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严格越鼓励:精英式教育不再是“双面刃”(上)

文:崇德慧、文绮
font print 人气: 59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4年11月11日讯】随着华裔生凭音乐技能“大器早成”或入读常青藤名校的人数攀升,音乐教学“精英式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一些人群梦寐以求的理想教育方式,不少望子女成龙凤的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从小就以音乐天才姿态出现,一开始就让孩子接受各类严格教育。但现实却客观地告诉人们“精英式教育”是一把“双面刃”——被善用可以造就英才,否则也可能埋没天才。温哥华安可音乐教室(Bravo Music)创办人王俐颖校长(Li Yin Leanne Wang Ho)就亲身经历“精英式教育”的成功和教训,在本文中为家长们提出思考……
  
王校长拥有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小提琴演奏和音乐文学硕士学位,具有16年音乐教学经验,曾在多个交响乐团演奏,包括温哥华、伦敦、温莎、底特律、坎卢浦斯、多伦多、加国国家交响乐团,现在是为慈善机构Artsway演出的小提琴家。
 

精英式培养是把“双面刃”

“一些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就以音乐天才面目出现,一开始就让孩子接受严格的‘精英式教育’:请名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同时要求幼儿每天长时间练乐器。严格也有有效的地方:孩子技术高;名师讲得很到位,能够帮助孩子打好基础。不过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不一定适合,这跟孩子本身的个性有关。个性主动的孩子通常较易接受。而有些性格较被动的孩子,不论老师讲什么都觉得是在批判他(她)。但不适合并不一定代表孩子没有天分,也许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要等年龄大一点才能发挥出来。其实天分是可以培养的,在西方社会,很多人都是大器晚成。”
  
“有些名师很会鼓励学生、很会跟学生做朋友,但这也要看学生的缘分,因为通常这类教师学费高、且课时和学生名单都是排得满满的;也有些名师,教学作风比较严厉甚至专制,这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的,尤其在加拿大社会里,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反差感和冲击,因为平时学校里的老师,工作作风通常都很民主、平等。”
  
“面对过于严苛的要求,如果孩子没有办法承受压力,就会反弹。”王校长以乐圣贝多芬为例,贝多芬与海顿 、莫札特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他的父亲、一位宫廷歌手,希望他像莫扎特一样在5、6岁时就以音乐神童姿态为世瞩目,于是逼他从幼年开始就每天长时间练琴,甚至于在他达不到“要求”时暴打他。贝多芬幼年所接受的家教几乎成为揠苗助长的范例。“他后来性格这么暴躁,很可能跟他爸爸这种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曾亲历重压下的反弹与“负作用”

“严苛式教育可以强迫孩子接受到某一程度(可能做到七八分),但无法完全做到。如果一定要求孩子要在比赛中得奖,或者一年考一级,那么老师和孩子都会有压力,老师就需要用严厉的方法,可能一开始就会建立强迫关系,孩子就会比较害怕。老师凶一点可能开始效果好,但孩子长大后会觉得这不是自己要做的。所以最好还是照每个人的天赋做适合的事情,最好与老师培养可尊敬的朋友关系。”
  
“我小时候也经历过这种(严格的精英式教育)的教育方法—学过钢琴和小提琴。3岁开始跟妈妈学钢琴,我妈妈是钢琴老师,她希望我也成为钢琴老师。为了不破坏母女感情——不想一直批评我,后来就把我送到别人那里去学,她觉得母女关系是最重要的。别人送孩子到我妈妈这里,我妈妈送我到别人那里学。其实,她(对学生)讲的话和别的老师(对我)讲的是一样的。”
  
“妈妈跟钢琴老师说我(对钢琴)有兴趣,请老师做出专业化培养,并对老师提出要求,譬如‘明年要参加某某钢琴赛’,这样老师也有压力了。从小到大,我的钢琴老师几乎都是华人,有和蔼的、有非常严厉的名师,有的让我就觉得自己很笨。那时,我还问妈妈我是不是很笨,妈妈说‘你很聪明啊。’”
  
“虽然妈妈一直希望我成为钢琴老师,但我自己则更想成为小提琴老师。我不怪钢琴老师,是当时作为青少年的我自己有点排斥和逆反心理。我现在也教钢琴,我很感谢妈妈,如果不是她当时那样坚持让我把钢琴至少学到某个程度,我可能早就不学了,最主要的是她要求我的方式没有让我反感,所以我才愿意继续下去。因为她提出的是合理要求,所以我接受,只是我更喜欢其他东西。”

鼓励式教育: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7、8岁才开始学小提琴。只是每星期去上课,没有(人对我提出任何)特殊要求(只是作为一种培养)。我一直喜欢小提琴。我的小提琴老师除了在(原居地)台湾的启蒙老师,其余都是西人。”
  
