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纽约唐人街宗亲会 传播中华文化的种子

人气: 184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4年01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纽约华埠保存着各种不同姓氏、地区、行业人士组成的社团组织,这些规模庞大的侨团在华埠百多年的历史中,不管世事如何变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坚持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和礼法制度,让中华文化延绵不绝、未曾断裂,殊为难得。

喜庆之日祭祀祖先 数典念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是华人最隆重欢庆的日子﹐在华埠传统侨社,从年尾12月中旬开始各大侨团逐家举行年度选举换届,然后是广东人称为“春茗”的新春联欢宴会从大年初四一直吃到4月底、络绎不绝,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祭祀祖先。

侨团的祭祀对像一般为开基祖或在历史上有过一定的名望和作为的先祖,例如在美国有130年历史的余风采堂纪念先祖余忠襄公(余靖),余忠襄公(公元1000-1064 年) 是宋朝名臣﹐与欧阳修、蔡襄、王素并称为四大谏臣﹐宋仁宗皇帝曾御笔亲题余忠襄公“风采第一”﹐余氏后人就以“风采堂”为家族堂号,以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还有李氏总分所以战国时期创立道教的李耳(即老子)为李氏元祖,伍胥山总公所拜祭春秋时代的伍子胥等等。

宗亲会的祠堂大都庄严肃穆,是宗亲们倾其心力、精心布置的重点场所,各有特点。祭祀祖先的程序上各宗祠基本大同小异,全体与祭者虔诚祭祀,上香、献酒、敬献祭品三牲、行三鞠躬礼。有的公所还要恭读太祖遗训,之后新获任的职员在元老或台北驻纽约经文处处长的带领下,宣誓就职。

为新当选的主席响锣升炮、奏乐,所奏的乐曲大多为《赛龙夺锦》(也叫《龙舟竞渡》),由传统乐器唢呐、竹笛、配合铿锵的锣鼓节奏,营造出一种龙舟夺标的热烈气氛,让人有种远古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感觉,非常独特。据司仪介绍,之所以选用这首著名粤曲,是希望获选主席们你追我赶、勇猛向前推展会务,服务侨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就职誓词各宗亲会也都大同小异,规模越大的宗亲会,其管理制度就越详尽、严谨,其内部有详细分工,以现今128年历史的纽约李氏总分所的为例,誓词如下:“余谨以至诚,恪守先祖遗训,以道德为大前提,以敦睦为本旨,秉承家法,排难解纷,一秉大公,谋宗亲之幸福,求家族之振兴,就职后如有徇私舞弊,致起纠纷,愿受家法制裁。”之后中、西文书记、财政、稽核、庶务、康乐等各科职员就位,依会章行事,颇为严格有序。

年复一年的祭祖活动已成为子孙后代一脉相承的文化与行为规范,展现了华人世代谨守“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孝道传统生生不息。图为吴、周、蔡、翁、曹五姓宗亲组成的纽约至德三德公所副主席周荣(右)赠新主席吴行的藏头诗贺轴,为他履新志庆。(摄影:蔡溶/大纪元)

司仪的粤语祝文读来铿锵有力,这些仪式并不是表面文章,年复一年的已成为子孙后代一脉相承的文化与行为规范,展现了华人世代谨守“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孝道传统生生不息。祭祀活动和就职仪式后,东道主通常设宴席请客,乡亲团聚联谊,整个过年期间中华公所还有曲艺汇演、新年挥春(写对联)免费赠送侨胞等活动,好不热闹。

祭祀的对像也包括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表示一种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寻根,其祭祀文化的内容表现的最丰富、最隆重。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在中华公所华侨学校孔圣体育馆举办的祭孔大典,祭典的程序有36项,历时一个多小时完成,参照了台北市孔庙所传承的释奠典礼,仪式肃穆庄严,遵守古制,对祭典的出席人员,进出的次序、步伐、站置位序,使用的器乐、服饰、礼器都十分讲究,祭文抑扬顿挫,除了向“至圣先师”孔子致意之外,并透过仪式让人们体会儒家文化浸润的教养和内涵,让海外学子了解儒家文化。

清明扫墓 代代传承

清明节的祭祖传统,在纽约华人社区也从未间断。 “百善孝为先” ,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在这一天,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

清明节的祭祖传统,在纽约华人社区也从未间断。图为中华公所主席吴国基2013年清明期间带领,与中华顾问许澄宇、台山宁阳会馆主席倪楚勇、美东联成公所主席黄玉振、何添议员,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邓遐勋等一同踏青远足史丹顿岛、布碌崙柏山、长青等先人墓地,虔诚拜祭,慎终追远,以示对先祖的追念和感恩。(摄影:蔡溶/大纪元)

对于远离故土的新一代华侨后代来说,被老一辈带着到先人的墓地清扫墓穴,给碑文描红,放上祭祖的水果和糕点,比枯燥的说教更能受到震撼和感染,让他们在加深对自己祖先的了解中获得一种情感的归属和共鸣,更进一步理解“慎终追远”的含意。

