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文明四海播

远迈汉唐抚万国——郑和生平札记(中)

作者 : 刘翰青
font print 人气: 48
【字号】    
   标签: tags:

出使东洋

“郑和下西洋”是个妇孺皆知的句子,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此前郑和下过东洋。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日本。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的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足利义满接受明朝封赏,并派遣使节献上抓获的倭寇,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从此,宣旨赐印,与天下万国贸易往来,成了郑和的“终身职业”。

受命远航

下西洋的正使,并非永乐大帝一拍脑袋就随便决定的。成祖对郑和的个人才能和背景做过一番考量,在做最后决定前,还向相术高手袁忠彻征询过:“三宝领兵如何?”袁忠彻回答,三宝人长得帅,有头脑,内侍当中没有比他强的,结论是“臣察其气色,诚可任。”

袁忠彻的父亲是大相士袁珙。这位袁老先生,在嵩山寺一见姚广孝,便断言姚是“刘秉忠流也”。后来见到燕王朱棣,相曰:“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说他40岁后,胡子超过肚脐的时候,就该当皇帝了。后来果然应验。袁忠彻深得乃父真传,铁口直断也是从不落空。

对郑和的这番评价,出自袁忠彻之口,可谓非同一般,这帮助永乐大帝做了最后的决定。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以“钦差总兵正使”的身份奉诏出海,从此开始了历时28年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舰队

这是一支怎样的舰队呢?“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换算成当今的尺寸,大号宝船长达130米,宽50多米,排水量达数千吨。这样的庞然大物,配上当时最先进的火炮,俨然是15世纪的“航空母舰”。这艘“航空母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木制的,这种巨型木船以现代的科技水平都很难制造出来。那么舰队的人数呢?“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几十年后才出海的三个欧洲人——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海人数分别在90至150人之间、170多人、265人。这里不是单纯的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差距,数万里的远洋航行,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

郑和船队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可以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和平之旅

这支舰队的使命并非像《明史》所说——“耀兵异域”,而是要传播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宣示大明帝国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事实会证明这一点,考验很快就来了。

郑和舰队出海后经占城(今越南中部)南下,不久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岛是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就在郑和舰队到达前不久,这个麻国的东王和西王不知为啥打起了内战,结局是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都马板的军队占领了。

明帝国的船员们途经这里,自然要上岸做生意,而这里又偏偏是东王的前领地,西王的占领军们大概是内战杀红了眼,把来自天朝的和平使者们当成了东王请来的外援,对他们发动突然袭击,误杀郑和舰队船员170人。

舰队的军官们声泪俱下地向郑和请战,但郑和深知,如果轻启战端,正与此行的初衷背道而驰,也辜负了永乐大帝所寄予的厚望。他安抚众将,以超人的忍耐力做出了冷静的决定——派使者去见西王都马板。

都马板得知自己的部下杀害了大明船队的人,已经吓得魂不附体了,立刻派使者到郑和那里反复解释,并派人连夜赶往应天府,向大明天子谢罪请罚。明成祖得知此事后,一面赞扬郑和顾全大局,一面通知西王使节,看在其谢罪的态度诚恳,决定“止兵不进”,但是,170人死于无辜,西王都马板必须付黄金六万两偿命赎罪。

郑和于第二次下西洋时再至爪哇,都马板派使臣战战兢兢地送来黄金一万两谢罪,倒不是西王想赖账,而是那个小岛国砸锅卖铁也凑不出六万两黄金了,礼部大臣不同意,永乐大帝却说:“我只是想让这些边远的人不敢犯罪罢了,既然已经知道错了,欠我们的钱就都免了。”

好勇斗狠从来都不是中国的正统和主流,中国民间历来有句话“人只有敬服的,没有打服的”,孔子名言“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通俗版本。永乐大帝要向世界宣示的“大国天威”,恰恰是这种中华传统的道德价值理念。从此爪哇恭敬进贡,心服口服了。

世界警察

老子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恃强凌弱固然为人所不齿,但如果遇到杀人越货的歹徒,郑和舰队的大炮和火铳也绝不是摆设。

话说三佛齐(苏门答腊岛)有个“侨领”叫陈祖义,这老兄原本是广东潮州人,因为在中国犯了罪辗转逃到了三佛齐的渤林邦(今巨港)。在当地纠集了些匪类,为非作歹。三佛齐周围都是小国,谁也没能力剿灭他,大伙都很头疼。

这一年,郑和的舰队经过三佛齐,天朝大军到了,大伙终于看到点曙光了,三佛齐的“监国”施进卿立刻来见郑和,把一肚子苦水都倒出来了。这陈祖义虽然凶顽,但毕竟不是疯子,看到郑和带来的一堆巨舰火炮,知道顽抗就是送死。这小子一边诈降一边召集了5000海盗,20多艘战船,想利用诈降麻痹郑和,趁官军不备突袭郑和旗舰,抢劫明军携带的金银财宝。

海盗们以为人不知鬼不觉的靠近了明军船队,明军船队突然杀声四起,火炮齐鸣,海盗们成了大炮的靶子,还没回过神来已经去见龙王了。这一役全歼海盗5000余人,击沉敌船十余艘,并俘获多艘,陈祖义被押回应天府,永乐大帝当着各国使节的面,把这小子明正典刑了。这下子大快人心,郑和舰队成了15世纪的世界警察。

