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不凡的一生(上)

人气: 1517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4年10月28日讯】(新纪元周刊400期,记者赵芷菱报导)王永庆是台湾最知名、最富影响力且具雄才大略的企业家。出身贫农的王永庆,留给世人的除了其不凡的致富传奇外,他娶有三房妻室的复杂家族关系,及其身后遗族的争产风波,都是世人关注及探讨的焦点。

王永庆是台湾最知名、最富影响力且具雄才大略的企业家。在1950年的艰困时代,凭着能力白手起家,也得助于政府的经建计划,突破重重难关,打造了全球知名的台塑王国。日本企业家对王永庆钦佩有加,把他对比日本“经营之神”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称他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在王永庆的权威领导下,台塑不仅在经济强国美国打出一片天下,触角更延伸到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等国,同时拥有庞大的教育和医疗机构,是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

止于至善的奋斗人生

王永庆常说:“要常常警惕自己,稍一松懈就导致衰退,经常要有富不过三代的警觉。”“一勤天下无难事。”“我们中国人是比较艰苦出身的,比较有能力,像牛一样,有角啊!”他把自己喻为牛般,一生吃苦耐劳,且是头有角的牛,其顽强不服输的个性及毅力,总是要求自己要做就要做最顶尖的。做领导者,就要做个成功的领导者;做主管,就要做个优秀的主管;做儿子,就要做孝顺的儿子;做父亲,就要做一个尽职的父亲。其追求“止于至善”、不断追求圆满的信念,一直贯穿了他整个“奋斗”的人生。

1917年,王永庆出生于新北市新店的一个贫苦的茶农家,在三男五女中排行老大,为了寄与永续吉庆的期望,祖父王添泉给他起名“永庆”。王永庆刚刚学会走路,即跟着母亲出外捡煤块和木柴,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7岁那年,父母不忍孩子失学,取出多年积攒的几个铜钱,把王永庆送到乡里就学。别家孩子第一天上学,有些会穿上漂亮的新衣,可王永庆还是平常那一套,他穿的是用美援面粉袋做的裤子,上面还印有“中美合作”字样。头戴破旧草帽,为挡日避雨。一块破布包上几本书,就是书包。没钱买鞋,上山过河就靠一双天然的皮鞋──赤脚。

出身贫农 祖父教诲

即使这样贫困的生活,也没能维持多久。9岁那年,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不幸卧病在床,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母亲肩上。王永庆看到母亲日夜不停地操劳,总想帮忙多做点事。只要力所能及,挑水、牧牛、养鸡鸭等,都尽量多做。

后来奇迹出现,王长庚身体逐渐好转,恢复正常,王家重现欢乐,但生活已大不如前,日子更为艰辛。王永庆的3个妹妹暂送给邻居代养,王永庆则勉强小学毕了业,不舍地告别求学生涯。

王家在台湾第一代祖先是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因灾荒随寡母由福建来台。来台后重操旧业,仍以种茶为生。王天来共有六个儿子,四儿王添泉就是王永庆的祖父。

像所有中国的传统家庭一样,王家也希望儿孙能努力向学,有朝一日,升官发财,光耀祖宗。在六个儿子中,四子王添泉因聪明好学,受父母疼爱。王添泉后来成为新店直潭一位受人尊敬的秀才,他开了一家私塾,以教书为业。

王添泉先后娶二位妻子,第一任妻子蔡富,红颜命薄,23岁早逝,未能有后。后又娶闺女苏好为妻,就是王永庆的祖母。苏好给王添泉生下三男一女。次子王长庚,就是王永庆的父亲。

王永庆的祖父王添泉虽为秀才以教书为业,但为维生也劳苦终身,最后留给孙子的只有一条教诲,他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看来是难以为生的。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

16岁开米店创业

王永庆15岁时,离开家乡,到嘉义闯天下。起初在一家米店当小工。平常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外,特别用心留意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学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他觉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就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作为本钱,16岁的王永庆在嘉义开了间小米店,并将大弟永成、二弟永在都叫来店里帮忙。这间小米店,成了王永庆的创业发家始,同时一个家族企业的雏形也由此诞生了。

米店新开,在客源开发上却遇到困难。原来,城里的居民都习惯跟熟识的米店买,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地拴住老主顾。因此王永庆的米店都没人光顾。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挨家挨户走访当地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为了持续拓展、稳住客源,王永庆努力地做好服务工作。

过去辗米技术差,所以常有米糠、砂石等杂物。在贩售之前,王永庆会将米里的杂质先挑干净,如此不仅顾客食用时省时便利、卖相也佳。他还主动送米到府:当顾客上门买米时,他就主动提供送到家的服务,并说:“下次,您不需要到我们店里买米了。”因为王永庆会趁着送米时机,记下米缸容量及人口数,预估米的用量,到快没时,他就主动询问,不让买家断米,也避掉另向其他米店买米的机会。

此外,他还会细心地为顾客先把陈米掏出,擦净米缸后再倒新米。并记下顾客发薪的日子,待领薪过后两三日再去收账。且他的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他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小时以上,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马上送去。

