
font print 人气: 41
【字号】    
   标签: tags:

万籁俱寂后的晓月清影
访水彩界出走的巨人 陈东元
当艺术创作已失去初衷,无法满足原我的期待…
没了惊喜、少了感动!
更找不到突围的方法与再出发的原动力。
是否只能自我妥协,亦或全然放下…‥就此出走。

太平山林里的美丽与哀愁
一般而言:环境对个人美学涵养,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人都曾不辞辛劳,上山亲睹太平山美丽的风采;更别说是从小生长在山上的东元老师。风起云涌下的四时景象、薄纱轻笼时的迷离灵动;美得深刻却又如此不真实。人间胜景的无形熏陶,造就了艺术创作的意境高度;这是多么得天独厚的恩宠。然而体验绝美的同时,往往是绝境试炼的起始…
出生于大元山翠峰湖山区的东元老师,自小体质孱弱,学龄时也因路程遥远而须住校就读。在物资贫乏的年代,那抵得住山区酷寒的袭扰。只身无依、咬牙吞泪,硬是撑起独立反骨的性格。虽无暇领略天地大美,然造化自成于胸;无形中便开启了东元老师“以造化为师”的艺术大门。

初闻泥土香
在和东元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对于大元国小时期的记忆,少有回忆时的光彩;只留有灰色的无奈。因此在初中时期的他,首次到山下就学,开始接触到兰阳平原上朴实真切的农村生态;才真正开启了东元老师的人生视野。
脚踩良田、手捧沃土;这滋养万物的母亲,深深地将他冰封后的幼小心灵,紧紧拥抱、消融并注入活水。大自然不再冷冽无情,有了付出和爱,荒芜也会回应予生机与希望。清溪流水、田埂草坡、牛棚鸡舍,都变成有情众生安身立命之所;活得是如此里所当然!这一把泥土的芬芳,如影片胶卷般刻录着…无声无息却也澎湃汹涌。当你想为自己的生命记刻点什么的时候,怀乡柔情自然流泄开来。所以东元老师无需苦思强求,因为生活已为生命留下无尽多采的创作主题。如作品:“树荫展翅”、“食”、“狗”
1981 树荫展翅 76*56cm

1977 食 61.5*45.5cm

1978 牛车下的小狗 76*56cm
掀起波涛之手
197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系展上首奖水彩作品“年货”:主题鲜明的中致构图,直截了当攻占观赏者的视觉神经。看似随意堆放的各式年货,却错落有致地满载于古拙有味的编篮里。那沉得几乎无法负荷的年味,以及浓得无从抽离的乡野情调;在视觉与味蕾间萦绕…‥直冲脑门。让人遥想农业时代,年节时才有的质朴奢华:这是多少穷苦人家一生的想望,在无从满足口腹之欲时的一份寄情。想必这也是东元老师对那个世代与成长过程,提出的最佳关照。这当然有着些许的移情,与无法切割的环境脐带,才能激发出如此动容的深刻影像。
可能包括东元老师在内的许多艺文界人士都没料到:一件学生系展上的水彩作品,竟能掀起艺坛怀乡写实风潮;并将水彩开辟出新的可能视野。一改浓重的感性渲染,引流清新写实的细腻手法。就题材与技法而言:让艺术感官以更贴近人心的方式来加以呈现;从歌咏人文来唤醒回归朴实的纯真世界。不仅开启国内艺文创作的多元面向,更重要的是:此一风潮激发起水彩后进者的全力投入,并开创出台湾水彩画界的‘黄金时期’。

1975 年货 76*56cm
物我两相忘
很多人提到 “陈东元” 三个字,很自然地都会与其创作:“水牛系列”联想在一起。这也是东元老师在师大毕业后,大鸣大放的水彩个展,最为人称道的记忆点。水牛温驯柔和的性情,一生为主人耕作老死;百分百的信任与无怨尤的勤奋。在老师的彩笔下一一化作迷人的诗篇。如作品“牛车”:忠恳的眼神,诉说着人畜间彼此无私的熟识;却又略带轻愁地感叹:无从挣脱缰绳束缚的一生。灰调的身躯与牛车相映拙趣,造成不可分割的宿命连结。整体用色沉稳有力、直驱人心,高雅而耐看。用笔肯定无华,没有过度熟稔后的轻率流气;有的是一气呵成的流畅感动。以无懈可击的精准度,将主题与铺色技法契合得如此完美,风格独具。在现今百家争鸣的水彩艺坛上,仍有其不可撼动的坚强实力在啊!