族谱传承有序 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的历史见证

无古不成今,中国的历史讲求传承有序,在古代的宗族观念下,村有村志、族有族谱、家有家谱。雷、方、邝三姓组成的纽约溯源公所规模不大却源远流长,公所内有四本砖头厚的族谱,向上追溯祖宗渊源,向下推衍子孙的门派分支,上下传承有序不乱,一目了然,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

足有2000多页的《冯翊堂——台山雷氏族谱》包含总论、世系图等多部,详细记录台山雷姓的传统文化,典故轶事,家族世系、分支、迁徙历史和源流指掌图,雷氏家训谱,家规家训、行为守则等资料,钜细靡遗,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御制雷氏谱序,文天祥为雷氏谱序,加上收录相关的图像、人文及乡土内容,让人大开眼界。

家谱中的重要一章是家训、家规,长辈们把老祖宗世代人生体验的智慧结晶,记载成文字,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例如《永新雷氏家训诗》中载有家训十条,分为尊祖、睦族、守业、治生、教子、务实、慎言、惩忿、改过、恤邻十条,指导后代如何立身行道、避免走冤枉路,实在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雷氏族谱记载,雷姓源于上古,传续至今源远流长。雷、方、邝三姓同宗缘起可追溯到中国远古三皇五帝时代,至今已超过五千五百年的历史。雷公是神农氏的八世孙榆罔之子,轩辕黄帝的六相之一,与俞跗、岐伯齐名,精通医术,居雷泽,遂以雷为氏,其后协助黄帝伐蚩尤有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嵩山一带)。居于方山一脉的后人,就以地名为姓,改为方姓。再后于宋朝期间,方氏后人之女被宋高宗选上妃嫔并赐姓为邝,所以雷、方、邝三姓源出一脉,根同枝分,称为“溯源一家亲”。

设立奖学金情意深长 望后进继承传统

溯源公所主席雷文波介绍,溯源公所的先贤为了生活,离乡背井来到异国他乡美国纽约,在此陌生的环境中,为了联络宗亲、团结互助,因而成立了纽约溯源公所,继而在1928年创立“百子会”,招股筹集资金,购置了现址的溯源公所大楼。当时正是美国排华正盛之时。

对于在海外成长的华侨新一代来说,保持传统的文化习俗有困难,因见到年轻一代日趋西化,对宗族源流和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多,为了争取他们认祖归宗,1974年溯源公所的前辈、时任公所主席的雷柏锐发起倡议设立奖学金项目,规定每年感恩节派发奖学金给予成绩优秀的学子,鼓励他们努力向学,至今已过了三十九届。

去年得奖的学生共79人,共派发奖金达到一万美元。发放奖学金时,雷柏锐特别写了“百行孝为先”五字五张卡片,教导学生们何谓孝:“孝字下面一个子,子承老,一百样行为中善事父母为先。”老一辈对后代的情意深长尽在其中,祈望他们努力读书,学有所成,将来回馈社区,造福社会,成为社会栋梁,为乡亲增光。

新年的联谊活动,一家大小都来参加春宴,既能让长辈广交朋友、又能让晚辈耳濡目染学习华人传统礼仪,也是增加侨社凝聚力的途径之一。

老侨团期望后代承前启后

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侨团和客属侨团大多拥有自己的物业楼宇,依靠每月收租筹措活动费用,因此常年有敬老联欢、终老服务、助学奖学、扶危赈灾、济困善举等,过年有春茗餐会,八月十五中秋有赏月,冬至、夏季都有活动和旅游,每年4月祭祖,专车接送扫墓等等,形成一种独特的侨团文化,因此当一些宗亲会说该会根基巩固时,往往意味该会有会所大厦、实力雄厚。

对于没有物业的侨团来说,此番坚守更显难得,至今有74年历史的纽约凤伦公所即是其一。凤伦公所副主席司徒群说,当初由于会员人数不多,资金匮乏,无力置办会所,乃租勿街74号三楼一室做会所办公之用。但是支付租金、水、电等各项开支捉襟见肘,更加上管理乏人,全靠司徒琚浣、司徒杰主席两兄弟4、50年风雨不改,出钱出力,志愿性的为公所付出,会务乃得以展开。

司徒群说,老一辈的华侨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坚守传统,这也是上一代的遗训,说什么也要支持公所,很多乡亲也很念旧,公所举办的活动,风雪天坐着轮椅也要来参加,因此值得骄傲的是,公所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仍做了很多超过能力所及的事,包括为乡下建设学校捐款、发展文化教育等。

除了经济问题,司徒群说公所面临的更严重问题是缺乏新血,老一辈逐渐进入老龄,倘无新人承前继后,无法昭示后代,这也是所有老侨团最忧虑之事,因此2000年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司徒琚浣、司徒杰以及服务公所50年的司徒觐光颁发奖牌,让宗亲们了解这份付出,希望新血能参与进来,为宗族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祖宗故居珠玑巷

