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设计活化唐人街

设计活化唐人街 华埠商改区与纽约市学子共画蓝图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10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10月6日至9日,国际市区协会联合纽约市商改区(BID)协会及小商业服务部,在纽约召开世界议会年会(2013 World Congress conference),为期三天的大会邀请来自全球的专家会员和美国各地的商改区代表,共同研究如何开发城区的商业价值、提升城市竞争力。

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都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牌坊“牌楼”,“牌楼”几乎成为游客识别唐人街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被当作是中华文化象征之一,作为全世界最老最大的唐人街之一的曼哈顿华埠,建造牌楼早已酝酿多年,但一直未能如愿。至唐人街去年成立商改区,唐人街追求多年的牌楼建设似乎已经箭在弦上,再次成为唐人街新老居民关注的焦点。

10月7日会议进入第二天,华埠商业改进区行政总监陈作舟在唐人街举行午餐讨论会,以“唐人街五点区的未来走向”为题,为与会各国的城市发展设计专家讲解唐人街历史及发展,并配上城市科技学院(City Tech)学生的设计蓝图,向行家介绍华埠“东西南北中”6个适合建设唐人街“牌楼”的交汇地点。

唐人街的“五点区”历史

维基百科上的五点地区地图。(维基百科)

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纽约黑帮》所反映的移民聚居区“五点地区”(the five points),曾是1860年代纽约市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多发区、危险的贫民窟,位于现在的中央街、包厘街、坚尼路、柏路围合的一块区域,“五点”指其中的巴士打街(Baxter)、莫斯科街(Mosco)、茂比利街(Mulberry)、窝扶街(Worth)等街道相交形成的五个马路拐角点,有些旅游资料干脆译作“三角形广场地带”,华埠和小意大利区唯一的公园——哥伦布公园就在这儿。
图中三角形的广场就在曼哈顿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五点”地区内,由橙街(今巴士打街),十字街(今莫斯科街),安东尼街(现窝扶街worth st.),茂比利街和一条小水街(现已不再存在)组成,在哥伦布公园的附近,现在纽约州高等法院所在地。(网络图片,Neil Pentecost摄影)

根据纽约市公园局资料,哥伦布公园原来又称为桑树弯公园(Mulberry Bend Park)、五点公园、天堂广场(Paradise Square),“弯”(the bend)字指茂比利街转弯处,将“五点区”衔接了起来。
图为雅各布(Jacob Riis)100多年前摄影的桑树弯公园,1911年易名为哥伦布公园。(网络图片)

纽约市政府经过60年的努力,未能改善茂比利街一带,终于1898年拆掉全部楼宇,扩大改建为公园。图为1899年的哥伦布公园。(NYPL图片)

公园的西侧原有一处大水塘(Collect Pond),这儿曾是早期纽约市的饮水水源,曾在最初200年供应用水,当然对美洲印第安原住民而言,年代还可推溯至数千年之前。因为近饮水水源,那时大凡移民来纽约的人都会先在这个区域落脚。1808年,这个大水塘(现在的联邦大楼富利广场,Foley Square)被填为平地成为珍珠街,周围建起富人的住宅。可是10多年后地面塌陷,空气中弥漫着怪味,蚊子丛生,有钱人撤离,没家没业的穷困新移民进驻。

200年前“五点”和周围一带,汇聚着爱尔兰新移民、被解放的黑奴、不多的犹太贫民和中国劳工,在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的新大陆,为了生存形成各种名号的帮派,每天都会惹出事端,让警察头疼。

1842年,写作《雾都孤儿》的英国大文豪狄更斯访问纽约期间,曾由两名警察陪同走访这里,在后来出版的《美国笔记》中,他描述这里到处是“腐臭的灰尘和污秽”,世界著名的丹麦裔新闻摄影师、报人兼社会活动家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也曾用许多篇幅描写这个“纽约贫民窟的核心”,将此处不堪的环境形容为“大型的人住猪圈”,“五点”于是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的代名词,“杀人巷”和“贼窝”,在美国历史上颇有名气,中华公所二楼有一张雅各布的摄影照片就反映了茂比利街一带屋后小巷中的强盗与贼赃。

十九世纪《纽约黑帮》所反映的移民聚居区“五点地区”(the five points),根据1827年George Catlin的绘画。(维基百科)

《纽约黑帮》所反映的移民聚居区“五点地区”(the five points),曾是1860年代纽约市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多发区、危险的贫民窟,图为1888年著名新闻摄影师雅各布(Jacob Riis)摄影的茂比利街一带屋后小巷中的强盗与贼赃。(网络图片)

