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民国卫国战争历次大会战纪实

卫国战争之淞沪大会战 12:铁拳行动

原作(大陆)徐志耕  编辑(大陆)黄原真
font print 人气: 252
【字号】    
   标签: tags: ,

铁拳行动
 
前仆后继的攻坚战,从江湾到杨树浦一线全面展开。以第87师、88师两支德式装备的精锐部队,在炮兵、空军等部队配合下,与强大而顽固的日军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自从8月13日开战以来,这一地区的两军攻防,一时一刻没有停止过。中国军队本想以多于日军数倍的兵力,一鼓作气将5000日军扫进黄浦江。然而。日军坚固的工事和优势的装备以及武士道的顽强意志使中国军队的攻击收效甚微。

八字桥、爱国女校、海军俱乐部和海军操场这些据点,已经屡次攻占,又屡次被反攻,国土已经浸透烈士的鲜血。

对于指挥这个战役的双方将领来说,每一位指挥官都心急如焚。面对大量的战斗减员,日方在缩小阵地后咬紧牙关拼命死守。他们在急切地等待大批援军的到来,只要增援部队一到,他们就能以守为攻。而仗着人多势众的中国军队,面对久攻不下的日军据点,长官们束手无策。他们最担心的是大批日军登陆增援,一旦大队日舰开到,整个战场形势就会改变。对中国军队来说,必须抓紧每一分钟时间攻击日军。在大队日军来到之前发起猛攻,一举摧毁日军据点,这是取胜的唯一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就是胜利。

等待,双方都在急切地等待,等待有利的战机。

担任右翼攻击的第88师孙元良部,从八字桥自卫还击、攻击海军司令部到奇袭“出云”号,虽然每一次攻击都给日军以不同程度的打击,但始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派驻第88师的德国军事顾问分析了战场形势后,提出了一个叫做“铁拳计划”的行动方案,他认为,日军的阵地从汇山码头经吴淞路、北四川路到江湾中路,蜿蜒曲折如一条长蛇,应给这条长蛇拦腰一刀──选择一个要点,集中猛力的兵力发动突然袭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然后再攻其心脏,这样日军就会土崩瓦解。这个“铁拳计划又称“闪电战术”,当时的德军在欧洲战场采用时曾战果累累。

在中国军队中聘请德国顾问,这是北伐后蒋介石的决策。他认为,中国军队的战术、武器以及素质都需要向西方学习。当时的军事顾问,全是德国宝刀不老的退役军人。

1936年8月,亲华的南德国军区司令长官莱辛劳将军,代表德国国防军访问中国。威仪赫赫的莱辛劳带领全副戎装的随从副官,来到南京黄浦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晋见委员长蒋介石。莱辛劳行了一个标准的德国军礼后,双手献上一把荣誉指挥刀,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莱辛劳将军肩负着神圣而正义的使命,他受反日亲华的德国“国防军之父”赛克特上将和“国防经济署”署长托玛斯中将以及经济部长兼“国家银行”总裁沙赫特的重托,商谈援华建军的计划纲要。

这看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法西斯阵营的高级将领怎么可能叛变他们的立场和宗旨,与反法西斯的中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呢?历史上许多事情就是这样难以捉摸。可是,当我们撩开历史的纱幕,细心而具体地研究一下来龙去脉,那么,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1936年的德国,纳粹执政才三个年头,希特勒阴谋对国防军的夺权时机尚未成熟,他不得不对陆军将领们曲意拉拢。

赛克特上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十万军官为基础的新军而颇受希特勒的重视。他曾作为访华团的总顾问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并与蒋介石研讨了抵抗日军策略。赛克特出于人道和正义的立场同情中国的抗战。

自然:他还有更加深远的意图。希特勒的狂暴反常和纳粹党的横行不法最终将自取灭亡,只有把西方的法西斯和东方的法西斯隔离并打击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国,世界才能和平。

赛克特上将的援华建议不知为什么得到了希特勒原则上的同意。于是,“作为贡献中华民国与伟大领袖的友情礼物”,赛克特派莱辛劳来华向蒋介石当面提出建军和建设国防工业的书面建议。具体内容即由德国国防部派遣现役军官代替原有的非现役军官的顾问,并为中国训练40个师的新军,以教导总队为基干,一切装备、编制完全仿照德军,派遣的军事顾问两年一换。中国军队的枪炮弹药,由德国国防部在长期贷款下以记账的方式源源不断地保证供应,直至中国能够以自己的兵工厂生产为止。

因为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及希特勒的阻拦,这个援华计划没有完全实现。但一亿金马克的无息贷款使中国购买了防空的高射炮、探照灯、指弹炮,快艇以及钢盔等等装备,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这时,日本已占领了中国的东北、热河和冀东,并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赛克特等几十位德国军事顾问应希特勒之命,即将被召回国。临行。他向蒋介石表示,可以留下少数顾问为中国最后效力。于是富肯豪森等人便留了下来。

按照德国顾问的意见,必须挑选一支精壮勇敢的500人的突击队。携带轻便武器,以虬江路为突击目标。在突击队发起攻击前,集中全师的炮火轰击目标地区。发起攻击时,炮火进行掩护,另配相当数量的自动火器直接支援。

