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欣赏技巧

跨进超凡脱俗的灵性世界

——钢琴演奏家顾全专访
马天祥
font print 人气: 3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3年12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马天祥报导)古典音乐是人类艺术的一大瑰宝。领悟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能给欣赏者带来超凡脱俗、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但也有人疑惑:是不是先要成为造诣深厚的音乐家、演奏家,才能一窥古典音乐所蕴含的神奇之美呢?

湾区华裔钢琴演奏家顾全认为,古典就是经典,经典就是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的作品。既然能够在民间流传,一定有其通俗之处。因此,古典音乐与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并不是云水相望,天各一方;“阳春白雪”不一定就会拒普通人于千里之外。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加上长期的欣赏体验,普通爱好者也能够领悟古典音乐的韵味和奥秘。

从教堂建筑理解古典音乐

以宏伟华丽的欧洲教堂建筑为例。顾全说,音乐和建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欧洲自古希腊古罗马至近现代时期,著名的教堂建筑大多以圆柱型立柱作为承重支撑,而穹顶则为建筑封顶而用。对应到音乐,和声和旋律就像是组建乐曲结构的“立柱”和“穹顶”。

和声通常又被称为柱式和声,它的音符常以纵向垂直的罗列为其排列结构的特征。不论从视觉和听觉都给人以强烈、直观的纵向而厚重的音效。所以纵向柱式和声直接对应了建筑中起承重作用的立柱或木桩,起到支撑整个音乐框架,平衡调和各部分架构或各单元部分之间的比例尺寸等空间关系。

旋律通常在音乐中表现横向流动的主题思想,扮演音乐的精神领袖。在柱式和声的强有力支撑下,旋律在流动中抒发情感。所以水平流动的旋律又对应了教堂建筑中的拱和穹顶。一个凝固厚重的立柱,搭配起伏错落的拱顶,就像庄严雄伟的和声撑起优美典雅的旋律一般。因而恰当地平衡好立面与平面的几何关系,调和立柱与拱顶、壁画与穹顶等之间的关系,才能造出一座雄伟的教堂建筑。

在音乐创作中,音与音、音程之间、旋律线条之间,和声声部之间,段落及乐章之间、不同乐器间,都存在整体对称和呼应的关系。单听和声,若主题空洞即不成音乐;单听旋律,若缺少和声的衬托及共鸣将使音乐流于干瘪单调。只有整体圆融好旋律与和声之间的色彩、色差、色调、光影等层次的衔接和过渡,恰当地平衡好其中个体的比列尺度,才能达到旋律与和声一体化、多维化的效果,才是饱满和健康的音乐作品。

以巴哈的作品为例。顾全说,巴哈的作品一般有4~5个声部,不同的声部即是不同的旋律线条。不同的线条之间存在不同的色彩和色差,它们之间纵横交错,极为微妙。如何摆放色彩间的层次关系,如何做到悦耳、有立体感,平衡好不同的色彩和色差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让人感觉在相互打架,像左手和右手在吵架。这种关系是一个好的艺术家需要平衡的,也是欣赏者去理解音乐的一个捷径。

“古典音乐是一个极度精美考究的艺术综合体。”顾全说,这个综合体来源于古典艺术中的神学、美学、哲学、建筑、雕塑、绘画、舞蹈、文学因素。这些因素犹如DNA结构一般凝炼在古典音乐中,但凡学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助于古典音乐的欣赏。

《命运》交响曲和《月光奏鸣曲》的“三连音”

欣赏古典音乐,还离不开对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的了解。

人们熟悉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起步处的三连音加单音节奏,“当!当!当!当!”这样的节奏形态代表着一种什么情绪?他为何不采取单音徐缓进行的形式,而要把这个节奏在短时间内压缩成三连音加单音?顾全认为,这其实反映了贝多芬当时的一种特殊心态。

顾全说,贝多芬想带给听众一种感受,一种充满焦虑、紧张、冲突、斗争的能量。为什么他这样做?宏观上说,当时拿破仑侵略整个欧洲,德国正在反抗法国的侵略。贝多芬是一个民族英雄,自己的民族被异族侵略,谁想做亡国奴?谁不起那种抵抗的心理?那种节奏代表着贝多芬当时的爱国情怀。

微观上说,贝多芬一生坎坷,无妻无子,早年丧母,父亲酗酒,他过早的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中年时,他的听觉又严重衰退。对一个像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变成盲人,而是听不见。对一个创作出的音乐被称为“音乐圣经”的乐圣,失去听力多么可怕?顾全说在那种情况下,贝多芬没有放弃,而是“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命运》起调中的三连音,正是他这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心态反映。

而《月光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的另一种心态和境界。他在因听力丧失而绝望、一度想轻生之时,看到一位弹琴的盲姑娘。“看到这位盲人尚能坚持对音乐的信仰和热爱,贝多芬想,我为什么要轻言放弃呢?”于是,他来到盲姑娘身边,创作出这首《月光奏鸣曲》。

这首曲子中起调处也是三连音,但与《命运》相比,这个三连音却舒缓深沉,凝练沉淀了他对人生的新的思索。这里,他更多的是一种宁静的沉思,一种对不幸人生的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坚毅情怀。

顾全说,欣赏音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如果能够对各门艺术有所涉猎,尤其如能理解建筑艺术中的立面与平面的时空关系、对称与不对称艺术的关系,再加上对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了解,就可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 这首完成于1877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专门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作。在当时的音乐界,音乐家们的品味早已从古典时期对精致和规范的追求转为浪漫时期对激情和戏剧性的渴望。
  • 这首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作曲家晚年时的作品。德沃夏克当时正任职于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尽管作曲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维翰也曾多次委托他为大提琴创作协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对乐器的独奏能力持保留态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维克特·赫伯与纽约爱乐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才深深打动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终于决定为大提琴谱写协奏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