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组图:琥珀特展 东西方文物呈现文化与艺术

人气: 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大纪元2013年04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时空胶囊─琥珀特展”即日起至12月22日于台湾博物馆展出,这是台湾首次最大型琥珀特展,展品总数多达500件。展览的内容主要为两部分,日前记者专访琥珀达人黄忆人谈古生物化石收藏部分;今次介绍东、西方琥珀文物,呈现的文化和艺术面向。

琥珀是数千万,甚至数亿年前的树脂埋入地下所形成的化石,出土后经磨制会散放耀眼夺目的光泽。

策展人之一台大昆虫系教授杨平世介绍,这次展览的文物琥珀约有250件,都是中国历代及西方的艺术家,用原矿雕出来的琥珀文物。

“时空胶囊-琥珀特展”策展人之一 台大昆虫系教授杨平世(右一)介绍,这次展览的文物琥珀约有250件,都是中国历代及西方的艺术家,用原矿雕出来的琥珀文物。(摄影:钟元 /大纪元)

杨平世提到,在中国认为琥珀可避邪,入药有安神定性之功,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有记载。在西方的希腊古籍也记载琥珀可舒缓头痛、咽喉炎;也可以解风湿、关节之痛;现在欧洲还有琥珀薰之芳香疗法。

圆雕-琥珀荷鱼。(国立台湾博物馆)

中国的琥珀文物

中国利用琥珀最早记录是出土于四川广汉市三星堆的蝉形坠饰;殷墟之后也出现了琥珀珠;春秋战国时期亦出现琥珀珠和虎形佩饰。汉代时除利用中国琥珀原矿外,也引进缅甸出产的琥珀制作各种雕工精致细腻的工艺品;由出土之物件来看,不论是浮雕饰物或动物圆雕,均为上乘之作。

历代传世出土的琥珀,在历史文化及工艺技术的影响之下各具特色,尤其是辽代的琥珀,除佛教文物外尚有心形、管形、瓶器、盒器和各种鸟兽圆雕,不仅样式繁多,朝代特色分外鲜明。

明代之前,琥珀文物相当珍稀少见,多数为皇帝赠与嫔妃和臣子之礼物。直到清代,大量进口波罗的海琥珀原矿,此时期因而增加较多大型琥珀人物、神佛等雕刻文物外销,寻常百姓亦常见琥珀文物运用于生活之中。

圆形琥珀108颗念珠。(国立台湾博物馆)

圆形琥珀手串。(国立台湾博物馆)

串珠

在东西方出土的琥珀文物中,早期以各种琥珀小圆珠最为常见;先民将这些圆珠制作为串饰,挂在胸前或手上。明清之后直到现代,这些琥珀串珠更已成为重要饰物;由于琥珀乃佛门七宝之一,佛教信徒亦常将琥珀串珠当成念珠,供助念佛经时使用。

蜜蜡缨络。(国立台湾博物馆)

双龙献寿蜜腊。(国立台湾博物馆)

项链及缨络

东方的琥珀项錬大多为圆形串珠,并多供作仕女配饰之用。

龙头蜜蜡发簪头。(国立台湾博物馆)

发簪及耳环

发簪的材料相当多元,有玉质,也有以牙、骨、木、竹为材料,亦有金、银、鎏金等型式;运用于发簪的琥珀或蜜蜡大多以镶嵌形式与金属、宝石相互搭配;有人物、花鸟、龙头、蝴蝶及蝉等形式。由于年代久远,发簪的支架部分多数已脱落,仅残存琥珀簪头。

摩羯鱼龙舟人耳环(成对)。(国立台湾博物馆)

将琥珀和蜜蜡作为耳环材料,在明清两代甚为风行;一般是用琥珀和金、银或鎏金搭配,在当时是宫女和上流阶层仕女流行配戴的饰品。辽代陈国公主墓所出土的两组琥珀珍珠耳坠文物,以仙人乘舟的样式出现,舟是一条魔羯鱼的形状,和宋元明清时期耳环样式截然不同,这也是辽代耳环独树一帜的风格。

朝珠

清朝时文武官员上朝时除着朝服之外,需在朝服外佩戴108颗念珠状珠串,即谓朝珠。根据清律,只有文官五品、武官四品,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光禄寺、太常寺、鸿胪寺等属官,和五品官命妇以上才能挂用朝珠。一般朝珠有珍珠、珊瑚、翡翠、琥珀及蜜蜡等材质,珍珠只有皇帝和皇后可以佩戴;其他材质,则供其他够资格佩戴朝珠的王公、贵族使用。