逼郑和在海外第二次用兵的不是海上的强盗,而是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的国王阿烈苦奈儿。这个家伙是个暴君,对明朝和其他邻国都极不友好,“屡邀劫其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带了朱棣的诏书,告诫锡兰山国王要“祗顾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同时照例给予赏赐。

然而,人心苦不足,这个阿烈苦奈儿垂涎郑和舰队携带的大量珍宝,一边骗郑和进城,“索金币”,一边派军队偷袭郑和船队。

好郑和,处变不惊,他灵活地运用了一个古老的战术——“围魏救赵”,率领随行的二千人直捣锡兰山国都。锡兰山派出偷袭部队,几乎是倾国出动了,都城空虚,结果阿烈苦奈儿一家统统被郑和逮住,偷袭郑和船队的锡兰军闻讯赶回,又遭郑和半路伏击溃散。阿烈苦奈儿被郑和押回应天府,明成祖念其为远人,不久释放他回国了。

永乐十年,朱棣派使节往锡兰山颁给诰印,封阿烈苦奈儿的亲属耶巴乃那为王,并送还阿烈苦奈儿。这一举措使海道清宁,来中国朝贡的使节越来越多。

郑和第三次海外用兵是在苏门答腊“生擒伪王”苏干刺。这个国家的内部关系也是一团乱麻,早先,国王的父亲死于与邻国花面王的战事。有个渔翁因率众杀了花面王,为苏门答腊王妻报了仇,而据有了王位,称为老王。

后来王子宰奴里阿必丁年长,杀了老王夺回王位,老王之弟苏干刺自然不甘心,时时想杀宰奴里阿必丁以夺其王位。郑和带来的明帝国赏赐当然少不了苏门答腊王一份,这个伪王苏干剌因为没得到赏赐而怀恨在心,带兵拦截明军,郑和只得与之力战,最后把这个伪王捉拿回朝。

郑和舰队这三次充当“世界警察”的经历后来被合成“郑和擒三番”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除此之外,郑和20余年间七下西洋,未动一刀一兵。

万国来朝

郑和下西洋每次返航时,都有海外诸国的使者随船来华。如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返航时,遣使随行朝贡的有苏门答腊、古里等国;永乐廿年(1422年)六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航时,有暹罗、苏门答腊、哈丹等国遣使随行;翌年9月,又有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苏门答腊、满剌加等16国遣使1200人来华朝贡方物。永乐年间,郑和所到过的海外各国,派使臣来华的有318次(不包括朝鲜、日本、琉球)。

这期间,有四个国家的11位国王亲自来华,有浡泥(在今加里曼丹岛)国王、苏禄(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国王、满剌加(在今马来西亚)国王、古麻剌朗(今属菲律宾)国王等。

这些国王来华并非来参加元首会议,而是以臣子的身份来朝见大明天子,比如,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浡泥国王带着老婆孩子兄弟姐妹一大家子,还有陪同的官员,来中国朝见。永乐大帝十分高兴,设宴款待,“嘉劳再三”,浡泥国王称颂“天子功德加于我者,与天地同其长矣”。因而自己这一家子“逾历山海,躬诣阙下,以伸其悃”,那意思是皇上您对我们的恩德,像天地一样,所以我们不顾山海阻隔,恭敬地来到宫廷,以表达自己的诚意。

大明天子并未因自己是宗主就傲慢地对待来朝的国家,而是给予相当的尊重。明成祖在接待各国使者时宣布:“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值。”(待续)

本文转自第344期【新纪元周刊】“历史新观”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88/11065.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涵盖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要依循天道运行的轨迹过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等,渺小的个人,自然在天地诸神无私的庇护里,心安理得。所以古人都明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名位利禄皆前定,道德操守能立身。”因而少欲望,鲜烦恼;高品德,乐修身!
  • 话说,御厨告老还乡后,富贵在身,名望在上。终日闲来无事,闲情难耐,于是雇了一伙机灵能干的人,开了个酒馆。因为都是乡里乡亲的,酒馆渐渐成了大家消遣叙旧的地方。有事无事到酒馆坐坐,请客会友,自然热闹非常。
  • 孟通判,籍贯密州,是个士子,官至丞郡。任期届满而回归故里,平素羡慕神仙、长生之说。
  • 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清代湖南湘乡县人。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权绾四省。谥称文正。
  • 祥符地区有个人叫袁海,景泰(明代宗年号)初年,被征募去戍守边界。当时,袁海的母亲在家却生病了,媳妇徐氏就偷偷割块股肉煮给她吃,那病即刻痊愈。
  • 仓地方的蒋生,弱冠年纪就能文了。有回跟着一群商贾们乘船泛海,结果随着海浪飘流至一处,那儿环山排列如屏风,河川澄澈若画图。一望无际,四围没有市镇、城郭,只有数万株桃树,环绕着像是一所郡治似的。
  • 酒如祸水?仙家之饮与凡人的酒真是天差地别......
  • 海宁地区的庄太史家,有个婢女名叫宠奴,小时得病落下后遗症,面色发黑有麻点,裙底下的大脚约尺二长。兵营士卒中的陆某却不以为意,聘她为妻室,只是因家贫,尚未娶过门就是了。
  • 会稽的周梦荃,他还在襁褓中时,父亲就出外经商于粤(广东)、闽(福建)两地,二十年间音讯断绝。这会儿,周长大成人,于是奉了母命,前往探视父亲的消息,一路上,露宿餐风,备极辛劳,走了两个多月,可离粤界还是很远。
  • 梅花被誉为花中“清客”,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中的长者。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的高洁禀性被文人所喜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