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定三生”由何而来 经典成语背后故事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76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4年11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言形式,成语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传递了中国人历经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世哲学。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传说、诗词或古人说的话。很多成语需要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深意。

中国成语的起源、典故及意思,每每与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句成语背后,往往隐含史实、传说、风俗等知识,是汉文化的瑰宝。下面仅就与姻缘有关的成语列举一二,一起来看看这些成语背后的传说和典故吧。

缘定三生

缘定三生的来源应与三生石有关。三生石是一块状貌奇钦的巨石。三个红色的篆字——“三生石”碗口般大小,刻在内侧很不显眼。石头较光滑的一面镌有一段碑文,写的是李源和圆泽和尚的三世友情。

富家子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李源和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他们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过去了;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访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道:“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李源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来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有人看了前文中的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朝赞宁禅师的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定三生”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天作之合

《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这首歌谣,记述了周文王与太姒的婚配。太姒是个贤淑的好女子,与有德行的文王结合,这桩婚姻实在是上天美意的撮合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第—首《关雎》篇的开头四句。这首诗说的就是当年周文王与太姒定情的事。

却说商代末期,洽川的莘野村出了一位美女,是姒家的大姑娘,起名叫太姒。太姒不光长得美,还心灵手巧。她纺的线又细又匀,织的布又平又展,巷院中不论谁家有了事,她都乐意帮忙,见了老人态度和气,老人们都夸这姑娘心眼儿好。

周文王在郃阳地区渭水之滨遇到太姒,对她的美貌,惊为天人,后知道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西伯昌决定迎娶太姒。因渭水无桥,周文王决定于渭水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亲迎太姒,场面盛大。人们都认为文王和太姒是再好不过的一对,他们的结合是天意,夸赞他们是“天作之合”。后来“天作之合”就被用来指天意撮合的婚姻。

两厢厮守

对于这个成语民间有两种不同的传说。其一是认为它源自古代的建筑。

“两厢厮守”中的“厢”最初时是建筑学的术语,指的庭院正房两侧的房子,也指正堂两侧夹室之前的小堂。因为这种厢堂都是在两侧的,所以后人就用“厢”来代指一方,比如“一厢情愿”就是只有一方愿意;而“两厢情愿”自然就是指双方都愿意。“两厢厮守”就是双方互相守望的意思。

另一传说是江南的风俗。据传在古时江南大户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家中庭院栽香樟树一棵,女儿到待嫁年龄时,香樟树也长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树,便知该家有待嫁姑娘,便可来提亲。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将树砍掉,做成两个大箱子,并放入丝绸,作为嫁妆,取“两厢厮守(两箱丝绸)”之意。十年香樟成木,百年白首相约,千年古风相传,乃铸两厢厮守!

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这种婚姻观念,是从建筑学中延伸而出的。与“门当”谐音的“门档”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因鼓声洪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档”。

“户对”位于门楣上方,形状有圆柱形、方柱形及六角柱形,每根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

根据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学的美学原理,大门前有门档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门档”、“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门档”的形状和图案,以及“户对”的数量都代表了宅第主人家财势的高低。所以,“门档”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外,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

后来“门档户对”就演变成一个成语为“门当户对”,用来比喻婚嫁的男女双方身份和家境相近或般配。**

责任编辑:李晓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个成语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高阳应,是战国时代宋国的大夫。他很爱与人辩论。有理没理,都要强辩一番。有时别人有理,但嘴上说不过他,只好认屈。
  •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 《礼记.乐记》记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这个成语出自《新唐书‧褚遂良传》。唐朝初年,高丽发生内乱,告急求救,太宗想亲自挂帅,率兵进攻高丽。群臣都劝皇帝不要亲征。褚遂良劝太宗:“出征万一不胜,势必再兴兵;再兴兵,则士兵怨恨;队伍情绪不稳,则胜败难料了。 ”
  • 羊续,后汉泰山平阳人,为官清廉奉法。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续被任命为南阳郡太守。在此之前,江夏兵赵慈反叛,杀死了原任南阳太守,并攻陷元县,一时间人心惶惶。
  • “痛定思痛”此句成语出自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意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倍加伤心。
  • 三国时,蜀、魏交战,蜀相诸葛亮得知魏国任用司马懿为将帅,于是派兵驻守街亭要地。诸葛亮再三叮咛统领的马谡要靠山近水扎营,并且命令王平跟随辅佐。但是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劝谏,竟扎营于山顶,所以被魏将张郃所败,以致街亭失守。
  • 卫武公是周室元老,历经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厉王流放,宣王中兴,幽王覆灭,他都亲眼目睹,平王在位时,他已八、九十岁,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性败坏,政治黑暗,忧愤之下写了这首〈抑〉诗。
  • “笑容可掬”意指脸上笑容多到似乎可以用手捧取,也就是笑容满溢,用来形容笑容满面的样子。此句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 “投桃报李”这句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抑》。相传是春秋时代卫武公所作,是自勉自励之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