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的智慧

作者 : 无思
font print 人气: 54
【字号】    
   标签: tags: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这是《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在维扬(今扬州)的智通寺门上看到的一副对联。细想想,这实在是一幅洞察世情深刻的佳对,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理解、接受呢?有余之时不思退步,无路之时再回头又如何能够呢?

古人讲“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可不是安慰失意者的虚辞,也不是隐士们的自我释怀,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智慧。张良功成不居,退隐留地,安享晚年,名垂青史;范蠡急流勇退,悠游天下,全身保命,流芳千古。像这样的退一步,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丰富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增加了生命智慧。

大清康熙年间,张英为相。一日,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纠纷,随修家书一封,意在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张英观家书毕,提笔回复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领会其意,就让出三尺之地。邻居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之地。

于是在当地留下了“六尺巷”的美名。这个“六尺巷”就在今天的桐城。张英谦让的德行,流传至今。邻里争地算是很常见的事,解决的办法也很多,可唯有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高风亮节为人称颂,德泽后人。我们每个人真该深思啊!

退一步的内涵十分丰富。在矛盾面前退一步,避免了激化矛盾、扩大事态,能使自己冷静下来、洞察事情的原委,首先从自己这儿开始化解;在利益面前退一步,跳出了争夺的漩涡,能培养自己仁义的德行,最后也未必损失什么,毕竟有“是你的东西不丢,不是你的东西你也争不来”(《转法轮》)这样的天理跟着;在感情上退一步,避免情海欲波的陷溺纠缠,能使自己清心寡欲、静观世态炎凉──说到底,情是最容易变化的东西、是靠不住的……。

在喧嚣的红尘中,在浊浪滔滔的当下,如果我们时时知道退一步,退出来,那真的会是另一种景象、另一番天地。争来斗去,一味的执著,不知放手,最后能落个什么结果呢?名利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其实,退与进是相辅相成圆容互补的,正如阴与阳、刚与柔、动与静、上与下、成与败。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亢龙有悔,只知进不知退,一味逞强,必将有败落毁亡之时。

历史上多少显赫一时风光无二的权贵,只知进不知退,又有几个不是身罹惨祸、殃及子孙?翻开二十四史,那真是比比皆是啊!如果事事留有余地,常常做退一步之想,谦让宽容,和光同尘,就总能游刃有余、从容自在,何至于此呢?

退一步,看看自己的心到底在为何激动翻腾;退一步,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是向上还是向下;退一步,认真思索一下自己到底为何而活;退一步,看看这滚滚红尘芸芸众生正面临着何等境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而退一步,就是要自己走出山中、站在局外,那才能看清这庐山真面目,做一个理智清醒的旁观者,一个不辜负自己生命存在意义的明白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邻村有位姓张的老人,向人讲述了他家往上第十六代祖先“张百忍”的故事。
  • 宋真宗时,有一个占卜之人,上书议论宫中的事情,被判死刑,抄没其家。宋真宗还得到报告,一些京城官员,也曾经去了那人的家,请他占卜吉凶。宋真宗大怒,要将这些官员,交付御史治罪。
  • 强盗尚且都能受到道德的感召,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应该坚持正义良知呢?
  • 南山寺是漳州一座有名的古刹。在漳州南门外中山桥之南,庙宇宏大,佛像尊严,为此地古迹名胜之一。每逢节日,仕女优游,络绎不绝,尤其新年,车水马龙,途为之塞。
  • 老子提出效法天道,尊崇道德,返本归真,清静无为。唐代很多人求仙访道,唐代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神仙气息,诗歌的创作更是充满仙风道味。很多道士诗人及文人士大夫如初唐的王勃、卢照邻、陈子昂,盛唐的李白、贺知章,中唐的刘禹锡、李贺,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等,都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对道家的无为、清静、抱朴、守真的思想多有涉及。从其诗中可以体会诗人内心的平静怡然和对“道”的崇尚。
  • 光绪年间,有一个江苏人某甲,在上海租界某洋货商行从商,主人欣赏他的诚实,对他很信任。某年端午节前几天,主人派某甲带着小皮囊去南市收款。某甲从早上到中午,收得银洋一千八百余元。某甲又饥又渴,又惦记赶紧回去,匆匆在十六铺茶楼喝点茶,就回商行了。
  • 古人心目中,“知恩图报”、“受人点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等,都是最为醒目的格言。“有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则历来为世人所不齿。恩德有很多,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培育之恩等等。
  • 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做事以道义衡量,“见利思义”,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
  • 佛家讲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唐代人们普遍敬信神佛,深信因果,民风淳朴,八方来朝。唐诗中空静的境界,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包容万物的精神,就是从这里来的。
  • 代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