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行动!拯救“大自然缺失症”的孩子们

人气 12097

【大纪元2014年10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徜徉在大自然,可教可学的东西很多:植物学、动物学、文学、数学、音乐、物理、化学、体育……可以说,学校里一大半的课程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学习,而且是探索、发现加创造,不是拿着课本死读书。

大自然带给孩子创造灵感

5岁的童童捡起地上有着两个洞的树叶,好像发现了大的秘密,她神秘地告诉妈妈:“这是脸耶!”弟弟随手拿起树下的两片枯叶当成他的翅膀,煞有其事地挥动双臂,开心地说 “我飞起来了。”他跨上一根枯木当作小马,再到旁边捡起小果子、小树枝放进枯木的小凹洞里,告诉妈妈说:“我在喂小马吃东西”。

大自然可以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石头、树叶、花草都是最棒的玩具,孩子可以在没有玩法与规则限制的情况下,玩出他自己的创意与趣味。

早教专家称,孩子的心智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最早是触觉,然后是嗅觉、味觉、听觉、视觉……大自然的声、光、色、味可以满足儿童知觉发展的需要。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触摸”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身心沟通,对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儿童

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常务理事许心欣说,都市化的结果造成人与大自然的脱勾,严重的升学主义与现代社会高竞争压力,导致许多父母一窝蜂地将孩子送往补习班、才艺班等,形成孩子“在教室间来回奔波”的现象。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教授摩尔(Robin Moore),在研究现代孩童时期玩乐的状况时发现,儿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少,对于自然的基本体验正在被电子媒介取代,他说:“电子媒介给人们的体验是间接的、替代的、失真的、双感官的(仅视觉和听觉),且是单一形式的。”他认为这样古板乏味的环境将限制孩子的健康成长。自然环境提供了孩子丰富多元的感官体验,帮助他暸解时间、空间,让孩子学到如何与周围环境互动、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

理查‧洛夫(Richard Louv)写的《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儿童》(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一书,引起全美教育界的重视,“大自然缺失症”一词,并不是医学病症,而是指人类因疏远大自然而产生的各种病态表现,如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且易发生理和心理疾病。有研究显示,公园与露天场所的缺乏与高犯罪率、抑郁症等都市弊病有关。

让孩子回归大自然

孩子是充满灵性的,他们天生就能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交流。一位男士在其微博中分享了一次“笔记大自然”的活动。作为组织者之一的他带着孩子们认识了很多植物:如苍耳、元宝树、两面针、黄花槐……苍耳因为带有可以粘挂的钩子,迅速成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他们还发明了“苍耳炸弹”到处玩。有一个4岁多的小朋友捡到一根狗尾巴草,他非常认真地画在本子上。

这位男士在其微博中这样写道:“因为当天是阴雨天气,孩子们发现了大量蜗牛。我感慨不已,如果不是今天和孩子们出来玩,我这近视眼肯定不会注意到这些小生命,也不会想到‘蜗牛为什么在雨天出来’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伊萍

相关新闻
香港家长组联署拒白皮书毒害孩子
SKA免费质询:帮您的孩子实现梦想 教育 成功
“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热传网络
日本流行“拼养孩子” 妈妈孩子都受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