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死有余辜

陈必谦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43
【字号】    
   标签: tags:

【释义】“死有余辜”指:虽然处以死刑,仍抵偿不了其罪过。后比喻罪大恶极。

【出处】《汉书.路温舒传》

路温舒是西汉钜鹿人。年轻时做过狱吏,是管理监狱的官吏。太守下来检查工作,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向上级部门竭力推荐,受到朝廷器重,被任命为廷尉史,掌管刑狱。

路温舒从小酷爱学习,他喜欢阅读《诗》、《书》、《春秋》等典籍,通晓义理。从事狱史工作后,又钻研法律,律令条文熟记于心,且能灵活运用,官吏们遇有疑难问题,都会来问他。

汉宣帝登帝位后,朝廷的大刑狱越来越多,受案件牵连而被审问的人不计其数。路温舒为此十分忧虑,他上书宣帝,劝谏皇上要崇尚仁德,缓用刑罚。他说:

“我听说秦朝有十条过失,其中有一条至今还存在,那就是看重治刑狱的官吏。秦时不注重文化,喜欢用武,轻视仁义之士,重视治理刑狱的官吏;符合正道的话,被称为诽谤,阻止产生过失的言论,反而被称作妖言。所以文质彬彬的儒士,不被任用;忠诚善良切于实际的言论,都积郁在胸中;而奉承阿谀的声音,天天灌满耳朵。这就是秦亡的原因。如今,国家仰赖皇上的厚恩,没有战争之灾,也没有饥馑之患,大家都致力于国富民强。然而国家,却没出现太平盛世的景象,这是由于乱用刑法的结果。刑法案件是有关人命的大事,人死了不可再生,《虞书》上说过:人命至关重要,审判案件要慎重,不可滥杀无罪的人。然而,当今治理刑狱的官吏,不是这样。他们执行刑罚,过于严酷,刑狱越来越多,监狱人满为患。

“人的情感本质上都是平安则快乐、痛苦则绝望,杖刑之下,什么要求达不到?治狱者,往往利用犯人的畏惧心理,逼迫当事人服罪,否则就严刑拷打。根据这个来判处犯人的罪行,即使善于听取诉讼的皋陶听了,也会认为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这就是国家的祸害啊!所以说天下的忧患,莫过于刑狱;败坏纲纪,离经叛道的人,莫过于治理刑狱的官吏。陛下如果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行仁义,缓用刑罚。那么,国家太平的日子,一定会与天共长久了。”

宣帝听从了路温舒的劝告,升他为广阳私府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成画画,特别善于描写北方山野的寒林景色和风雨、明晦、烟云、雪雾等自然景象。
  • 传说上古时期的尧帝,听说许由是个隐世的高人,便想把帝位让给他。
  • 曹操对自己儿子曹植的才气非常赏识,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是请人代写的。
  • 意思是以先听到的话为主。比喻抱有成见,不再听后来的话。
  • 陶渊明在回家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想,还是辞去官职回去的好哇!
  • 兴:志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强烈、旺盛。原形容作家的文章风格,后多形容兴致高、情绪饱满。
  • 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他因衣着破陋而被秦惠文王拒之门外,还遭到了亲人和邻居的耻笑。
  • 庄子常常借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使深奥的道理变得十分浅显,易为读者所接受。
  • 晋王杨广生来聪明乖巧,仪表堂堂,只是心怀叵测,阴险狡诈,一心妄想夺取哥哥的太子之位。
  • “老生常谈”这一成语,用来指老书生常讲的话,没什么新意思。比喻听惯听厌的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