根据中华公所记载,纽约市政府经过60年的努力,未能改善茂比利街一带。最终于1898年拆掉全部楼宇,扩大改建哥伦布公园,由中央公园的设计师Calvert Vaux担纲设计。发起这项运动的包括在附近长大的纽约州长爱尔史密夫,当时尚为警察总长的罗斯福总统及新闻摄影师雅各布,他们希望花草树木能为居民带来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为贫民窟带来新的生活秩序。

陈作舟说,当年的“五点”可谓纽约真正的民族大熔炉,各族裔移民到达新大陆的第一站、谋求新生活的起点。尽管环境恶劣,各国移民辛勤劳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展商业和工业,摆脱贫困。根据公园局的资料,五点区内的移民组成有几大阶段的变化,1840年,巴士打街以德国犹太人为主,建立起纽约第一个制衣区,同时附近地区迅速成长为爱尔兰以外最大的爱尔兰裔人聚居地,1880年代意大利人到达,意大利文化统领相邻的社区形成“小意大利”区,1911年市府以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命名公园,以纪念他发现美洲新大陆。

而中华公所的一张图片显示,1950年以后,唐人街原来犹太及意大利新移民为主的制衣业,又被香港移民取而代之。如此经过200年的发展,黑种人、黄种人和欧洲白人移民杂处的“五点”,逐渐演变成方圆5公里全是中文招牌的唐人街,而哥伦布公园从早到晚都有弹琴唱(粤)曲、下棋跳舞、习武打球的华人身影,一派和平景象,纽约华人尊崇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也于2年前,华埠庆祝中华民国100周年时安置在哥伦布公园。

作为曼哈顿最古老的住宅区,而今“五点”不再是可怜的贫民窟,已成为纽约高房价所在、旅游观光点之一,其发展可以看做是只有200多年历史,年轻的移民城市纽约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柏路被封 游客不得其门而入

近50年来,纽约市政府公园与华埠且林士果广场(Chatham Square)之间的柏路(Park Row),是连接唐人街与世贸大厦及华尔街金融区的重要通道。然而,自12年前9/11世贸大楼被攻击以来,联邦政府为保护附近的市警总部及众多的执法机关防止恐怖袭击,将唐人街的南大门——柏路关闭至今。

这是曼哈顿下城的鸟瞰,可以看到巨大的唐人街在粉红色圈内,大部分游客参观了附近的世贸大楼遗址(911 Memorial),沿着百老汇街(红色的线条)向北直走游玩到了SOHO区,唯独忽略了华埠。原因是柏路(红色的虚线)被切断后,在百老汇街右侧的华埠旧城包括历史上著名的五点地区,在四周气度恢弘的联邦大楼和摩天大厦的包围中“看不见了”。(华埠共同发展机构提供)

过去金融区的工作人员一到午餐时间,就成群结队步行10分钟到唐人街吃饭,从南大门进来的游客和食客,挤满了唐人街各家店铺和食肆,现在这个通道被切断,很多人只好转到拥挤的百老汇街,再折小道绕一圈,花多一倍的时间才能到达华埠,更多游客迷路,来吃饭消费的人显见少了很多。

“游客多半都找不到唐人街。”陈作舟说,“寻路难”问题已经成为纽约本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共同难题,纽约市交通局就曾作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纽约人找不着北,每时每刻都有纽约人会迷路,而华尔街到华埠的交通情况又更为复杂。

虽然世贸遗址纪念馆每年吸引数万游客,陈作舟说,现在大部分游客参观了附近的世贸大楼遗址,沿着百老汇街游玩到了SOHO区,唯独忽略了华埠,是因为华埠旧城和百老汇街之间,有很多高层建筑把视线挡住了,华埠在四周气度恢弘的联邦大楼和摩天大厦的包围中“不见了”,各出入口又没有明显标识到唐人街的交通指示牌,周边小道路多而复杂,让游客近在咫尺而不得其门,“如同一座迷宫,很多游客到了华埠也不知自己在哪里。”

活化族裔特色 为唐人街寻出路

随着移民社区的后代慢慢离开,融入主流社会,不少其他族裔聚居的街区都随着历史消失,陈作舟指着华埠商改区的五色标志说,这里原来有犹太人街区、意大利人、波多黎各人和爱尔兰人四大族裔的街区,这些社群不只是不同人种民族的聚居,它还有不同文化上的保留,正是这些多彩的社区文化使纽约迸发多民族的活力,现在基本上都萎缩消失了。

今天的唐人街也在经历人口迁移的命运,十年间唐人街人口下降了10%。事实上,9/11后唐人街经济一落千丈,至今未能振兴,根据亚美法援处10月10日的报告,经济低迷加上不断上涨的房价,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令传统唐人街面临消失的危险。