“我第一个小提琴老师很像慈爱的爸爸。他其实也是个爸爸,他的女儿大我一岁。对两个女孩,他都是用爱的教育。譬如他会对我说:‘啊,你这个钢琴都学过了,教你好容易啊!’他一直告诉我我很聪明。可是因为一直以来上钢琴课时我都觉得自己笨,所以我就一直很困惑(弄不清自己)到底是聪明还是笨。他女儿也是走音乐(路线),所以他怎样替女儿准备曲子也会同样帮我准备,一点不偏心。而且每逢我做了一点点正确的事情,他就好像发生了大事情:‘哇,好棒!’从一开始学小提琴我就觉得很开心。”
  
“他也是对我有严格要求的,不过永远是包容、和蔼的。譬如,让我参加全国性比赛——没有得名次也没关系,并且一直给我很好的建议。老师很负责任,从不请假不迟到。”
  
“师生关系良好,孩子就能自发地主动去学习,并且会给孩子留下快乐的童年回忆。很幸运来到温哥华后遇到了小提琴老师Margitta Krebs,并成为‘忘年交’,直到现在每星期都跟她一起遛狗、吃饭。我们每年都一起开音乐会,还在同一个四重奏表演。她非常尊重我,平等的对待我,让我有尊严。作为较年青的教师,她除了教我之外,在我教学生后她把自己没有办法收的学生全部介绍给我,她从不保留,不把我当竞争对手。我们从师生到朋友的过度很自然,她没有‘我是你老师你要尊敬我’的态度,反而让我更尊敬她。她用她做人的态度感染了我,让我觉得我有一天做老师也要这样。”◇

音乐教育问答:

  欢迎读者来信van_edu@epochtimes.com咨询教育顾问意见!

Q家长问:为孩子找钢琴或小提琴老师,怎样考量师资水平?
A王校长答:

  第一, 要找学历好、负责任的老师。如果老师常常请假,课有一堂没一堂的,就很难持续下去。
  第二, 老师要有教学热情。有的老师教久了会产生职业倦怠,上课不做示范;或觉得学生练得不够,让学生某个地方练30次,练完再听,不行再练30次,却没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常年这样的话,人家觉得为什么要付学费给你?在家里自己也是可以练的。
  第三, 鼓励很重要。其实每个人都有天分,或多或少,但每个人都有,完全没有天分的话那连一首曲子都学不起来。如果很严格的要求一个普通天分的孩子,孩子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但可以看出是人家设计出来的,失去自然感觉和创造的快乐。如果允许孩子灵活运用的话,可以让孩子试试看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即使不成功也会让人觉得这个孩子很不错。

Q家长问:怎样判断孩子是否具备音乐天分?
A王校长答:

很容易看出孩子是否具备天分,老师一般都能看出来。从孩子对音乐的享受去判断。我在温哥华青少年交响乐团做过好几次甄选裁判,有天分的孩子会觉得音乐很容易,任何技巧像呼吸一样简单。苦练的能看出来表达很机械化,很固定,不是发自内心的。◇

责任编辑:邓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加拿大统计局指出,只要提高普通加拿大人的教育程度1%,就可带来巨大回报,即全国财富每年增加180亿元。
  • 中华民国教育史缔造新纪录,教育部协助公立国中小学引进外籍英语教师专案计划经两三年推动,终于有第一批外籍英语教师五人今天下午飞抵台湾,他们是加拿大籍,将到偏远地区学校任教一年。
  •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育局长连罢工这个英文字怎么拼都搞不清楚,被媒体和老师狠狠的耻笑了一番。
  • 号称全国规模最大的“二00五春季加拿大暨美国教育展”,将于二十二日在逢甲大学育乐馆登场,预计将有近百所来自加拿大、美国的名校参加,想要前往美、加出国留学的学生可以到场搜集相关资讯。
  • 据加拿大统计局星期二的最新报告显示,大批在加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毕业后计划留在加拿大。约四成博士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负债。已经有稳固职业计划的毕业生大多把研究开发和教学作为他们的工作方向。
  • 加拿大统计局在国际妇女节前发布的一项最新报告显示,每五个加拿大妇女中,就有一名是移民。但受到更高教育的女移民,却远不如当地人容易找到工作,尤其是刚刚落地的新移民。
  • 登陆多伦多两年多了, 感受最大的是加拿大的教育比中国教育要先进, 这也是很多中国父母为了孩子而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 多伦多资讯港:我们知道,许多移民离开故土远赴加拿大,有的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的是被迫无奈远走他乡。但更多之前生活条件还不错的父母选择来加拿大则是为了孩子,希望提供给孩子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 加拿大流传着一句话:想毁灭加拿大,不需一枪一炮,多运些中国人来就行了。在巴基斯坦时,我比较抵触香港人骂当地人为低等人,到加拿大后,我深深同意人是分等级的,中国人真的是差等的民族
  • 【大纪元记者青云采访报导】加拿大“功勋服务奖章”获得者玛莉莲·菲尔德(Marilyn Field)是著名德尔艺术基金教育机构的创办人兼董事长。她曾经是加拿大新唐人电视华人新年晚会的艺术顾问,对中国舞有独特的理解。日前大纪元记者就此采访了玛莉莲·菲尔德女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