生意兴旺 加开碾米厂

透过在小细节的用心与热诚,许多人成了王永庆米店的主顾客,他的营业额远超出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也批给别的米店,不但创造获利,且米的品质也更有保证。

此时王永庆虽然生活有所改善,但都没有改变其幼年时养成的勤劳、俭朴习惯。他甚至连洗热水澡的钱都会省下来,他想每天省3分钱,就等于多赚3斗米的利润。这种刻苦的经历让王永庆体认到,惟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改善处境,且做生意,一定得比别人用心、周到,才能赢得顾客的青睐。

砖厂、木材厂 与赵廷箴结缘

日据时期,日本实施米粮配给制度,嘉义地区原有12家辗米厂,其中10家被迫关门,王永庆的碾米厂也不例外。结束米厂之后,转行开设小型砖厂。但由于煤矿产量少,加上砖块烧窑时用煤炭,会冒出浓烟,影响稻子开花时稻谷的生长,因此日本员警就会强迫砖厂停工,影响生产及经营收入,不久砖厂也关门了。

后来,抗战胜利后,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到处断垣残壁,百废待举。王永庆敏锐发现后,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经营木材,结果获利颇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

据坊间所述,王永庆从事木材生意,对客户收账的条件放得很宽,且从不要求客户担保。如此做既没被倒账,也没和客户发生过争执,原因在于他不但了解客户,也和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交情。当时有超过半数的营造厂都是他的客户,这也是王永庆之所被称颂的独到原因之一。

前华夏海湾塑胶公司董事长赵廷箴,当年成立营造厂时,须缴交一笔保证金,于是找王永庆借款,王永庆当下借给赵廷箴10几根金条。等到赵廷箴的营造厂成立后,所需木材则皆由王永庆承包。王永庆说:“与人之间总是会互相回报的,所以赵廷箴后来向我买木材。”

自创“瘦鹅理论”

在经营稻米和木材生意外,王永庆还曾饲养过家禽,养鹅的经历和心得,后来被王永庆称为“瘦鹅理论”。就是他从养鹅中所悟出的经营原理,成了日后台塑企业一个重要的经营策略。

从前台湾乡下人多数会饲养鸡鸭鹅一类的家禽。除了喂食饲料外,有时也供给吃剩的食物。但战时的台湾,饲料严重缺乏,不要说养家禽,就连人都要时常挨饿,因此都让家禽自寻杂草果腹。如此饲养的家禽自然骨瘦如柴,卖不到好价钱。

此时,王永庆就想,如能够找到饲料,养鹅的问题就可解决。他发现,农民收割高丽菜以后,一般都将菜根和粗叶弃置田地,任其自然腐烂。因此王永庆便雇工收购这些菜根和粗叶,另方面向统合碾米组织购买稻壳、碎米和死米,碾碎之后再混合起来当饲料,然后他从各农户收购未长成的瘦鹅,这些瘦鹅一看到食物就拚命吞食,直到塞到喉咙了才肯停止。

如此周而复始,不间断供给食物。3个月后,这些瘦鹅被养成了一只只肥壮的大鹅,体重猛增2、3倍。通常在不缺粮正常喂养下,鹅一般最多养到6台斤左右,但王永庆在粮荒时期却能养到7、8台斤。可见,王永庆其过人的思惟与成功经营之道,绝非侥幸使然。

有关“瘦鹅理论”的涵义,王永庆曾说:这些瘦鹅经过长期的饥饿,如果生命力不够强,可能已经残废而难以挽救。但如果仍不致残废,可见其生命力相当强韧,加以饲养后不但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的成长,甚至成长情形比一般家禽还要良好。

就像当时被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的台湾老百姓,无法伸脚出手(台语,意大展身手),这种境遇就如同瘦鹅每天受饥饿折磨一样。但是瘦鹅一旦重获温饱的机会,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的生长和体态。当时的台湾人就像瘦鹅一样具有强韧的生命力,才能忍受持续不断的折磨,度过重重难关,寻求生存发展的契机。此为瘦鹅理论。

尹仲容找上门 塑胶王国伊始

后来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越趋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战后,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王永庆原本打算转行做轮胎生意。

1953年行政院设立“经济安定委员会”,其中将“塑胶原料”拟定为经建计划,1954年,当工业委员会向美方申请“聚氯乙烯塑胶(PVC,Polyvinylchloride,被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称为“毒塑胶”)”计划时,召集人尹仲容主张交由民间企业经营。原本属意由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及影响力的永丰工业老板何义负责,但他出国考察后,发现台湾距离经济规模太远了,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敌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回国后宣布放弃。

尹仲容于是请台湾银行查看何人在台银存款最多,结果发现嘉义分行的存户“王永庆”存款800万元最多。尹仲容于是鼓励素不相识的王永庆投资设立塑胶公司,这就是日后发展成“台塑集团”的源起。

然而,当年同受政府政策扶持而壮大发展的民间企业很多,有裕隆严、远东徐、太平洋焦、大同林、台泥辜、国际洪、新光吴、国泰蔡、味全黄、力霸王、声宝陈等还不止。有些企业成功后,不忘饮水思源、回馈社会,台塑集团就是属于舍得捐赠社会之企业。