每一个士兵都挺身要求参加突击队,他们把担任突击队员看作是无尚的光荣。面对日军的侵略暴行,每一位国民革命军军人都愿意赴汤蹈火。

28岁的刘宏深少校营长为突击队长。500名精壮士兵雄赳赳地集合了。炮火支援由炮兵营长王洁中校负责,预定拂晓前开始行动。因为突击目标在262旅阵地的正面,262旅配合实施。

夜。出奇地静。偶尔有几声枪声清脆地划破黎明前的安宁。但突然之间,排山倒海的炮火开始倾泻在与北四川路交叉的虬江路上。这条东西向的马路是联结闸北和虹口的干道,又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前沿防线。转眼之间,敌营一片火海,烟焰冲天。乘着烟幕未散,身轻如燕的刘宏深,率领500猛虎般的突击队员冲进了敌阵,他们大声呼喊着,手中的轻重武器一齐开火,来不及逃命和抵抗的日军纷纷被击毙,击伤。沿着粤东中学、爱国女校。日本坟山……他们一路冲锋,一路扫荡,挟风踏雷,给街巷留下的是一片日军的尸体……

不幸的是,深入敌阵的刘宏深少校,被日军的枪弹击倒了。突击的勇士们,面对强大的日军火力,又失去了指挥,不得不撤退下来。

热血染红了军衣,新婚三月的刘宏深,为了民族的独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占领虬江路的日军骑兵分队继续向中国军队袭击。上海保安总团第2团与日军对峙着,1中队已经伤亡了15个人。中队长吴羽军发现一家木炭店里有许多空的竹篓子,顿时计上心来。此时天刚刚黑,他指挥士兵把炭篓子全部搬到门口的马路上,一只一只用绳子拴起来,派4挺机枪在附近伏击。

一个班的士兵边打枪边呼喊,一会儿就引来了日军的骑兵队,佯作败退的中国兵忽然间隐伏进了路边的小巷,冲杀过来的马队一下子进入了炭篓阵,踏进炭篓的马蹄挣脱不了,于是人仰马翻,乱喊乱跳。3排长一声令下,4挺机枪同时吼叫。潜藏在小巷中的一班人立时冲出来杀了一个回马枪,日本骑兵队全军覆灭,除了4名俘虏,其余全部毙命。这场速决战只用了20多分钟。

担任左路攻击的第87师,也组织了一支突击队,受命的521团从吴淞赶到叶家花园集中。

团长陈颐鼎个子不高,胖胖的圆脸上挂满了汗水。他率领的突击队由两个轻装步兵营、一个工兵爆破队、一个37加农炮连和一个通讯班组成,可谓精兵强将,步炮协同。他们作好了一切准备,每人还带两天的干粮,一旦攻击成功,就是后续部队受阻,他们也决心孤军死守。

陈颐鼎很有信心,他所在的521团是87师的主力,连长、营长配有步机枪,加上路线熟悉,而且设计了种种方案,如果遇到日军的火力点,准备穿墙破壁通过,力求隐蔽接敌,一举攻克。

天濛濛亮,突击队就出发了。37平射炮和工兵爆破队大显神威,炸药和炮火摧毁了大约十个地堡,日军地堡里的机枪全哑了。龟缩在坚固工事里的日军吓得头也不敢伸出来一下,只是盲目地扫射了一阵机枪。枪声中,一位穿短衣短裤的中年男子跑过来为突击队带路。他说,北四川路东边的一条小路上没有守备的日军,可以直到东江湾路。突击队跟着他在夜色中前进。这一天,第87师占领了海军操场与海军俱乐部。

自北向南,突击队的另一部,也是所向无敌,一口气杀到了黄浦江边。
抓干粮充饥的勇士们,连夜发起了新的进攻。可是,平射炮和炸药都轰不动钢筋水泥的坚固据点。特别是公大纱厂,突击队围攻了两天,仍然未能奏效。攻击了两天的突击队只好乘着夜色奉命乘着夜色撤退。撤退的队伍中,不知什么人希里哗啦地手提着一串蓝底白字的门牌号码。
“要这个干什么?”有人问。
“这是上级规定,攻下一个据点,必须撬下门牌作证明。”那个人说。
……

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关注着上海这场战事。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攻击受阻而焦急,不是缺少兵力,不是缺乏勇敢,也不是情况不明,令人忧虑的,是没有重火器可以攻克日军的重要据点。
何应钦想到组建不久的化学兵总队。被称为现代武器的抛射炮不知能不能摧毁坚固的日军工事?他要试一试。

一纸手谕命令,12门抛射炮组成的联队立即开赴上海。抛射炮是法国人李文斯发明的。它没有炮架,只有一个圆形底座,发射时一大半炮身埋进工事,炮与炮用电线连接,计算好目标方位,电钮一开,12门炮可同时发射。

没有经过实弹发射的化学兵参加了实战。12门炮有200多人的编制。二、三百人在淞沪铁路西面的五卅公墓待命。联队长李忍涛从前线作战指挥部回来了。他立即召集班排长传达命令:两小时内作好一切攻击准备,务必摧毁虹口公园前面江湾路上的日军司令部。

有围墙的一幢花园洋房成了联队的阵地。经过侦察,立即构筑工事,安置炮位。准备完毕,刚好命令下达。随着兄弟部队的炮火,抛射炮点火了,因为是第一次实弹发射,火龙般的炮弹没有命中目标。在修正了距离方位之后,再按电钮,轰隆隆的炮声中,黄磷燃烧弹和爆炸弹飞越了300多米后,准确地穿入了日本海军陆战队的第四层墙壁。

联队长李忍涛从观测镜中看到,敌方阵地上一片红光,浓烟翻滚。他大声地高喊:“好!再放!再放!”

