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学者发明新词“营养性死亡”遭民众斥责

人气 78

【大纪元2013年09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古春秋综合报导)1958年到1962年,中国大陆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饿死的人数至今被中共掩盖。《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杨继绳所着《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揭露,大饥荒期间,中国非正常死亡3,600万人。8月23日,大陆《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署名孙经先的文章,称中国大陆“3年困难时期”出现“营养性死亡”现象,“饿死三千万”是个谣言。“营养性死亡”这个新造的词汇一出,迅速成为网络热语,遭到民众一片斥责。

章立凡:这种政体根本上就是藐视生命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9月7日报导,中国知名历史学者章立凡,首先批评孙经先及类似的御用学者罔顾事实,其发明的“营养性死亡”等词汇,成为一个时代“学者媚权”的荒谬记录:“我想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基本属于挑战常识一类的。”

章立凡认为御用学者不断在玩弄数字,与独裁统治者如出一辙,斯大林曾言“死一万人是悲剧,死一百万人就是数字”,而毛泽东与斯大林等有本质的相同之处,就是漠视人的生命和尊严。“独裁政权、集权主义就是把人看成数字,毛泽东一向玩数字,整人也要有个百分比,动不动就讲中国人口多,来原子弹都不怕,死一半人还可以在废墟上建立共产主义家园,他就是这种思想,其实这种政体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藐视生命、藐视人的价值。”

杨继绳:“如果不是饥饿,缘何人吃人?”

由于中共当局封锁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的著作不多,以中国学者杨继绳的作品《墓碑》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冯客(Frank Dikotter)的《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中国浩劫史》最为著名。《墓碑》记录的死亡人数是3,600万,而冯客教授的著作记录死亡人数约为4,500万。另外,早在20多年前,因受“六四事件”影响流亡美国的民主人士、前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陈一咨,当年根据赵紫阳指示,曾对“大跃进死亡”做过一次调查统计,得出的数字也是4,500万人。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9月7日报导,早在2011年孙经先就曾发表文章声称,1958年至1961年期间发生大规模非正常死亡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就孙经先2011年的文章中声称的“所谓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是重大谣言”,杨继绳曾在2012年9月撰文予以回击。

杨继绳表示,他的作品中饿死3,600万人的数字有着坚实的调查基础,并通过列表给出数字来源等,其中很多是来自中国官方的数据,如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是公安部三局户籍处(四处)提供的。他亦曾走访当年四处仍健在的两个人张庆五和王维志,张庆五表示没有形成正规的数字,个人估计是2,000多万;王维志计算的结果则为3,500万人。

文章除翔实数据之外,杨继绳还披露史实:1961年底,粮食部长陈国栋、中共国家统计局长贾启允、粮食部办公厅主任周伯萍三人受命,让各省填报一个粮食和人口变动的统计表。经汇总后,全中国饿死几千万人!他们三人将这个报告送周恩来,周看了后没有否定,但指示销毁这些数据。刘少奇亦曾与毛泽东讲:“饿死这么多人,历史上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是要上书的”。杨继绳还表示查阅中国当时各地资料,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吃人事件达数千起之多,杨继绳怒问孙经先“如果不是极度饥饿,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营养性死亡”遭民众“拍砖”

大陆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经先发表在8月23日的文章发明了“营养性死亡”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语,引发民众“拍砖”。

律师吴革:3,600万人,如果官方说是谣言,请公布具体数字以澄清民众疑惑!

旅美知名作家李江琳:发明这个词的人早晚遭报应,哪天轮到他们“营养(过剩)性死亡”时,别忘了那些被他们一笔勾销的冤魂。

钱泉网李树锋:现在新名词层出不穷,从“休假式治疗”到“轮流发生性关系”,再到“营养性死亡”。

民众“灵敏7001”:饿死就是饿死,不要搞文字游戏,要彻底否定大跃进,我们才能真正反思,不再做愚蠢事情。

民众“OMG-It-Is-Gaffer”:这报告的作者引用的原始数据的来源究竟是否具有真实可靠性都值得怀疑,当年连亲戚来访都要登记出门,没有介绍信寸步难行的严厉户籍管理下会有那么大面积的错漏和重复?官方的数据里面有没有当年地方政府为隐瞒真实死亡情况的瞒报水分?。

民众“每天都是夏日”:脑残的人才去区分“饿死”和“营养性死亡”的区别!

民众“卡廷森林_jt7”:中国社会科学院彻底完蛋了!论证“营养性死亡”不同于“饿死”!好个“科学”理论呀!比戈贝尔更胜一筹啦!

民众:“abejero”:饿死可以美化成为“营养性死亡”,什么时候中文演化成为了谎言的。

(责任编辑:刘晓真)

相关新闻
世界媒体看中国:荒唐中国梦
揭大饥荒真相 杨继绳《墓碑》获海耶克奖
11年前撕开中共谎言黑幕的那个夜晚
令人震撼的历史残片 揭中共谎言和罪恶(组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