1977 牛车 61.5*45.5cm
之后创作的作品:“憩”、“浇水”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创作巅峰期的到来。在表现技法上更臻成熟稳健,透性水彩在东元老师的巧手经营下,显得层次分明、自然通透。水味在笔韵间奔放流淌,间以干笔、喷洒的意趣,可谓是老师精辟独到之处啊!然而在色彩的铺陈上,也有了更专业的提升:典雅依旧,舒服度直沁入心。好似已经摆脱童年晦涩的阴霾,以明面化的角度对钟爱的乡土情怀,佐上温馨与愉悦;在虚实收放间有了更灵活的诠释。

熟识东元老师的朋友不约而同的都有所感受:老师笔下的牛只似乎有某种自我人格特质的局部投射。老师也曾不讳言的表示:就是喜欢牛的憨与直,所以爱画牛。对于一位创作者来说,本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地一笔接着一笔,描绘出心中美好的图样。不受现实俗媚的蛊惑,只愿将生命筑道于艺术的苦行逐梦上。如此物我相映的绝佳描绘对象,所耕稼出来的作品怎不精彩动人。

1984 憩 76.3*57cm

1984 浇水 76.3*57cm
雾锁翠峰湖
造物者总让人捉摸不定、无法适从。就像太平山上美丽的翠峰湖,大老远的来访,却总是云雾缭绕,无缘一窥全貌;不免叹息!当东元老师以水彩名家扬名于世时,母亲却如风中残烛般日渐凋萎,在与病魔奋战到辞世的数年间,巨额医疗与丧葬费用的吃紧压迫下;硬是只身奋力创作以偿负债,不得不在一年内北、中、南各办一场生肖年专题展。如此庞大的业绩压力,虽天分和能力皆俱;然而当创作动机已不再纯粹,感动渐渐流失,创作行为不再是一种自我升华与原始悸动的导引;只剩下重复性的肢体惯性和劳动,形同失了灵魂的躯壳。怎不扼腕!

对于一位灵性、悟性皆高的创作者而言:并非没有拼搏的勇气,也不是少了挣脱的余力。只是造物者的无情捉弄,让人无从拼搏亦无法挣脱。心中的无奈和苦处,一定超乎旁人的想像。而此阶段的创作风格则以:主题明确扼要、背景松放自在为主。我们可以参考作品“花荫”、“羊蹄甲树下”、“款款深情”:色泽鲜活讨喜,水韵大胆奔放;好似将强抑的生命顿时解放开来。虽名利双收,但也悄然酝酿起如雾锁山林般的蜕变前期。

