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患儿十年增近20倍 压力大是外因

人气 64

【大纪元2013年11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最新数据显示美国4至17岁的孩子中,有11%被确诊患有多动症,研究者相信,该病急剧增长与社会学因素有关,特别是与教育以及父母对孩子期望的改变相关。

多动症儿童确诊数量飞速增长

据纽约时报报导,在2011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之间,美国人突然发现,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也译做“多动症”)的药物突然及其短缺。而该类药品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供应跟不上突然爆发的增长。

在过去几年里,多动症的确诊数量飞速增长。在20世纪 90年代之前,只有不到5%的学龄儿童被诊断患有多动症。而今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提供的数据显示,在4至17岁的孩子中,有11%都在某阶段确诊患有此症。

据医讯频道网报导,儿童多动症是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各国的儿童多动症发病率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学龄儿童患病率在5—10%之间,荷兰调查认为,多动患儿在学龄儿童中超过10%,北京在小学调查发现,多动患儿发病率超过6%,北京市的调查甚至比这还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有些悬殊,也许与调查的方法和诊断标准不同有关。但是,各国的发病率都不低,超过了5%,且有暴涨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就导致儿童多动症发病的原因,北青网介绍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因,遗传基因缺陷;另一个就是外因,比如学习压力大、过度紧张、家庭环境方面,看电视、玩电脑、玩电子游戏过多等,还包括不良生活方式,如吃快餐、喝可乐等,这些对孩子的脑神经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引发多动症

目前专家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导致儿童多动症发病的重要原因。据纽约时报报导,斯蒂芬.欣肖(Stephen Hinshaw)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心理学教授,在研究发病原因时发现,2007年,北卡罗来纳州,有 15.6%的4至17岁孩子被确诊患病。而在加州,这个数据只有6.2%。

欣肖衡量了诊断工具、医保种类、文化价值观以及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理解之间的差别。这些看起来都无法解释这种差异,直到他把目光转向教育政策。

美国实行的“有教无类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是第一项将学校的财政拨款与标准化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的联邦法案。北卡罗来纳州是首批引进这种项目的州之一;而加州是最后一批中的一员。当欣肖把这些学校政策与多动症发生率进行比对时,他发现当一个州实行此联邦法案后不久,该州的多动症确诊率就会上升。全美国范围内,在“有教无类法案”颁布后的四年里,多动症确诊率增长了22%。

据家庭在线医生网数据显示,目前多动症患儿比十年前增长了近20倍。针对多动症患儿逐年增长的原因,毓璜顶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李丽霞直截了当地说,这和目前独生子女的压力过大,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有很大的关系。以前家里孩子多,老大不行有老二、老三,现在就一个,全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这种无形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全,表现为多动、自闭等等。

遗传基因造成多动症

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中患本病或其他精神疾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孪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多动症同病率达100%,而异卵孪生子的同病率仅占17%。

另外,产前、产时、产后缺血、缺氧引起的轻微脑损伤也可能造成多动症。但多数学者认为脑器质性病变并非为本症的主要病因,而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如多巴胺、β烃化酶(DBH)偏低造成去甲肾上腺素减少有关,而多巴胺递质不足又与基因遗传有关。

不良的教育环境造成多动症

教育因素是造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下列四种不良教育方式均可诱发本病。

放任型: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早丧,子女缺乏教育,放任自流,导致心理变态、行为偏离、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

专制型:家长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在家中或学校中经常受到指责、打驾,儿童心理压力增加,精神紧张可致多动。老师的歧视、冷漠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致病。

溺爱型:父母对子女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日后难以适应环境和约束个人行为。

相关型:父母自身行为不端,举止不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儿童多动行为。甚至家长幼年患有多动症,成年后仍冲动任性、脾气暴躁,再把这种素质遗传给子女,故本病有家庭倾向。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

心理治疗益于药物

虽然儿童多动症不是危重疾病,也没有明显的脏器损害,但由于发病后不能很快得到控制,可能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障碍,并可能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

北青网介绍,首儿所神经科王昕医生建议,家长在配合医院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精神心理的治疗。心理干预的目的不是直接消除多动症状,而是通过支持和帮助患者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情绪,帮助其适应现实环境。

李丽霞主任认为,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配合。

首先,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拿患儿和正常孩子相比,切忌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平日可从看图书、听故事以及孩子感兴趣的事做起,逐渐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慢慢把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哪怕孩子有一点点进步,也要鼓励。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平日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按时饮食起居,不能迁就孩子让他们看电视至深夜。

上课时老师要经常提醒孩子注意听讲,不要点名,可以轻轻地敲敲桌子暗示,给孩子留面子。也可以安排孩子擦黑板、收作业等,把孩子过多的能量释放出来,把不合理的行为变成合理的行为,让孩子充满自信。

由此可见,对于多动症,家长不可太在意,也不可不在意。关键是,家长要尽量创造温馨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

(责任编辑:李晓清)

相关新闻
研究发现:手机与儿童多动症有关
多动症儿童的特殊学习场所
儿童多动症诊断与治疗
小儿多动症的表现和治疗建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