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内敛的猴硐矿村

作者 : 曾允盈
font print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沿着基隆河的此岸往上游行驶,彼岸的老旧房舍沿河而筑,相互紧挨,一层二层的平房,正是过往繁华发展的高度。基隆河岸的那些房舍,迅速吸引我的目光,仿佛从自家窗户探出头来,低头就能看见湍急不返的河水。

过了介寿桥,抵达河川的另一岸,把车停在瑞三整煤厂附近,伫立在这座昔日的矿村山城,山野的蓊郁朝向游人层层包围而来。然而,那些座落在山腰间的各式建筑,我知道早已人事景物全非。

步行前往因“猫村”而声名大噪的猴硐车站,处处可见有猫出没的可爱标示。规划良善的煤矿博物园区,以瑞三整煤厂为中心展开,巨大的“瑞三矿业公司”招牌,手写字体,些微斑驳。这座1920年建造的选煤厂房,有当时台湾唯一的选炭机,设备先进。然而时移事迁,如今的钢筋骨架已在时间里腐朽,破败的建筑成为世人凭吊的具体物件。

运煤桥 今昔重要地标

走上三层楼高瑞三整煤厂仅存的石阶,可以穿过“运煤桥”直通基隆河的另一岸。运煤桥于1920年通车,为将河东矿坑产的煤送至选煤场并销售而建的轻便铁路,同时供民众往来通行。如今横跨基隆河的石桥于1965年重新打造,模样简朴,两端镶嵌在河川两岸,成为猴硐旧时今日的重要地标。

从运煤桥上俯瞰而下,基隆河蜿蜒地穿过这座山头,流向另一座山头,她的温柔碧绿环绕着猴硐矿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还有什么是她未曾目睹?“努力生产,保安第一”的工厂招牌,与整煤厂墙上的旧照片,说明了矿村兴盛繁荣的原因,也展示了变迁后煤矿产业的凋零。

过了运煤桥就可看见“猴硐坑”与“瑞三矿业大楼”。猴硐坑是本矿开采殆尽后,瑞三投资的困难开采的下层炭层矿坑,封坑后的今日正欲重建内部以开放参观。从运煤桥的这一端回望山河相依的猴硐,地形特色与聚落型态无不展示在眼前。不似九份山城的人声鼎沸,猴硐的朴实内敛,让我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愿景馆 展示过往历史

瑞三整煤厂旁的“愿景馆”,为旧仓库改建而成,展示猴硐地区采矿淘金的过往历史。煤矿园区刻意营造的人文氛围让人向往,愿景馆里两面落地的透明玻璃上,用白色字体写着矿工用口语讲述的工作内容与心情,字体大小不一,可以生动地阅读出其人的种种辛苦。矿工画家洪瑞麟的画作,更加撞击人心。他在煤矿厂里工作,随兴将矿友们的工作样态与神情画下来,勾勒轮廓,染上水墨,矿工坚毅的眼神竟然能在几笔之间流泄无遗。

愿景馆二楼定时放映的影片,说明此地地名的由来──从前附近的山洞栖息大群猿猴因而被称作“猴洞”,然而采矿维生的当地居民,不喜矿坑里有水,为求吉利改名“猴硐”。日后被认为猴硐不雅,又于1962年改为“候硐”,近年在地方文史推动下于是复名“猴硐”。较猴硐更早的名称是“柴寮”,因从前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周围的房子全是木材建筑而得名。

矿工纪念馆 回顾矿工辛劳

从猴硐火车站前的柴寮路往回走,沿着清澈碧绿的基隆河畔,来到旧时的“烘砂室”。烘砂为防止火车打滑之用,如今主要展示基隆河特殊的地貌与猴硐的煤层。基隆河始终相伴,是猴硐最引人入胜的自然风景。其中,河水挟带岩石在河床上形成漩涡,壶穴地形发达,地貌特殊。丰富的地质作用下,基隆河的面貌变化万千,风情万种。

烘砂室与“矿工纪念馆”相连,矿工纪念馆原来是矿工浴室。从矿坑出来的矿工,全身染满黑烟,直接在浴室冲澡后才回到宿舍。如今的矿工纪念馆展示矿工的置物柜与入坑器具。入坑前将随身物品放置在个人置物柜,领取有头灯的安全帽、防尘口罩、自救呼吸器与工具并装备齐全后,才能入坑。现场也可以听见老矿工口述当时工作与生活的录音,听着一位又一位回忆当年的沧桑声音,却仍然难以想像该会是如何的辛劳。

步行在猴硐煤矿园区,环境十分清幽,步道平坦好走,穿过高山小溪的台北至宜兰线火车,就在身边急驶而过。临近矿工纪念馆红砖搭建的“矿工宿舍”,阳光照耀下依然看得见斑驳陈旧。三层楼高的砖瓦,如今尚是平整,每一个窗户是一户矿工全家生活起居的全部空间。

宿舍头尾各有炉灶,矿工的一切生活都离不开基隆河畔的这栋内寮仔。一旁是“瑞三本矿”及办事处与电池间,本矿保存得相当完整,整顿后即将开放参观。环山临河的旧矿村,早于1990年封坑,然而旧时的岁月痕迹仍在,朴实的面貌也未曾改变。

洪瑞麟曾说:“矿工掘取的不是煤,而是生活的本质。”矿工画家与煤矿园区展示着猴硐地区煤矿产业的兴衰起落,矿业与村落的唇齿相依,在几十年前经济开发中的年代,谱写了一段段深刻动人的辛酸故事。看着兀自奔流的基隆河,我知道她带走河底的沙石,带不走的是河畔的风华岁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