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圣”——贾思勰

作者 :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0
【字号】    
   标签: tags:

贾思勰,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生卒年月不详。他是中国北魏末期(公元六世纪)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后来回到家乡,经营农牧业并研究农牧业生产理论。

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贾思勰在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以及自己的观察和试验,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当时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他从传统的农本思想出发,著书立说,介绍农业知识,以期富国安民。该书最初在民间辗转传录,至北宋天圣年间才官刊颁发给劝农使者,以指导农业生产。以后官私传抄不绝,版本多至20余种,并广为其他农书、杂着援引。

早在唐末时已传入日本,至今日本还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残本。近代以来,世界上已有多种译本出版,并有不少研究此书的著作。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书名中的“齐民”,意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产方法”。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序〉和〈杂说〉各一篇。《齐民要术》在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典籍中影响之深远,这与作者思路开阔、明於哲理、有济世救民的抱负很有关系。
  
从贾思勰所写的〈序〉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之本,也就是安邦之本,“是为政首”,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以利天下”,使“万国作义”。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还指明,学习古圣先贤的教导,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让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富足和得到教养。他列举大量历史人物,从管仲、商鞅、李悝到晁错、耿寿昌、桑弘羊,以他们行之有效的经验,反复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待历代人们提出的兴农主张和具体措施,贾思勰总是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所以,他写作的《齐民要术》也是“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贾思勰还主张农业生产要注意改革,在这方面他引用了汉代的一些名臣循吏的实例,如教民铸造犁耧,利用畜力,兴修水利,进行灌溉,作织纴之具以纺绩……他还嘲讽墨守陈规不思改革的人是“鲍鱼之肆不自以气为臭……生习使之然也。居积习之中,见生然之事,夫孰自知非者也。斯何异蓼中之虫而不知蓝也甘乎! ”

他提倡节俭和长远打算,很赞赏汉代召信臣的“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他告诫人们“穷窘之来”,是因为用之无节,“忽于蓄积”。他说“桀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而用有余”,其原因就是在“用之以节”。
  
贾思勰的治学态度很严谨,〈序〉中说他为了完成这部著作,“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书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从耕种到制造醋酱,凡是有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都有详细记录。

全书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及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齐民要术》许多卷篇都有相当份量的前代文献引述,为后世农书树立了范例。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氾胜之书》这部农学巨著,全书已无法寻觅,它的重要片段由于《齐民要术》的摘引,才得以保存下来。陶朱公的《养鱼经》等佚籍亦是如此。

历史文献的征引,可以使人们较易看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继承关系,其弊病是有可能会导致泥古守旧,影响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贾思勰著书在征引前人典籍的同时,也很注意不拘泥于前人见解。

“种谷第三”引述《氾胜之书》播种段落有:“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贾思勰不同意此看法。他援引《史记》中“阴阳之家,拘而多忌”之类的话,并说:“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曲从之。”
  
贾思勰注重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提炼,在农业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和农业生产规律,他认为耕种要顺应自然的时序变化,估量耕作的肥力。“种谷第三”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板走丸,其势难”,就是这方面的不朽名句。

他又提出轮耕法、密植和套作法,重视种子品种和特性。在牲畜饲养方面,他也对各种不同品种畜牲做出深入浅出的比较。
  
贾思勰除认真吸收前人的典籍和农书中的精华、搜罗大量农谚歌谣外,还很注重考察和汇集同时代人的生产经验,有时还亲自试验。他引民谚“智如禹汤,不如常更(指经历)”表明自己的见解:即使有夏禹、商汤那样开国帝王般的智慧,也不如亲自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来得可靠。

他在《齐民要术》“养羊第五十七”就记述了他自己家养羊的经验教训;“作酢法第七十一”中讲的作醋方法,也是他“已尝经试”的。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给中国农学宝藏添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如在选留作物良种方面,书中记载了粟的品种97个,黍12个,穄6个,粱4个,秫6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其中糯稻11个)。