连续三次齐放,36枚抛射弹全部倾泻在日军司令部内。乘着日军火力被压制的时候,中国军队发起了冲锋。

第二天,上海各大报纸纷纷在显着位置刊出《日军司令部残破》、《敌司令部爆炸燃烧》等目击报道。《申报》记载:“本报记者昨日(8月18日)下午曾绕道至八字桥一带前线视察,目睹中国军队构筑阵地之坚固与奋勇,推进之神速,极感兴奋。敌自昨晨起全力反攻,旋进旋退者5次,日军损失奇重。记者在该处遥望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已残破不全,屋顶太阳旗早已撤除,第四层大楼因遭我方猛烈炮击,早已一片瓦砾,不能应用。而各层楼之玻璃,完全震碎,宛如蜂房。其中负隅死守之日军,利用坦克车铁甲车等利器,不时出动。该司令部四周之防御工事,极为坚固,不易击破……”

《泰晤士报》同日发布新闻,题为《华军骁勇善战》:“17日下午杨树浦全区有肉搏之战斗,华军奋勇冲锋,深入日军阵线,日守军未及集合抵御,被迫退至韬明路之后,该阵线直达宝山路,华军遂由阵线裂处冲入,直至深夜,华军犹奋力进攻。”@(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大陆学者所纂写的“卫国战争大会战”系列,严谨地、忠实地记录了大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浴血守土、报效中华之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本栏转载自黄花岗杂志连载“卫国战争大会战”系列〈淞沪大会战〉之纪实,展人物春秋之史章。在中国共产党颠倒是非的谎言蒙蔽真实、道德纷失的年代,重现大时代刻记的忠贞,涤荡人心,诚殊珍贵。
  • B>风驰电掣宋希濂集合军官开会,部署乘车顺序,以及准备干粮和饮水事项等等。风驰电掣的列车沿着陇海路飞奔。沿线民众得知这是东征抗日的部队,人山人海地鼓掌欢呼。香烟、饼干、罐头和糖果像天女散花般地从车窗中投掷进来。南京一镇江一常州一无锡,离上海越来越近了,摩拳擦掌的官兵们,杀敌的热血在胸中沸腾。
  • (shown)沪宁急电   这一夜,蒋介石彻夜不眠。夜深了,蒋介石仍然没有睡意,他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对淞沪抗战的作战方针及指导思想:“对倭作战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使敌处处陷于被动地位。”
  • 剑拔弩张 对于日本朝野来说,1937年8月13日这一天,是一个吉凶难测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内阁会议作出决定,派遣第3师团和第11师团参加上海作战。
  • 计谋和阴谋 对于日本这个惹不起也躲不过的邻国,蒋介石忧心忡忡。中国人抵御侵略的传统法宝是万里长城。从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动员了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大规模地构筑防御阵地,仅三年多时间,从内陆到沿海,从北方到南国,修筑了比万里长城还要长的防线。
  • 调兵遣将震惊世界的淞沪抗战就要开始了。… 从庐山回到南京,蒋介石斗志昂扬。…听说北伐名将白崇禧到达南京,消息灵通的日本记者立即发出电讯:“战神到了南京,中日战争不可避免!”
  • 二、血与火的搏杀 坚韧意志蒋介石决心以武力抗击日本的挑衅;隆隆炮声中,淞沪前线的最高指挥官在调兵遣将;前仆后继的攻坚战,从江湾到杨树浦一线全面展开;每一寸土地地都浸透了鲜血。  
  • 山东人梁鸿云平时不太喜欢说话,他喜读史书。“九﹒一八”事变后,19岁的梁鸿云投笔从戎进入航校,他立志为苦难的民族英勇杀敌。怀孕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正等着他胜利的消息,而战云密布的严峻形势却告诉他,必须随时准备牺牲。
  • B>寸土必争1931年创立的中央航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空军英雄,他们在淞沪大会战中,搏击长天,歼灭日机,为国争光……。
  • 长天大捷 参加抗战的中国空军,不仅有高昂的杀敌志气,而且大多是中央航空学校的高才生。中央航空学校是1921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建的,是中国空军的摇篮。这里集中了满怀报国激情的热血青年,造就了中国第一代的天之骄子。…可尔脱机枪喷出一条火龙,敌机化作了千万片碎散的烟火!中国空军史上的第一声惊雷,写下了辉煌的第一页;也记载了一个英雄的名字──高志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