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访古寻幽

腾行云端 漫步鼻头角山棱线

作者 : 曾云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东北角国家风景区广纳东北沿岸得天独厚的景致。位于台北、宜兰滨海公路上的鼻头角步道,全长3.5公里,不仅因临海而动人,受海洋侵蚀、潮汐海流及波浪的长期作用,特殊的地质变迁和巃嵷山势,更成为特色鲜明、惊艳游人的必行之径,不容错过。

望月观海瞭望海蚀平台

穿过山脚下的灯塔小铺,沿鼻头国小外墙而行,石阶缓缓带领游人远离喧嚣,走进天然的山海美景。后方即为悬崖的鼻头国小,传来童言与笑语,为旅程揭开序幕。沿路铺满石砖,平坦易行,海洋则在咫尺,不久即见“海天亭”,视野颇佳,可瞭望鼻头角海岸的海蚀平台及海阶地形。亭边小径可下走至地质景观区,近距离踩踏节理特殊的岩石,并嗅着海风带来的咸味。

一路上因正值时节,分布于海岸的林投果果实累累,是另类的步道景观。衬着波涛与海风,我缓步于这条引人入胜的步道,左侧是和缓的山坡,向右望去海平面平静无波。这里的景致,每一个角度都仿佛拥有不同姿态。约莫10分钟,“望月坡”坡如其名,位于海蚀崖上,平坦辽阔的草原夜晚望月、白日观海,地势绝佳。

再往前步行来到岔路,鼻头角步道有三条路径:“灯塔步道”终至鼻头岬角最北端突出的鼻头角灯塔;“棱谷步道”翻越岬角上的山棱;下走“海滨步道”则贴近海岸,欣赏鼻头角奇特的海岸地质景观。我们选择棱谷步道,决心漫步山棱线。

弧线动人 山谷峻峭

真是一条震撼人心的绝美步道。一路拾级而上,视野随着渐次升高的海拔,愈来愈奇佳得出乎意料。山海相偎,山与海尽入眼帘,木制扶栏则蜿蜒地点缀其间。步行者仿佛置身山巅,再没有任何遮蔽与阻碍。海拔并不特别高耸,却是远眺美景的恰适高度,鼻头角的岬湾与海天相互辉映,令步行者倦意全消,期待下一处扣人心弦的视野。

其间,有步道通往军营,而路口则被紧封。愈往高处,景致愈奇。此时,我们已步行山棱,步道与凉亭轻轻地伫立在山棱线上,将峻峭的山谷点缀得较为柔情。棱线的步道上铺有石阶,并不难行。在这一头向那一端遥望,起伏的山棱线细碎而缜密地划出动人的弧线。步行其间,仿佛腾行云端,撼动着我们的感官体验。

棱谷步道上有两座观景凉亭,伫立在陡坡山顶。万里无云的晴空,鼻头渔港清晰地落在眼前,前方右侧的基隆屿和南子吝山等供游人一一指认。我俯视群山万峦和无际海洋,难以得见的景致动人心魄。

不久,步道连接着陡下的栈道,向鼻头渔港走去,也从低矮的绿草走进了蓊郁的森林。群鸟在林间吱喳栖居,又是另一种风景。自山棱顶端急走直下,短暂的路程随即抵达鼻头渔村的新兴宫,渔村的淳朴风情一涌而上,当地居民和慕名而至的游人摩肩穿梭在小小渔村里,每个人都斩获新鲜的体验和刺激。

鼻头角步道知性与感性兼具,摄影与书写的这一刻,我们尝试撷取最原始的自然地景,让永恒成为可能。每一个山川样貌尽是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诉说着时空的流转;每一块石阶枕木,都铺述着人文的风采。能试着边走、边看、边体会,我很庆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它位于甘肃敦煌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的古董滩附近,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 白帝城,在现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位居高山,形势险要,雄伟壮观。
  • 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隆关。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
  • 徽州的竹雕艺术是传统“徽州四雕”(砖雕、木雕、石雕和竹雕)之一,是中国竹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地处皖南山区,竹资源极为丰富,这为徽州的竹雕艺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资空间。
  •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上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明代碑记中就称其为“天下第一关”。居庸关位于距北京市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南俯京师,北拒塞外,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夺,所以自古即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
  • 天井关雄踞太行山的最南部,故又名太行关,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天井关,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为山西省内的六大雄关之一,是利用太行天险而修筑的重要关隘,晋豫两省穿越太行之交通要道。
  • 潼关北濒黄河,南依秦岭,西连华山,东接河南灵宝,史称“畿内首险”,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三秦镇钥”、“四镇咽喉”。
  • 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则各有各的见解。
  •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原为“嵩阳寺”,盛时僧众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改为道教场所,更名“嵩阳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