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术

font print 人气: 168
【字号】    
   标签: tags:

朋友曾说我是中国文化本位主义者,我毫不否认,并不是我不能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事物常常是各有千秋,都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但是,我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实在是源于他的博大精深,源于他的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底蕴。

中国人传统上是注重内在的神,而轻视外在的形的文化。古人先贤,对于许多事物的理解,都达到彻底穷源的程度,可以说是把握了根本。

贯穿中国文化的是一个“道”字,整个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是在围绕这个“道”来展开和演绎,上到治理天下,下至婚丧嫁娶、起居风俗,无不体现人们对“道”的尊重。

比如,俗话说的“妇道人家”,虽说只是对女人的一个称谓,但也明显体现着为人要有“道”的思想--做女人也有女人的“道”。

儒释道三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核心,也都处处体现“道”的理念:老子的《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就是反复的论述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孔夫子也这样阐明自己的志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儒家修炼的核心还是这个道。

而佛家所说的“法”,也就相当于这个“道”,因此修成的高僧也被称做“得道”或“有道高僧”。古人认为,这个道,控制着万物一切的生化运作,因此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顺应天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讲了一个“术”的概念。也就是指“方术”、“术数”、“技术”这些东西。其实,也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自然科学”。在中国古代,术数类的科技是非常发达,这方面中国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著名的四大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还不止这些,中国古代几乎在各个技术领域,都处于遥遥领先世界的地位,比如医学、农学、天文、建筑、手工业,包括:铸造、纺织、印刷、工艺制作、食品,以及文学、艺术、教育、政府制度,甚至包括军事。

中国几千年前就对军事理论和作战技法有很透彻的研究,一部《孙子兵法》,其实已经将作战原则给予相当全面的论述,甚至几千年后的今天也仍然经久不衰,不见出其右者。

大家知道,三国时代的孔明在战争中使用阵法,像八卦阵,可见那时连打仗都非常有章法。但是,“术”的发达还不是真正高明。中国文化的真正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也就是“重道轻术”。

中国正统文化一直是轻视“术数”类的东西,更尊重的是道学德士。技术类的东西常被蔑指为“奇技淫巧”。老子更直截了当的主张“绝巧弃利”。中国古代长期视饱读儒家经典、人品道德出众者为人才,而基于重道轻术的思想,四大发明的创造者在中国历史中并非倍受推崇、飞黄腾达的人物。

当然,不是说“术数”类的发展就完全被忽视,只是说相对于道而言,认为术没有更深的内涵。与此相反,现代社会中的名人多是精通于某一技术或技艺的人,比如演艺界的明星、体育界的运动员等。

为什么古人重道轻术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出自《大学》的话正道破了玄机。意思是说,要把握道,关键是要认清什么是事 物的根本,什么是事物的枝末;什么是原因,什么是原因所导致的结果。

“道”就其本质而言是“无所不包、无所遗漏”,它是事物宏观、根本的规律。而“术”类的东西,主要是某种限定的狭小范围内的物理规律,通常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空间范围的物理规律。

严格地说,“术”也是“道”在这种具体范围内的具体体现,应该说是“道”的一部分,但是通常它体现在物质细节上,基本是些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所以道是本,术是末。道是灵,术是体。

理解这一点,就明白其实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必须从道德层面入手,否则必然是扬汤止沸、舍本逐末。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中国古人对此有着深厚的理解,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东西。

在对人体、生命及宇宙的认识上,中国古老的文化智慧,已经达到了非常深邃的程度,不但对其理论把握得透,而且能极凝炼概括地表达和运用。比如,中国古代常说的“三才”--天、地、人,就概括人间所做一切事业的根本因素,把握好这三条,可以说诸事皆吉,胜券在握。

再拿《孙子兵法》举例,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可见,道是第一位的,技法是被排在最后面的。而天、地、人的因素也依次被考虑。现代人虽然也知道学习《孙子兵法》,但多是注重其计谋和策略的论述,而其根本、最重要的“道”的思想却被忽视,可以说是舍本图末。

当今世界,更是离道甚远矣!许多人都迷恋于一些舍本逐末的雕虫小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科学和技术再发达也解决不了人根本的问题。人类要想真正有美好的生活,唯有修德于天下!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语云:“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应思诚而与天道相通,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 邵雍字尧夫,又自称安乐先生,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谥康节。
  •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 丙吉,西汉鲁国人,为人厚道,通大义,有功却从不夸耀。汉武帝晚年时,宫中发生了诬陷太子的冤案,太子儿女妻妾皆连坐受害。太子的孙子刚刚生下几个月,也被株连关在狱中。
  • 东方朔的小名叫曼倩。父亲叫张夷,字和平,母亲是田氏。父亲张夷活到二百岁时,面貌仍像儿童。东方朔出生三天后,母亲田氏死了,这时是汉景帝三年。一邻家妇女抱养了东方朔,这时东方刚刚发白,就用“东方”作了他的姓。
  • 人都有过失,能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指责,并虚心改正,这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圣君明主,他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而著称,以下是史书上记载的几则唐太宗“诚心求过,闻过则喜”的小故事,身为天子的那份谦逊和博大胸怀足可以垂范后世。
  • 三国时,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命人制造木牛流马运输军粮,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亲自到长安指挥作战,命令司马懿统帅诸将领,带领大军三十万直扑祁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