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审计难产 三中全会避开地产调控雷区

人气 2

【大纪元2013年11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方涵综合报导)到11月17日仍没有公布的地方债审计数字、三中全会公报中对房地产调控的轻描淡写、高调的中纪委巡视组坦言不接受各地就拆迁问题的投诉,勾勒出中南海和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着“比触动灵魂还难”的利益重划的各版本“改革”方案,进行着激烈的博弈。

地方债审计难产

截至11月17日,外界普遍认为将在中共三中全会前公布的地方债务审计结果仍毫无音讯。中共官方曾在2010年发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为人民币10.72万亿元。此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和房价出现同步飙升。

2013年10月15日,渣打银行最新研究报告称,大陆地方债总额或逾24万亿元,约占大陆GDP的四成,约为2010年中共官方估算值的两倍,部分城商业银行可能会倒闭。

2013年4月中,摩根大通称通过内部研究,核算出中共的地方债务总量超过14万亿人民币,再加上11万亿人民币的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总额超过25万亿人民币,是美国2012年地方负债的2倍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刘煜辉估计,目前地方债务“黑洞”已经突破20万亿元,并已处于失控状态。

自7月26日李克强要审计署急查地方债已过去4个半月,大陆媒体曾披露,10月底审计数字就出来了,目前仍在“写报告”阶段。

中南海不敢捅破地产泡沫

香港四大地产代理商之一的中原集团创办人施永青11月13日表示,未来中国房价大跌的机会几乎为零,尤其是一线大城市。很多大城市的房价将继续攀昇。

施永青表示,中南海在楼市调控方面既要防止楼价上升过快以平衡民众情绪,又要避免楼价大幅下降,以控制地方政府和银行债务风险。

施永青称,房地产和金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地方政府债务领域,土地收益是政府应对还款压力的重要支点。中央政府目前所采取的过关措施,肯定“不会让房价垮掉”,因为一旦房地产价格出现大跌,“地方债、银行信托产品、理财工具等,都将变成一连串的社会问题”。

涉入薄熙来案件的万达集团董事长、大陆大地产商王健林称,三中全会公报没有再提“地产调控”是一个进步。

围绕土地利益中南海和地方激烈博弈

大陆地方债的审计难产,从一个侧面泄露出中南海和地方政府围绕巨额土地收益的激烈对立。1994年中共实施分税制后,以收回财权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地方政府则以“土地财政”应对。

重庆市长黄奇帆披露,重庆市自2002年开始储备了40多万亩地。十年用了20万亩,每亩净赚100多万,有2000-3000亿的额外收入。黄奇帆称,“土地收入一般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3,是重要的第二财政。”

不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的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搞“大手笔”的政绩工程、主要资金来源,各级官员贪污腐败的“肥肉”,也是大陆各地持续不断上演的地方官员带警察、黑社会强抢农民土地的根本“动力”。

安徽省望江县是一个年财政结余仅21万,年财政预算收入仅1.7亿元的贫困 县,当地政府盖了一个建设面积超过美国白宫八倍的豪华办公楼群,耗资3400万、占地180多亩。当地政府以建经济开发区为名,动用公检法部门,以干部停职、教师停课、停发退休金等株连手段,强拆民房,征用万亩以上基本农田。后却因企业引不进来,大批土地多年闲置,而被强征家园和土地的数千农民却无家可归、无地可耕。

安徽省望江县是一个年财政结余仅21万,年财政预算收入仅1.7亿元的贫困 县。2011年初大陆媒体披露当地政府盖了一个建设面积超过美国白宫八倍的豪华办公楼群,耗资3400万、占用180多亩。(大纪元资料室)

中南海为推卸货币滥发、默许地方政府推高地价,导致“地王”不断刷新、房价越调越高、官民暴力冲突加剧、民怨沸腾、银行坏账堆积的责任,放风土地制度“改革”方案。其核心是让农民名下的农用土地能直接上市交易,无需经过当地政府征地,改农用地为商用地,转手高价卖出的过程。

据大陆经济学家吴敬琏披露,中共地方政府通过像黄奇帆这样的屯地、卖地操作,从中国民众手中侵吞了超过30万亿人民币的财富。

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在三中全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利益问题,目前各方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肯定有分歧,而且有的分歧还比较大。这意味着今后改革的难度比较大、压力比较大。”

邹晓云说,“土地管理模式部门化,不同的部门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国土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等也想法不一,改革可能削弱他们对土地的控制力,由此也是阻力之一。”

(责任编辑:童宇)

相关新闻
大陆房价被地方债捆绑 百城连涨15月 最高单价超10万
中共地方政府算计银行 不给贷款提光财政存款
中共地方债有借无还 单向经济难延续
中共内部分歧大 城镇化规划“难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