东百老汇大道也被称为福州街,街道两侧的广告牌夹杂正体中文和简体中文字,抬眼望去,大道尽头清晰可见纽约市政厅的巍峨大厦。(华埠共同发展机构提供)

“唐人街不仅仅是唐人街。”陈作舟痛心疾首的说,唐人街是曼哈顿少数保留强烈族裔特色的街区,不能就这样让150多年累积而弥足珍贵值得保留的街区轻而易举的消失。

如何为唐人街寻找出路,陈作舟认为,应该运用策略突出中华文化特色推动唐人街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而且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陈作舟认为,中国城需要在对外的各个出入口(gateway)建地标性的牌楼,主动建立和外界的通路,才有生机,因此华埠商改区成立后即与城市科技学院合作,由学生们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利用纽约唐人街的若干公共空间,扩展设置地标,为唐人街吸引游客及提升本地居民生活品质提供更好的设施。

陈作舟构想在华埠客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地段,建立八个标志性的门户地标,以此激活唐人街的公共空间,为商业提供更好的设施,吸引更多人进来。他希望这些设施就像机场跑道将游客带进华埠,“有个东门、北门、南门、西门,中间像中央火车站一样的公共空间。大家可以在这些交集点碰面,那里有好吃好玩的,还可以为华人创造工作机会。”

陈作舟构想在华埠客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地段,建立八个标志性的门户地标,以此吸引更多人进来。(华埠共同发展机构提供)

城市科技学院的学生针对华埠发展需求,提出规划。设计不局限在只能进出的牌坊门廊,而是倾向于具有休闲功能的公共空间。城市科技学院教授杜狄(Michael Duddy)说,不同的唐人街交集点都有其独特性,合理的规划设计,让本地居民享受人生,让外来观光者能寻找到唐人街的魅力个性,还要能吸引年轻人,激发他们对唐人街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致力于一个适合不同族群的唐人街,对于唐人街的未来至关重要。

最后学生们选出六个安置地点,包括坚尼路旅游信息亭所在的三角地带、且林士果广场、东百老汇桥下、地兰西街、曼哈顿桥下的包厘街与坚尼路的交口和富利广场。杜狄教授说,学生们分四个小组参加为时一年的实践课程,包括实地测量数据、收集附近居民商家的期望等,针对不同环境设计出40种标志性建筑。

东百老汇大街桥下各种商业活动异常活跃,设计图引入鱼鳞式的现代元素,拓展出一个吸引年轻人的公共开放空间,增加消费效应。(华埠共同发展机构提供)

东百老汇大街桥下各种商业活动异常活跃,设计图引入鱼鳞式的现代元素,拓展出一个吸引年轻人的公共开放空间,增加消费效应。(华埠共同发展机构提供)

杜狄教授举例说明,例如东百老汇大街桥下各种商业活动活跃,设计图引入鱼鳞式的现代元素,拓展出一个吸引年轻人的公共开放空间,增加消费效应;在坚尼路的三角地带设计出可视度高的帆船造型地标,帆船上的三个船帆用LED全彩屏装置,兼具照明功能和商业广告收益;地兰西街有不少人在公园打太极,设计上考虑本地居民为主;交通繁忙的曼哈顿桥下空间,则设计成一个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
坚尼路的三角地带要吸引游客,设计出可视度高的帆船造型地标,帆船上的三个船帆用LED全彩屏装置,兼具照明功能和商业广告收益。(华埠共同发展机构提供)

交通异常繁忙的曼哈顿桥下空间,则设计成一个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华埠共同发展机构提供)

牌楼不缺方案 首要争取用地开发

陈作舟表示,唐人街兴建牌楼酝酿多年,不缺方案,但一直没有如愿,主要原因是华埠牌楼选址一直被政府以“属公家用地”为由而未得到落实,牌楼遍布世界各地唐人街,突出华裔社区的独特风格,唯独纽约没有,华埠建牌楼这一步肯定要走。

陈作舟希望通过科技学院的这些设计起到抛砖引玉、开阔思路、统筹规划的作用,也可以进一步举办国际竞标,召集最适合具创意的设计,社区共同商定确认一个设计蓝图后,规划设计单位提出详细的规划方案,社区机构向政府汇报,因为事关多个方面,政府需要考量各种指标的平衡,例如交通系统、用地开发强度等问题,迈过土地取得这个门槛后,再一步步上报公共设计委员会、房屋局(DOB)、都市规划局、市议会等等机构以及区长办公室审核,力争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

至于资金问题,陈作舟说,将依据核准的设计案评估建造费用,再进行筹款,筹款来源可以是政府基金或是私人赞助。

在华埠建立牌楼和公共空间,能够促进周围小商业兴盛,但这一方案是否能够实施,还需积极运作,陈作舟希望在市长换届之后可以有所进展。

(责任编辑:汉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