蜜蜡手镯。(国立台湾博物馆)

手镯

手镯乃手腕上圆形或环形的饰物,具有装饰及避邪功能;材质有金属、竹、木、牙、角、玉石、玛瑙、水晶、琥珀……等类型。传世的琥珀手镯不多,因此有年代的老琥珀手镯则相当珍贵,其形状以圆形者为多。

螭龙蜜蜡带板。(国立台湾博物馆)

带板及带钩

带板古称带銙,是古代中国人皮带上的饰物,源自战国时期;材质有金属、玉石、玛瑙、琥珀…等。形制及个数因朝代而异,是古代帝王和文武百官服装上的重要装饰配件。琥珀材质之带板,传世或出土物件不多,在带板中算是珍稀品项。

清代龙形琥珀带钩。(国立台湾博物馆)

带钩是中国古代文人和武士用来系缚腰带的钩状物,汉代大多以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玉、铁器、象牙、骨头制作;由出土文物得知,带钩最早出现在西周,之后各个朝代都有形制不一的带钩出现。一般带钩上饰有龙首、凤首、螭形、鸟形、虫形…等题材。在清代琥珀也被当成带钩的材质,惟传世者甚少。

琥珀翎管。(国立台湾博物馆)

翎管

翎管是清代文、武官员官帽上的附属物件之一,也就是在官帽顶珠下所置之管状物;此管状物中插有鸟类羽毛之翎枝,故称之为翎管。一般翎枝为鹃羽或孔雀羽,前者称为蓝翎,后者则称为花翎。翎管大多为玉质,但亦有水晶、玛瑙、碧玺、琉璃、瓷、铜或琥珀材质;其中以琥珀为材质者,在翎管中属于珍稀品项。

秋山蜜蜡牌。(国立台湾博物馆)

牌片

牌片在古代中国,供作佩戴挂件,品类繁多,有单件,亦有组件;有佩挂于胸前,亦有悬挂于腰间。依材质可分为金属、玉、石、竹、木、牙、角、琉璃、陶、瓷、水晶、琥珀及各类宝石、半宝石。形状以长方形及圆形为主,牌片上大多雕刻有动、植物、人物图案,以及文字、纹饰等各种图样。

琥珀笔筒。(国立台湾博物馆)

文房

笔墨、纸、砚通称文房四宝,文房系指书房案上的文房四宝及其相关供实用或把玩之文物,包括笔筒、笔洗、笔搁、笔山、纸镇、砚滴、水盂、印章、印盒……等等。琥珀文房传世数量稀少,极为珍贵,其中以笔山、纸镇、笔洗和印章较多,且大多为清代物件。

琥珀花叶盒。(国立台湾博物馆)

琥珀瓶。(国立台湾博物馆)

瓜形蜜蜡笔洗。(国立台湾博物馆)

盒、瓶及笔洗

西方自古就有琥珀珠宝盒、化妆盒及香水瓶之类的琥珀文物;然而在中国,历代出土或文字、绘画记载之琥珀盒器、瓶器数量不多;唐代陆续散见这类文物;到辽代此类文物已有出土记录,而且都相当精美。直到清代,琥珀盒、瓶及笔洗已较常见,且极为珍贵。

清仿战国兽形琥珀鼎。(国立台湾博物馆)

摆件在清代时,曾大量从西方进口琥珀原矿利用,所以曾制作大型神佛、人物和仿春秋战国及汉代古铜器之形制,制作出各式琥珀瓶、觚、鼎等器物,供富贵人家作为摆。饰之用;这类作品少数使用原矿直接雕刻利用,大多是将琥珀熔化倒入模具中制作;由于制作技术精湛,颇受喜爱。

琥珀龙纹手把件。(国立台湾博物馆)

手把件

供赏玩之手把件和小山子,以明、清件为多;手把件之雕刻以动物、禽鸟和山水、人物为主,但亦有维持原形貌之原矿,外型古朴逗趣。

螭纹琥珀鼻烟壶。(国立台湾博物馆)

鼻烟壶

鼻烟虽然是在明代时传入中国,当时也有使用小药瓶装鼻烟之记载,但使用特制小瓶装置鼻烟应衍自早清;是故,严格来说,鼻烟壶是从清代发展出来的文物。制作鼻烟壶所使用的材质相当广泛,包括竹、木、牙、角、玉、石、琉璃、陶、瓷、水晶、各种宝石以及琥珀。琥珀鼻烟壶有以原矿雕凿而成者,也有利用熔化的琥珀翻模制作,再经过雕刻制成。