在“种谷第三”所录粟97个品种中:有11个转自前人记载,86个是贾思勰自己搜集补充进去的。并指出北魏当时粟的品种命名法“多以人姓字为名目”,“亦有观形立名,亦有会义为称”,还有根据味美味恶、是否易舂、早熟晚熟等命名的。这些记叙,贾思勰当时只是“聊复载之云耳”。而现今却对他所归纳的作物品种名称和命名原则给予很高的评价。
  
《齐民要术》这部“农业百科全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对当时的农业起了促进作用,而且对于以后的农业科学家,如元末的王祯,明代的徐光启以及清代的一些农业家,也有过深远的影响。它卓越的科学内容,不仅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古代自然科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中国人常常讲“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历朝明君都是敬天爱民、顺天治国的;而君王所展现的仁者胸怀也能感天动地,泽被苍生,这正印证了“仁者无敌”这句话。
  • 说起无神论,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中共文革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以邪灵崇尚的“无神论”为前锋,肆虐毁坏神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致使人伦道德陷入空前危难,人际关系遭到扭曲和割裂,传统的价值观念也被生生的剥夺抽裂。这一以“无神论”煽诱的文化革命,破坏的惨烈程度,令海内外仁人志士悲伤感凄,惨不忍睹。
  • 如第五章所述,文明陵替,祸起二端,一为科学之邪变,二为共产邪灵之为祸。彼于文明之变乱,直断信仰中脉,动摇神传根基,致三百年间人世浑浑,颓堕如崩,有大力者无智,有大智者无力,有知其然而然者,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已矣哉,神传文明悬如一线,扭转乾坤大命惟谁?二十世纪末,法轮大法横空出世,与救世传说合契若神,此于第六章已述及,故兹不赘,本章所着眼者,乃于现实中,法轮大法于文明变乱两大祸端之拨乱反正。
  • 冬天,是一个隐忍的季节,她睿智而理性的为人们演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她将热情埋藏至深,只为迎来下一个季节的盎然春意。
  • 人生中有善缘就会有恶缘,如果谦恭低调的去善解恶缘,那人生中的恶缘就会逐渐减少,未来的人生必定逐步走向光明。然而,当人出于自私的观念保护自己时,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心绪,对攻击、欺骗自己的人大多会采用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方式去回击,这样回应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恶缘得不到善解,将来说不定还有拔拳相向的隐忧。
  • 提起古代,我们现代人大多会认为那是一个很封建、传统,生活节奏又很缓慢的古老时期。而且古代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非常迷信神鬼、占卜之事。以致,我们一提到鬼神,现代人大多会认为那是古人的丰富想像而已。
  • 有一天,我用自制的腊肉炒了一盘腊肉炒菜苔,这是湖北地区非常普通也很常见的一道家常菜,虽然用的是去年腌渍的腊肉,但是女儿吃后还是问我:“妈妈,为什么只有腊肉才有这种特殊的腊肉香味呢?”
  •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唐太宗“柔怀万国”,贞观之治为邻近列国所仰慕。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儒、释、道“三教”并立,诗文、乐舞、书法、绘画以及文论莫不昌盛。唐代的绘画作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绘画名家辈出,见于史册者就达二百余人。
  • 德高望重是个很普通的词,品评人物时常用,今天忽然想起,为什么非要是德高望重呢?而不是权高望重?钱多望重?才高望重?当然,这就是中国神传文化最基本的地方,重德!
  • 治乱之道也,在乎拨乱与反正。上章所述乃法轮大法应运御世,破除科学局限,解体共产邪灵,此拨乱之谓也。然“拨乱”之功已着,“反正”是为当务。人类文明乃由神传,反乎其正,要在回归信仰。法轮大法洪传于世,三字真言重振乾纲,威德洪烈又远迈反正之旨矣。尤以神韵之救世,兴礼乐之圣教,领文明之复兴,而其所建树者见于以下四端,尤有洪深远大之义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