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四季(一)

作者 : 古镜
font print 人气: 37
【字号】    
   标签: tags:

时光转动,季节如歌!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清旷、冬的凝重,大自然在四季的吟唱里,向我们展现了四种不同的生命韵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随着四季的更替,农夫们也完成了一个收获的周期。

草木有草木的四季,人生也有人生的四季, 世间许多事物的运转周期,都有着与此相似的过程,都有着各自的四季。小到一天之内的晨、午、昏、夜,大到宇宙的成、住、坏、灭,何尝不似四季的代谢。

考之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发现在五千年的文明演进中,也同样有着四季般的变换。

上古时期,地球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文明,有时多达万国,恰似春天里的花园,万花竞放、各呈其彩。中古时期,人类文明进入了史诗般的帝国时代,文明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几个各霸一方的大帝国,其间的风云跌宕就像热烈的夏季。

进入近古,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异军突起,横扫全球,似秋日的西风,吹落无数古老的文明之果。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共产主义肆虐,现代物质文化泛滥,像冬日的霜雪,把人类众多古老的文化掩埋。

在历史漫长的演进中,许多文明都在烟云变幻的岁月里湮没无声,只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续不断,与本期的人类文明同步,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观。

五千年岁月,神州大地饱经风霜、历尽坎坷;从上古时的朝霞明媚、中古时期的开拓进取、近古以来的西学东渐,直到而今的红祸肆虐,中华文明四季分明,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更是人类文明春、夏、秋、冬的最佳体现。

站在人类文明的终点,让我们再回眸中华文明的四季,也许会带给我们新的启迪。

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万物都洋溢着一股生命的朝气;春天也是一个明媚的季节,透明的阳光、百花的芬芳直让人心醉不已、流连忘归;春天更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农民们在田园撒下种子,播种希望。

中华文明的春季也如现实中的春天一样,充满朦胧般的色彩、柔和的气息,神传文化的种子落入中土,逐渐抽芽、开花。这是一个漫长的春天,整整横跨了两千多年,涵盖了中华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商、周。

从黄帝创制到夏朝建立前,大约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一千年,这是一个大道行于世的时代,人心混沌未开,与自然为一。人们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时光在这里显是格外的宁静与漫长,一切的事物都显得朦胧而富有朝气。

这是中华文明的早春,人类还保持着先天的本性;中华文化在这个早春里,已奠定了道家色彩,帝王们大多修道并以道治国,政治与修炼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结合,这是人间的帝王修炼时代。

自夏启登基、夏朝建立,人类的私心开始蒙动,中华文明进入了家天下。这时文明的演进依旧缓慢而悠长,这一时期,许多贤相开始承担了治理国家的重任,中国传统政治的君相格局渐渐形成。

地上人神杂处,龙凤麒麟等等瑞兽时时会显现在人间,道德意识已开始在人们的心中确立。到殷商灭亡,中华文明走过了又一个千年,是为中华文明的仲春。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的重点依然是关注神鬼之事,中华大地上的修炼传统开始由帝王转向了大臣。

武王伐纣成功,代商立周,中华文明由神文时代进入了人文时代,地上的神仙纷纷隐去,神州的文化重点开始转到人事上来。周公旦为中华文明创建了一套不朽的礼乐政治典范,把华夏族带入了几百年的平和时光里。

随后到来的春秋战国,天下在种种纷乱之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井喷,百家思想各呈其道,恰似大观园里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法家、儒家、墨家等等,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这是中华文明的暮春。

在这个文明的暮春里,中华文化的主干道家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阐释,《道德经》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智慧源泉,而儒家的创立更是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中华文化的各种基本元素开始在这一时期纷纷确立,音乐、语言、文字、文学、史学、诗歌、美术、风水、建筑、占卜、铸造等等,而所有这些文化元素都以道而贯之,这也确立了中华文化的最高精神原则,也体现了其修炼特质。

在这个时期里,神州大地也诞生了一个重要的道义阶层--士,他们渐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群体。这时修炼也开始走向更广阔的民间,隐士渐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神奇的风景。

暮春是一个百花盛开又凋谢的季节,诸子百家在各显“神通”后,又相继归隐,留下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而秦灭六国、焚书坑儒,则更是一夜风雨,把大部分文化的花朵吹落尘埃、淋作春泥!而在这个春天里,无数高端的、神奇的科技创造也被秦始皇带入墓中,成了中华千古之迷。

至此,中华文明走过了漫长的春天,接下来则是热烈的夏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山寺是漳州一座有名的古刹。在漳州南门外中山桥之南,庙宇宏大,佛像尊严,为此地古迹名胜之一。每逢节日,仕女优游,络绎不绝,尤其新年,车水马龙,途为之塞。
  • 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做事以道义衡量,“见利思义”,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
  • 佛家讲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唐代人们普遍敬信神佛,深信因果,民风淳朴,八方来朝。唐诗中空静的境界,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包容万物的精神,就是从这里来的。
  • 玉器店看到一个价格不菲的精美挂件,那是一块天然的翡翠玉石依其原型分色雕刻而成,白色通透的部分雕成一只形神兼备的“知了”,翠色部分雕成清秀坚挺之竹节,知了附在竹节上,整体看来惟妙惟肖,动静合宜。
  • (一)
  • 张伯行,字孝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历任内阁中书,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他严于律己,爱护百姓,不贪名利,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和百姓的爱戴。康熙称赞其为“操守为天下清官第一”。
  • 近代华人体质相比西人而言未免孱弱,然而古代并非如此。古代魏国挑选“武卒”的标准是穿上胸甲、臂甲、胫甲,手执十二石强弩,背五十枝箭、一杆戈,戴头盔,佩剑,携带三天干粮,半天跑完一百里。根据历史记载,隋朝的麦铁杖能日行五百里。
  • 阳峤,在担任国子祭酒(官职名)时,曾对人说:“我虽然是三品官,不算不富贵荣耀。可是我心里常常感觉不如往日作一个县尉时,那么踏实、愉快。官高多危,稍有不慎,即落深渊。”他为官敬慎,作风清廉。当时的舆论,都很敬重阳峤。
  • 古典小说中有大量宣扬伦理道德的篇章,其中许多人物形像,本身就是伦理道德的载体。受传统文化意识尤其是儒家思想影响,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代表的道德伦理体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封神演义》中说︰“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 明朝正德年间,在苏州府昆山县大街,有一居民,姓宋名敦,妻子卢氏,二人都已年过四十尚无子嗣。因求子心切,所以经常到寺庙中去烧香许愿,但始终也不见有什么效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