1989 花荫 76*56cm

1990 羊蹄甲树下 76*56cm
1990 款款深情 76*56cm

1995 静谧 116.5*91cm(油画创作)
化于宁静的月影
接下来的几年,东元老师“思静而动、动而后静”。先行抽离原我熟悉的创作框架,拉大可供承载的心灵空间;广纳名山胜景,努力汲取多元丰沛的人文精神。将道家虚空思想,融入中国文人画的意境。创作了“禅境”系列作品。这份来自心灵的呼唤,我们可以从东元老师的自我剖析中来加以领会:‘这是从西方现实走入东方境界的阶段。那是一种自我的解放、淘空;勇敢地探索未知难测的境涯。由繁而简、由写实到空灵,藉由油画的语汇,来叙述着心灵底处的静谧…。’
这是多么冲突的转变!在媒材与心境上调整的速度,让艺术界手足无措,关切声浪四起。水彩画坛更是一片哗然!这当然对东元老师心灵上,多多少少造成了些许阴影。然而孤独无伴的创作之路,在蜕变后无情的批判声中,依然悄悄上路。好似宁静的月夜,在万籁俱寂后映入湖心的月影…心澄自若啊!我们试着从作品“静谧”中:拎着心,看看是否也能划一苇扁舟,同来一读晓月清影的感动吧!
顶礼大地
当东元老师为心中澄澈的美好勾勒蓝图时,同时也以自身行脚方式,踏足于穷山恶水之巅。藉由呼吸着大地的呼吸、感知着大气的脉息;在艰困绝境中,给自己一个重新体会绝美的机会,来寻访平静心灵的最佳归处。这是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挑战:为探求潜意识中失衡的不公平,企图以对天地的礼敬,来知晓肉身自我的渺小。这是种证明,证明生命无常下的真实感受;这是否也能解读成对无情大地的无声冷战:带着满满收获与感动的一场战役。没有人失败,也无需有人就此倒下;虽满身疲惫,然而走下去的脚步却益发坚毅。这是种完备人生与创作的全新感受和动能。路就此开展了起来…。因此选择以大尺寸油画创作,来圆满心中那点点滴滴的感动与美好。为人生中美丽的邂逅,提供最佳的记录手法;也唯有如此,山才会是心中的山、水才能是梦中的水。我们可以从此系列创作中以水彩表现的作品:“山明水静”、“1993克孜里亚红岩山”,来一阅东元老师心中的大地…

1993 山明水静 76*56cm

1993 克孜里亚红岩山 76*56cm

再闻泥土香
在经历了大地的洗礼后,因此谦卑;所以用更严谨的态度来面对画布。也在被酷暑严寒的无情雕琢后,才察觉生命的无常与可敬;就此虚心以求道。所以试着以对台湾土地的浓情大爱,用更高的视野标准来进行自我艺术的无期试炼:由于谦卑,所以要画出伟大;基于虚心,才能积累出恢宏大器。因为有了期待,创作的原动力自然源源不绝。没有妥协、无需突围,当然惊喜连连。也唯有用无欲求的双手,一笔一砂石的堆砌,才能有千仞万壑的雄伟气势。这已不再是异乡斯土情怀,而是早在东元老师景入眼帘时,就已淬取出同质感动因子:那可以是原住民或游牧民族的原真、也可以是大霸尖山与克孜里亚红岩的崎峋、那更是当雾漫翠峰湖或红云罩顶时的无言悸动、当然这也是人在他乡,扎扎实实地嗅闻到同故乡泥土般的芬芳,而想传递的创作信息。如作品:“云漫大霸”、“2001克孜里亚红岩”中:大地鬼斧神工的奇雕异景,物换星移、斯土斯民、守护依旧…

2008 云漫大霸 193.9*130.3cm(油画创作)

2001克孜里亚红岩115*120cm
重生
03年毫无预警的心脏手术,让东元老师对生命所能散发的美丽更加珍惜。对于所选择的生涯路线,更为笃定而踏实;因此潜心创作。当然画作亦无公开发表的念头,仅于机缘够的朋友分享。彩笔遍染群山十多年,一张张120号的大型钜作,逐一填补了恬淡生活中激情抽离后的空虚寂寞。近几年更在亚太水彩创作协会创会理事长洪东标老师的诚挚邀约下,为振兴台湾水彩而重出江湖,并提供专业研究心得与经验分享。

09年更参与‘彩绘马祖百景之美’的活动,让大家有福亲睹久违多年后的水彩新作。展出作品“观涛”:以独特的构图方式再造新境,将视野拉高以增强险峻的亲临感。用色依然优雅细致,并充份将水彩的独特水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燥味儿,反倒是多了老朋友般的醇香与贴心感受;虽沉潜多年却宝刀未老啊!

在大半辈子的历练后,东元老师目前只想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因此将多年来的创作心法,陆陆续续发表于他个人的网站上。并选刊于水彩资讯杂志中,来与大家分享。对于老师来说:当此关头,不管是肉体或是精神层面中,都有种重生后,从心审视自我与大环境的脱尘感受。因此踏出的每一步履,更是益发精准而执著。然而不变的是:一股对艺术无悔的付出及热情。每当与艺术同好或晚辈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藏私地分享着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与心得理念。他曾潇洒自若的表示:沉潜多年的我连名与利皆可抛置,还有什么不能分享的呢!

