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贤臣稷、契的故事(下)

文/静远
font print 人气: 699
【字号】    
   标签: tags:

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对契说:“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帝尧任用契为司徒,掌管天下教化,对百姓进行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并告诉他做好“五伦”教育,在于要宽厚。

《孟子.滕文公上》中也记载,上古时代,人们“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谓“五伦”,就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五项人际关系。具体内容的意义:

◎“父子有亲”
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要亲密、亲切,为父母的要慈祥;为子女的要孝顺。

◎“君臣有义”
指君主与臣下之间应该有义理、讲道义,要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夫妇有别”
指生活中丈夫和妻子要按照伦理规范要求,尽到各自不同的义务,为夫的要主外、要和;为妇的要主内、要柔。

◎“长幼有序”
指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应该有秩序。

◎“朋友有信”
指朋友之间应该有信义、守信誉。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是说“五伦”是人出生时上天赐予的伦理秩序,人人都要遵守。

“五伦”是东方社会自尧舜至后来历朝历代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最重视人伦。孟子说,古代设立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也”。

契分派职司,拟定教导的种种方法,如每一伦由两人担任,五伦包括契共由十人担任,进行演示和教导。首先从百官开始,再推广普及到学校等。契还多设立学校,并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立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的好评论。

帝尧任用契为司徒,掌管天下教化。(国立故宫博物院)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契主司徒,百姓亲和”,意指使百姓亲密而和睦。

帝尧时代,大水成灾。于是帝尧命舜代他摄天子位,让禹担当治水的重任。禹推荐弃、契、皋陶和益,让他们一起参与治水。

禹在治水的同时,命弃指导农业生产,弃把稻种分发给民众,让他们可以在低湿的地区耕种,让诸侯百姓开荒种田,在山上植树,并凿井修渠,适时播种,解决粮食困难。

治水过程中,禹命契做好救济灾民,组织兴修水利等工作,契分发给当地民众非常缺乏的食品,食物量少时,就从有多的地方调来补给,以便让各诸侯国享受均衡的利益。

十三年后,禹治水成功,疏通了大河大江,还修筑沟渠,导水灌田,推广农耕,开发土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弃、契对尧舜盛世的创立做出很大贡献。帝尧封契于商,赐他子姓,子就是慈,就是慢慢生长强大的意思,传了数世后至汤,汤得天下为商朝。史记殷本纪讲述商朝,是从契说起,《诗经.商颂.玄鸟》中也写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王茫茫。”讲述“玄鸟生商”的美丽故事。

帝尧又封弃于邰,使弃居稷官,并将管理农业职务的名称--后稷,作为专有名号固定给了弃,赐他姬姓,是本德的意思。稷是周朝的始祖,传到十五代为周文王,随后文王之子武王建立周朝。

《诗经.思文》中写道:“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非尔极”,称赞稷功高无量;孔子也称赞稷是天下创立功业的人,他创始农业,因此而受益的人难道还少吗?但他却非常谦虚,只称自己是个熟悉稼穑之事的人。由此可见,稷的品行是多么高尚啊!

稷契后来不仅成为古代贤臣的代称,而且后世人中有许多仁人志士都希望能做稷、契那样的人物,拥有稷契那样以民为念、为民谋福的宏愿和仁爱,并把这称为立下“稷契之志”。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知道,稷、契这两位虽然都是帝喾的儿子,但他俩的出生都很奇特,更像上天将他们派到人间。孩提时代的他们就异于常人,稷喜欢种植作物,而契则爱好做各种礼仪的游戏。

想想看,这在上古时期对于从原始社会而来的人们来说,就算大人也很难想像有他们这样的特长,所以,他们的秉性和异能是与生俱来,是负有天命的。

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半神文化,是神传授给人的,稷与契的故事,正好印证这一点。

稷教会上古时代的人播种百谷,还能“相地之宜”,根据土质和时节科学的对土地加以不同的利用,同时还教会人们兴修水利、导水灌田,大力发展农业,使得百姓脱离了游牧狩猎的生活,而得以在土地上安顿下来,安居乐业,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稷被称为农神。

当人们可以依赖土地通过劳动生存下来之后,对世人进行礼仪的教化就成契被赋予的职责,五伦礼仪的确立,道德规范的制定,为当时的人建立起基本的伦理关系和守则,从百官和教师开始进行推广,并建立学校,从孩童小时开始就进行这样的训导和教化,最终变“百姓不亲,五品不逊”,为“九族既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

今天看来,上古时期稷、契这两位贤臣秉承上天的旨意,来到人间辅佐尧舜和大禹治理国家,更对于中华文化的奠定和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真是居功甚伟。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节, 操也”(《说文解字》),指气节、节操等。气节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高尚人格,表现为坚持真理和正义,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 语云:“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应思诚而与天道相通,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 中国古书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因果报应的内容,行善济人得善报,行恶害人有恶报,倡导人们遵循天理,多行善事,才会有好的际遇。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们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 邵雍字尧夫,又自称安乐先生,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谥康节。
  •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 丙吉,西汉鲁国人,为人厚道,通大义,有功却从不夸耀。汉武帝晚年时,宫中发生了诬陷太子的冤案,太子儿女妻妾皆连坐受害。太子的孙子刚刚生下几个月,也被株连关在狱中。
  • 东方朔的小名叫曼倩。父亲叫张夷,字和平,母亲是田氏。父亲张夷活到二百岁时,面貌仍像儿童。东方朔出生三天后,母亲田氏死了,这时是汉景帝三年。一邻家妇女抱养了东方朔,这时东方刚刚发白,就用“东方”作了他的姓。
  • 人都有过失,能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指责,并虚心改正,这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圣君明主,他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而著称,以下是史书上记载的几则唐太宗“诚心求过,闻过则喜”的小故事,身为天子的那份谦逊和博大胸怀足可以垂范后世。
  • 三国时,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命人制造木牛流马运输军粮,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亲自到长安指挥作战,命令司马懿统帅诸将领,带领大军三十万直扑祁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