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坛宗匠:张可久

作者﹕林家玉
font print 人气: 81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3年08月15日讯】
张可久,字小山,元代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难以考究,仅知其约为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作曲家。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出任“路吏”等卑微职位,年过七十,仍任小吏,仕途坎坷。晚年隐居杭州,吟咏以终。毕生专写散曲,不作杂剧,作品讲求蕴藉,少用衬字,风格多样但以雅正为主,是元曲“清丽派”代表作 家。元代前期的散曲本崇尚率真自然,后期因士人创作渐转为清丽雅正。而张可久量多质精的作品,正是元代后期散曲成就的辉煌展现。

作品简介

张可久于生前即已自编作品集,有《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三种印行于世,后人将其合编为《小山乐府》。今存小令八百五十五首,散套九篇,收录于 《全元散曲》中。张可久所作散曲数量之多,为元人之冠。此外,他也擅于写诗,作品收录于《元诗选》,然其闻名于世者,仍以散曲为主。

【中吕】
卖花声 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本曲前三句为“鼎足对”,乌江岸、赤壁山、玉门关,皆为颜色字开头的地名,而“刎”、“烧”、“老”也皆为动词,三个场景虽为作者想像,但却起到身临其境 的美感,无暇的对仗也强烈突显出三个事件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为了争权力、夺天下,无不费尽心思,大动干戈,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 败,在史书的记载上,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全曲至此,看似正歌颂璀璨的英雄人物,但张可久笔锋一转,写下末三句──真正令读书人感叹的,并不是英雄人物的成败,而是战争无情的摧残,以及干戈不休下老百姓的痛苦,但怀才不遇的自己又能改变什么呢?只好将这一切的感慨、同情与悲伤,都化作一声声的叹息了。 此作品表面怀古,实则指出元朝读书人社会地位低落,对于战乱情事与民间疾苦只能摇首悲叹,而无力改变的窘境。整首作品寄意深远,情感真挚凝炼,为元人小令中怀古佳作。

艺术成就与写作特色

张可久的作品炼句工整,对仗完美,以唯美典雅取代元曲朴实豪放的俚俗本色,并大量使用典故,引诗、词文句入曲,脱离白描转为雅正,为曲意增添清丽美感与丰 富性,华而不艳。元代高栻称其作品“字字清殊”。明代贾仲明赞其“荆山玉,合浦珠,压倒群儒”。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对他更是赞誉有加,因而张可久又 有“曲坛宗匠”之美誉。虽然在官场屡不得志,但其生前已在曲坛享有盛名。与乔吉并称“元曲双璧”,与张养浩并称“二张”。

醉心山水的张可久

长久抑郁不得志,张可久转而寄情山水,任中敏《曲谐》卷二曾如此记载:“其人好游,浙中名山水,足迹殆遍。”作品中处处可见其行旅的痕迹。而游山玩水的地 点,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两省,其他省份还有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陕西等。每到一处,心有所感,便创作散曲,纪录下自己的心情与感想。徜徉在大 自然与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名胜古迹中,张可久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丰富的旅行,不仅增广了他的视野,也扩大了他的审美境界,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精致动人的 “小山散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拜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大师,有学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级学生能够听到他亲自讲课。郑玄和其他同学一样,只能听高级学生转述老师讲过的内容。即使这样,郑玄没有因此懈怠或偷懒,依旧勤奋研读,如此三年而不辍。
  • 苏东坡命张二先把欠绸缎商的二万钱连本带利还了帐,然后将剩余的钱给张二作本钱继续做买卖。就这样,一件难办的案子被苏东坡轻易的了结了。
  • 陶渊明的心境,犹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记〉一样的高洁。他的真隐,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 庄姜由于婚后无子,遭到冷落,生活并不快乐。卫庄公后来娶了陈国之女厉妫,再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卫庄公对庄姜的暴戾冷漠,让美丽的庄姜在每一个漫漫的长夜里,寒冷深宫,孤灯长伴。
  • 像许穆夫人这样杰出的爱国女诗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出现在中华大地,说明中华人民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
  • 如同一夜暴富的土财主不能称为贵族一样,“彬彬三代”方可称为世家,王阳明恰恰出生在这样一个“精神贵族”的家庭。
  • 王守仁的爷爷--王天叙老爷子坚持认为,自己这个孙子将来必成大器,之后的历史似乎也是要向后人宣示,王老爷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状元儿子那份对读书登第的热衷,要高明的多。
  • 自从十三岁那年生母去世,王守仁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更深刻了,生与死之间原来不过是一步之遥,世间的功名利禄似乎没什么可追求的了,那么,人生到底是为啥呢?
  • 有连格七天竹子的劲头,对付“应试教育”自然不在话下,二十一岁这年,王守仁顺利中了举人。他注定一生都要与传奇相伴,那次乡试考场,半夜里来了两个巨人,穿着大红大绿的衣服,自言自语的叨咕“三人好作事”,然后两人就不见了,看到这一幕的人吃了一惊,却不明所以。
  •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领袖”身边,自然不是什么好人能呆住的地方,于是,继王振之后,又一个祸国殃民的“著名”太监--刘瑾登台亮相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