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行家】滑过水彩的心灵

作者:谢明锠
font print 人气: 216
【字号】    
   标签: tags: ,

自从以“结构”的眼光看事物后,自然的意义在我脑中有了大翻转。功能联想降低了,价值判断也变了,一切都是形状,一切都是图案。对于这些彩色的片断,我关心的只是如何把他们摆在一个平面上,透过剪裁改造而形成一种“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的韵律节奏。

“发现美”与“发现不美”同等重要,如何在纷乱庞杂的大自然中找到美,靠的是“慧眼”与“观看方式”;如何发现不美,靠的是对自己美感系统的深入理解与创作经验。

对我而言,面对一个可能可以作画的题材,我会先眯起眼来看它的“组织关系”,找出它的优缺点,然后书写创作计划。我会对布局、色相、彩度、明度以及形状做全盘考量,然后依照主宾关系安排对比与连系,最后再考虑如何加入趣味与决定作画次序。

所谓“创作”,其实是“创”与“作”组成的,“创”是灵感的发想,“作”是想法的实现,作比创难多了。许多人问过我:“你靠灵感作画吗?”而我回答他:“我靠计划”。

谢明锠《悬垂的幸福》 60x102cm 水彩纸本 2013(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这幅画的完成不容易,因为用了不少位移重组的功夫,还改变了柳橙的颜色;过于杂乱的叶片,只要眯眼观看大体明暗,然后简化它就可大致解决。由于构图太满,画面上方我虚化了一块,仿佛从叶丛的缺口透进来一点光;左侧的果实与叶片,我降低了彩度,减弱了对比,因为它们都是“配角”。右下方的咸丰草花既小又乱,于是我放大它们也改变了组织关系。

解决完基本问题后,我玩心大发,于是决定模仿水墨手法在右上方做出一点趣味,也突发奇想,企图在草地上染出一大片一大片不可思议的高彩度黄绿色。

就这样,透过缜密思考,最终这幅画以如梦似幻的姿态完成了,对比原稿,它们还真的差很多呢!

(原载:水彩艺术资讯 第十六期)
责任编辑:周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谢明锠先生认为画水彩就像在写日记,每天去寻找与生活历程产生共振的景物,然后透过水彩把它重新呈现出来,是人生一大乐事。
  • ‘意念带动技巧,技巧形成风格’,从年轻时以文学青年身份投入水彩创作所揭橥的‘画以载道’到今天,谢明锠的观念几乎整个变了。上次画展他以‘隐藏的韵律’为名,明显的是在追求纯艺术的节奏韵律之美,对主题内涵所暗示的意义已经不再重视了。
    换句话说,他不再说故事了,所有人生启示都成了创作的枝节,被归属于‘文学性’而不再成为他追求的重点。
  • 这次的“水彩门诊”单元比较特别,因为生病的是我自己,我为自己看病,拿自己开刀。以下的四幅画,虽然已画完一段时日,但看来看去总觉得有些不妥,我大约知道它那里犯了错,但为求慎重,一直不敢贸然更改。 但,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最后,我终于鼓起了勇气,为自己动了整型手术。
  • 水彩是最适合旅行写生的媒材,十九世纪英国的画家们就是以水彩画来纪录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的风光,维多利亚女王也是藉由这些水彩画神游她的领土,并成为当时英国最大的水彩画收藏家,同时也让英国的水彩画蓬勃发展。
  • 画家的作品如果不能让人记得人间的温情、土地的芬芳、历史岁月的痕迹、鸟儿的欢唱、和四季的容颜以及增进人类生活品质的美感经验,那有什么崇高的价值可言呢? —品华
  • 如果不曾耕作,又怎能理解扒光碗中饭粒是对农民尊严的礼敬;这并非惜物或习惯的养成问题,而是一份“感同身受”的美感觉知。“土地”绝不仅仅只是供人行、居甚或予取予求的空泛对象,倘若认知正确,着眼角度自然不凡。
  • 2014年“台湾之美”水彩全美巡回画展抵达纽约,将从10月24日到29日,在纽约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展出,24日下午2时举行开展茶会,欢迎民众共襄盛举。
  • (大纪元记者Benjamin Kim综合报导,张小清编译综合)这位南非女画家用她的画笔向我们证明,即便是小蚂蚁,也值得拥有属于它们的小小明信片。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