其实,投入台塑一开始,王永庆曾被朋友讥为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还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是门外汉,创设塑胶厂恐倾家荡产。然而,王永庆作此决定,绝非冲动冒进之举。他事先进行了缜密的分析研判,虽对塑胶外行,但他请教过许多专家学者,还拜访了不少名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当年烧碱的生产地遍布全台,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王永庆和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加上美援有67万美元,共同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尹仲容还亲自为公司命名,英文名称为Formosa,中文名称则直接音译为“福懋塑胶公司”。但王永庆认为,“福懋”这两字笔画太多、太难写,他希望换个中文名字。当时有人对王永庆说:“恐怕不好改喔,这名字是尹仲容取的。尹先生取的名字,是不能改的!”

后来,尹仲容同意王永庆所请,把公司名称改为“台湾塑胶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台塑”。此事让王永庆很得意,他认为:“你们讲尹仲容决定的名称不能改,可是,尹先生马上就答应我的请求,他很好讲话。”

PVC 粉滞销 反增产及扩厂

3年后1957年建成投产,但果如人们所预料的,立刻遭遇销售问题。一开始每月产量只100吨,属全世界规模最小,但台湾市场更小,每月需求只15吨,明显供过于求,所以政府决定管制塑胶进口,但因加工业者对台湾首次生产之品质无信心,听闻保护政策后,一口气进口7个月存量,使台塑从1957年3月起,1吨塑胶粉也没卖出,面对窘境,王永庆急请教当时的经济部长尹仲容。尹仲容指点他做“外销”。

但要拓展外销市场,以当时月产百吨的产量规模,毫无竞争力可言,由于王永庆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产品销不出去,不是供过于求,而是因价格太高,惟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在1958年,由月产百吨增至210吨,产量增加,成本略降,但相对于日本已增至5000~6000吨,成本还是较高,王永庆独排众议,决定第二次扩厂,主张每月增至1200吨。

成立二、三线加工厂 成功垂直整合

在当时工业会第一处处长沈观泰支持下,于1960年顺利完成扩建计划。除此之外,王永庆于1958年成立“南亚塑胶加工公司”,直接将塑胶原料生产为PVC管、胶皮、胶布等二次加工品。随后又为了消化这些加工成品,成立“新东公司”生产皮包、皮箱、鞋类、窗帘、雨衣、吹气玩具等三次加工产品。

在这种垂直整合策略运用下,解决了PVC粉滞销的困境,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100万吨,使台塑成为世界PVC粉生产龙头。同时经由逐渐扩充及将新东厂并入南亚公司,并鼓励员工出去创业发展。因此缔造了旷世无双的三次加工体系,更促成后来石化工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对台湾的经济发展贡献良多。

台塑上市 赵廷箴却脱离

1964年,台塑获准股票上市,当时上市公司屈指可数,要上市募资是相当困难的。岂料,台塑上市却是王永庆和赵廷箴两人合作的终点。赵廷箴另外成立华夏海湾塑胶,与王永庆各立山头而王。

当年,赵廷箴则与美国Mattel公司合作成立美宁公司生产芭比娃娃,高峰时期在泰山拥有8000名员工,台湾一度成为世界的芭比王国,就是赵廷箴所创立的。而王永庆则与美籍犹太人卡林(Carlin)合作成立卡林塑胶,自卡林开始,台湾成了塑胶加工品王国。

赵廷箴不仅是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的亲家,也是王永庆这一生最可敬的对手。华美化学在美国因大赚页岩气财而浮上台面,2012年赚约新台币115亿元,是最受华尔街瞩目的页岩气概念股之一。

王赵两人分手真正原因,旁人无从得知。台塑成立初期,遭遇困难重重,赵廷箴都不曾动过离开念头,怎在基础稳固后才要展露蓬勃气势时,反要走呢?赵廷箴后来一次含蓄表示:“我跟永庆兄的命运恰好是相互提携,我运气差时,他运气刚好很旺,反之亦然。”

王永庆是一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人。早年经营米店时,就带领两个弟弟一起做起。但王永成1944年因肺结核病早逝,王永庆就带着唯一的弟弟王永在到处打拼,两人相差5岁。后来,家族中重要成员都在台塑关系企业中担任要职。王永庆也不讳言:“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企业开始必经的一段过程。我以前做PVC、木材啦,也都是家庭工业,谁给我买股票呢?也都是靠大家合伙干起来的。”

赵廷箴虽居台塑总经理要职,外间却鲜少人知晓台塑有个同是“开国元老”的赵廷箴。其实赵在商场上人缘极佳,除了日常使用的国、台语外,日、英语说得也相当流利。与王永庆分道扬镳后,善用外资的赵廷箴,与美商海湾石油公司合作,建立了一系列与塑胶工业相关的企业,相当成功亨通。(待续)◇

责任编辑:刘菁

本文转自第400期【新纪元周刊】“焦点新闻”栏目
想提前看到新纪元更多精彩文章吗?请访问新纪元周刊网站:
http://mag.epochtimes.co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