溯源公所的老侨雷金鸣说,100个广东人中99个的祖先都是从南雄珠玑巷来的。珠玑巷,是粤北南雄县城的一条街,广府地区各姓氏族谱大多记载自己的祖先来自南雄珠玑巷,雷金鸣描述,珠玑巷短短千多米的古巷两边排满了各种姓氏的祠堂,密集度之高让他连叹“大开眼界”:就像是百家姓在此会师,再从这里南迁散居到珠江三角洲各地,开村立族,成为广东许多族人的祖先。

珠玑巷是粤北南雄县城的一条街,距离梅关古道40华里。(大纪元图片库)

据众多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千年来从珠玑古巷南迁的姓氏名录达153个。(大纪元图片库)

据众多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千年来从珠玑古巷南迁的姓氏名录达153个。(大纪元图片库)

据众多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千年来从珠玑古巷南迁的姓氏名录达153个。(大纪元图片库)

就像是百家姓在此会师,珠玑巷短短千多米的古巷两边排了各种姓氏的祠堂。(大纪元图片库)

就像是百家姓在此会师,珠玑巷短短千多米的古巷两边排了各种姓氏的祠堂。(大纪元图片库)

据众多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千年来从珠玑古巷南迁的姓氏名录达153个。(大纪元图片库)

据众多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千年来从珠玑古巷南迁的姓氏名录达153个。(大纪元图片库)

为什么珠玑巷成为中原人到广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北宋文豪苏轼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说明即使在北宋,岭南仍是九死一生之境。岭南是指五岭之南,长期以来,这五座险阻高山将古代广东隔于岭南,所以广东人以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山高皇帝远”,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才逐步增加。

历史上岭北的中原人因经商、逃亡、流贬或随军征战等原因,特别是朝代更替战乱的时候,从四面八方通过梅关古道逐渐迁移南来,首先来到了距离梅关40华里的珠玑巷定居,因此出现珠玑巷一条街上都是各姓氏祖居的奇景,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他们把旧时代的中原文明也带入了广东,司徒群说南方的方言,隔一条河都会不一样,也许就因为祖先来自四面八方、历朝历代吧。

雷金鸣说了两则趣事,一则说脚尾趾甲分开两片的就是南雄珠玑巷的后裔,“广东人的右边脚尾趾有一小片分开的趾甲,那些人说,那是因为在走难的时候一块石头砸到脚,所以以后广东人都有。”

珠玑巷千年古榕树,相传与珠玑巷同龄。(大纪元图片库)

珠玑巷千年古榕树,相传与珠玑巷同龄。(大纪元图片库)

宁卖祖宗田 不丢祖宗言

二则说,虽然广东人和中原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但是粤语最切合隋唐音,有九个音调的粤语朗诵起中国古诗词,抑扬顿挫,是“普通话”里的四声所无法取代的,他举例说明,粤语朗读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粤语非常押韵好听,普通话的“月”和“乡”就不押韵了。

源自古中国雅言的粤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保留着大量的古风余韵,像小孩常说的“嗟,怕乜?”在普通话里“嗟”这些古汉语的感叹词,早就消失了,独粤语保留了下来;还有“晏”(晚)、“悭”(节省)、“行”(走)、“饮”(喝)、“佢”(他)、“卒之”(最后)、“银子”(钱币)、“姑勿论”(且不说)、“于是乎”(于是)、“倾偈”(聊天)等等,读来都是文雅之至。

还有粤语的语句顺序很多都是类似古代的语法顺序,比方粤语说“你行先”(你先走)、“饱得滞”(太饱了)、“畀一文过你”(给你一元钱)、“紧要”(要紧)、“人客”(客人)、“晨早”(早晨)、“经已”(已经)、“加添”(添加)、“夜半”(半夜)、“心甘”(甘心)等,也是古色古香。

主导唐人街近百年的广东台山话在国外的影响力,就比普通话大,从几个英文单词中可见一斑,比如bok choy(白菜)、dim sum(点心)、lychee(荔枝)、Loguat(枇杷,台山人称为罗橘)就是粤语的发音,还有中国人炒菜的锅,英文叫wok,和粤语的称呼“镬”发音一模一样。

图示中国贵妇为绘于1835年的钢笔画,画上声称此乃第一个来美国的中国妇人梅亚芳。(蔡溶翻摄中华公所二楼图片)

唐人街昌隆号竹器店内,约1830年。(蔡溶翻摄中华公所二楼图片)

1909年,纽约华埠已成旅游地区。图示当年勿街明信片。(蔡溶翻摄中华公所二楼图片)

唐人街漆器店内,约1840年。(蔡溶翻摄中华公所二楼图片)

客家人素有“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先人坚持后辈毋忘祖宗言,说明先人早就认识到语言文字对族群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不消失。

(责任编辑:汉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