2009 观涛(马祖东引一线天) 105.5*37.5cm
心灵乌托邦
生性敏感、心思绵密的东元老师,习惯把接收到的大地微波,转成热能来滋养身心;再以彩笔挥洒就章。他将视觉年货移情为心灵年货的幸福感。更把濒临消失的怀乡纯情提引化用,在冷默现实的都会丛林里,构筑起一方净土供人喘息。作品“百牛戏水”中百余头牛只与孩童和谐忘忧的时刻、游牧民族们乐天知命的有情世界、高原大山的绝美国度、…‥无一不令人神往。这些都是陈东元老师人生中不同阶段的追求,那是心灵中完美的梦土:无私无争,只有真诚与简单。

1987 百牛戏水 210*112.5cm
结语
或许对于水彩界颇具份量的巨擘,不以水彩创作为终身志业而出走别抱;不少人定会抱持非常多的质疑与遗憾。总体来说:东元老师并未放弃水彩独特迷人的风采。只是在当今的艺术思潮、社会变迁,与大环境的变调走向;农村怀乡题材已不易取得;再者亦无需再为农业文化倡导发声。更重要的是:当初提出的照相写实手法,对台湾水彩画坛产生了照片僵化使用的影响。身为领头先驱,自认应有一定的反省作为;所以选择出走。而今仍旧热爱水彩的东元老师,因其生命厚度与表达意涵在转念中不断提升。毕竟为心中理想的图像,寻得最佳的诠释方法,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基本使命。因此老师现今的创作,仍会在创作手法与心境间—择优而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很高兴能够认识现在的东元老师。以前的他,只能在画中慢慢细读。现在的他,内蕴光华、树立典范。尝想:我们不能一味地对过往的丰功伟业或成就高度不断歌颂,而止住往前迈步的勇气。那都是种历史纪录,一旦存在就值得缅怀。不是吗!
当艺术创作已自原我升华,循善逐真;
无需惊喜、自然感动!
更无藩篱框困自发性的原动力。
从此不用妥协,自在悠游…‥

(图文由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兰花的“浅根性”与“混种”特质,同时也象征了台湾“殖民文化”与“文化混种”之面貌。当代社会中,强势且大量的欧、美、日等外来文明、消费文化与都会图腾的洪流里,我们失去了固有的“文化泥土”与“传统根脉”,我们迷失了自己,麻木不仁却不自知。霎时之间,我们自问何谓台湾文化?我们似乎找不到一个切确的答案。
  • 2006年1月1日“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正式立案成立,4月即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风生水起2006国际华人水彩经典大展”,4年来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两度参与中国大陆与香港的交流展,并且在台湾定期举办作品观摩研讨会、写生研讨、发行水彩杂志,办理推广教育,不断的寻求与公部门合作举办展览,2008年更促成两场次为纪念台湾水彩100年的大型展览;我们终于发现台湾水彩界开始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画家们,没有包袱,勇于创新更令人耳目一新。 2009年“印象风城”展、“马祖百景大展”、“水彩的壮阔波涛2010两岸交流展”、“游园寻梦-中正园林之美”、“2011杉林溪之美名家水彩展”、“建国百年-2011中华民国水彩大展”、“建国百年国家植物园之美水彩大展”等多场盛大的展出均获得盛大的好评,本文为“台湾意象水彩名家大展”作品欣赏。
  • 2006年1月1日“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正式立案成立,4月即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风生水起2006国际华人水彩经典大展”。
  • 2006年1月1日“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正式立案成立,4月即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风生水起2006国际华人水彩画经典大展”。4年来中华亚太水彩画艺术协会两度参与中国大陆、香港的交流展,并在台湾定期举办作品观摩研讨会、写生研讨、发行水彩画杂志,办理推广教育,不断的寻求与公部门合作举办展览。
  • 色彩的全部学问,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即:“对比谐调”。展开一点说,就是“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求取色彩的谐调”。冷暖,是色彩的生命。通过色彩丰富细致的冷暖对比,色彩可能会歌唱起来而获得生命;舍此,必将成为单色而丧失色彩的职能,失去生命力。就象音乐中只有一种音符,单调乏味,没有生气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