琥珀长方形章。(国立台湾博物馆)

印章

中国运用印章彰显身份由来已久,由文献可知,最早的玺印可远溯至战国时期。之后秦汉魏晋各代,均有统一之印玺形制,材质也由传统之金属,转变得更为多元。从历代出土文物中得知,琥珀制作之印章共有8例,其中汉墓出土的琥珀印章,其制作工艺极为精美;此外,在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姚庄之西汉时期墓中所出土的“常乐富贵”琥珀印章,造型亦十分雅致。可见自汉代以来,琥珀就被用作印材;而传世的琥珀印中,以清代数量为多,且大多是未刻文字之螭纽或兽纽,可能是提供收藏赏玩之用。

宋代琥珀卧鹿。(国立台湾博物馆)

圆雕

圆雕是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所谓的立体雕,这种雕法能让观赏者从各个不同角度都能欣赏到雕件的艺术表现。而雕者往往得从雕件的前、后、左、右、上、下进行全方位雕刻,使雕件呈现立体、生动、传神的感觉。一般在中国文物中,以玉、石、竹、木、牙、角为材料制作者为多,但亦有以琥珀作为材料。惟琥珀材质极脆,雕凿费神费工,能流传后世者,均颇珍贵。

中国圆雕文物雕件包括飞天、菩萨、弥勒佛、观音、寿翁、财神、罗汉、喜童、木鱼、螭、狮、犬、鹿、凤凰、鹌鹑、海东青、鸳鸯、天鹅、鱼、蚕、蝉、甲虫等。

龙纹蜜蜡帽花。(国立台湾博物馆)

帽花

帽花又称为帽正,流行于中国唐宋元时代,在明清时期则更广泛应用于帽上装饰;依材质不同,有金属、玉、石、翡翠、琥珀……等材质类型。这类珠宝饰物以扁平型为主,其中有象鼻穿供缀缝或叩于帽上。

在中国古代,这些帽花图案相当多元,常见趋吉避凶的吉祥图案,或生肖动物、花卉、瓜果等纹饰。以琥珀蜜蜡为材质的帽花或帽正,常见的纹饰图案包括:牡丹、梅花、桃、菊,还有螭龙、凤凰、喜鹊、蝴蝶、瓜果……等样式。

台大昆虫系杨平世教授(右)为台博馆馆长陈济民(右二)等人导览琥珀特展。(国立台湾博物馆)

不过现今所谓的帽正泛指帽上玉质或石质的饰物,而帽花则指琥珀、蜜蜡之类的帽饰;琥珀帽花由于缝制于衣帽上,拆卸时容易有损伤,保存时宜更加小心。

欧洲的琥珀文物

在欧洲,琥珀素有“北方之金”之称,利用琥珀历史达万年之久,是皇家贵胄重要资产,也是寻常百姓的珍宝;为了琥珀贸易,欧洲曾有三条跨越欧、亚、非的“琥珀路”,而普鲁士王国的“琥珀屋”曾列名“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欧洲利用琥珀始自公元前9000~11000年,最早出土的文物是被发现于英国东部海岸的琥珀珠;到了公元前7000年丹麦出土琥珀珠和鱼、鸟、羊……等雕件。之后,欧洲琥珀除装饰用品外,也涵盖许多宗教、生活用品,以及桌椅、橱、盒、柜……等用品;近代更有不少琥珀和各式珠宝、金、银镶嵌及烟具。

十九世纪西式项链。(国立台湾博物馆)

项链

琥珀制项錬在东、西方均甚为普遍,差异之处是东方的项錬大多为圆形串珠,西方的琥珀珠表面采类似钻石切割的方式,外形成纺锤状、球形串连而成,这些项链大多供作仕女配饰之用。

海泡石、蜜蜡烟斗(球杆状)。(国立台湾博物馆)

烟具

西方开始运用琥珀的年代较早,有关琥珀烟嘴和烟斗也是源自西方;前者通常在琥珀管的前端饰有金属装置,供放香烟;在烟管后端则置皮制或木制吸口。

琥珀烟斗、烟嘴、皮夹、打火机。(国立台湾博物馆)

至于烟斗,除烟嘴部分外,还有利用竹、木、牙、角、石所制作之漂亮烟具,典型的西式烟斗,烟具大多以海泡石为材料,十分典雅。西式烟斗,不少烟嘴都是利用琥珀或蜜蜡制作。至于中式烟嘴,虽也有利用琥珀,但较不常见。

(责任编辑:孙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