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然:信守诺言 天地可鉴

——观《笑谈风云》知古人诚信

郑欣然

人气 63

【大纪元2012年09月04日讯】观章天亮的《笑谈风云》,其中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了历史的风云变换,同时展示出了古人的道德境界。古人对诚信的信守,似乎超出了现代人的想像,不信我枚举几例,就足够你瞠目唏嘘的了。

话说伍子胥在逃亡途中,受到很多人的恩惠,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这样的一段故事:伍子胥带着公子胜路过溧阳,曾在濑水边上向一位浣纱女乞讨一餐饭,伍子胥十分感激并叮嘱她不要泄漏他的行踪。古时的女子是非常重视贞洁的操守的,浣纱女因为自己的行为有悖于女子贞洁的道德理念,就抱石溺水了。伍子胥遂咬破中指在石头上写下“十年之后,千金报德”。数十年后,伍子胥灭楚归来,再到濑水边上,那个浣纱女自溺的地方,拿出一千斤黄金,沉到水里,以报答她的德行。他说,女子泉下有知,要明白我当年曾经对你许下的诺言,我没有欺骗你。

再说,伍子胥在逃难时遇到的第一个人,是他的好朋友申包胥。他们之间有一个约定,申包胥尽朋友之义,成全伍子胥的孝道,没有抓捕伍子胥,允许他灭掉楚国。但之后,申包胥要为国尽忠,恢复楚国。十六年后伍子胥灭了楚,申包胥便兑现自己的诺言。于是,有了历史上“七天七夜哭秦廷”的感人史料。申包胥向秦哀公求援请兵,秦哀公不愿出兵。申包胥站在秦国朝堂上放声痛哭,接连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最后嗓子哭哑了,眼睛都哭出了血。他的诚心、忠心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答应为楚国出兵打吴国。申包胥亲自率兵陷阵,成为复兴楚国的功臣。

另一则隐喻的是即使是无言的诺言也要兑现的“季札挂剑”:季札出使列国,经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盛情的接待了他们。宴席上徐国的国君表现出非常喜爱季札佩戴的宝剑,季札知道徐君的想法,虽然也有心将宝剑相赠,但还要出使很多国家,就没有将宝剑献出。出使回来时,季札又到徐国,但徐君已经死了,季札就把佩剑取下来,系在徐君的墓前的树上后离开了。随行人员问,徐君已死,宝剑为何还要给他?季札说:“之前我在心里已经答应把剑送给他了,我不能因为他死了就违背自己曾在心里对他的承诺啊。”

古人讲求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自觉遵从言而有信的准则。承诺一言既出,即是以天为誓,天地为证,天地可鉴,以此约束内心,做到言出必行。伍子胥明知浣纱女已逝,却珍重其恩情如山,千金沉水以示对其恩惠的祭拜,这样的诺言,是古人对恩德的义举;申包胥对朋友行义,对国家尽忠,这样的诺言,是古人价值观的体现,兼顾“忠、义”,赤胆忠心;而季札是历史上记载的一位高德之人,即便是没有说出来的承诺,他也要去兑现,“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诚信是立于天地之间,无愧于心的光明磊落。其实,人能做到不自欺,也不欺人,就会活得坦坦荡荡。

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就是说如果人没有信用的话,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不仅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甚至摆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

如今的中国大陆,诚信缺失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社会诚信危机是如何造成的?无神论、唯物论、斗争哲学的中共党文化体系对国人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功改造,使社会充斥“假、恶、斗”,最终导致人性缺失、道德沦丧成为社会现实。追溯古人信守诺言的遗风,缅怀“仁、义、礼、智、信”作为社会五常的年代,面对今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社会现实,不仅仅需要呼吁的是社会诚信,更要大声疾呼传统文化的复兴,正统价值观的回归。

☆ 其它精彩内容请参观:【笑谈风云】第一部《东周列国》24集; 第二部《秦皇汉武》45集合辑

相关新闻
【郑欣然】:与胡锦涛谈天命(上)
【郑欣然】:与胡锦涛谈天命(下)
【郑欣然】:“中共邪灵附体”从洗脑开始
【郑欣然】:何以无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