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殊胜 投河不死

font print 人气: 40
【字号】    
   标签: tags:

灾祸临恶人 吉神佑君子

据《宋史》记载,宋朝人刘安世,字器之,早年从学于司马光。司马光教诫他要以“诚”字立身处世,要做到“诚”,刘安世当从不妄语开始。

刘安世受教,勤学不倦,后来科举中第,累升至谏议大夫,他态度严正,刚直忠诚,不畏强权,据理力争,一时深受朝廷上下敬惧,人称“殿上虎”。刘安世忠直敢言,多次向皇上报告,说章惇一定不可任用,章惇因而怀恨在心。不久,章惇大权在握,刘安世被放逐到偏远的梅州,人们都说刘公一定会死。

章惇欲置刘安世于死地,命使者逼刘安世自杀,但使者不忍下手。当时有一个货郎,为了迎合章惇的意图,主动提出要去杀掉刘公,章惇就把他提拔为本路判官。

本路判官就快马疾驰,离刘公所在的驻地梅州只有三十里了,半夜里忽然听到“当!”的一声巨响,那个本路判官像被一物打击一样,吐血而死。刘安世因此免除了一场灾难,终于没有受到伤害。

章惇报复心切,又捏造事实诬告刘安世,不料奏疏未发而罪迹败露。皇上想到刘安世的谏正之言,将他诏回朝廷任职,后升任平章国事,得享八十岁善终。

记录这个故事的《安士全书》一书,作者是清代的周思仁认为,刘公是一位如此有贤德之人,竟然还有人迎合章惇的心意想要杀他,这种行为实在邪恶。所以,灾祸便会降临到他身上,而吉神则常常会护佑君子。

金甲神护佑积善的商家

据《感应篇注证》记载,明朝嘉靖初年,仪征县金某,在镇上开一个典当铺。当时出现盗贼,抢劫了所有富家的财产,惟独金某的当铺无恙。

官府有关部门因此怀疑金某与盗贼相通,等到捕获盗贼后,查问他们为什么不抢金家的当铺?盗贼却:“我们曾经先后几次前往抢劫,都看见金家屋上和门外,有几位金甲神守护着,所以不敢侵犯。”

官府还是不信,就传当地邻居前来询问,大家都说:“金某实在是一位积德的善人,其他各个典当铺,都是出轻入重,只有他家出入公平,估物很宽,限期更远。并且一旦知道当户是贫弱的人,还会破例免息。上天保佑善人,所以有吉神保佑。”

县令听后,大加赞赏并上报给上司,上司听说后表彰金氏。

周思仁认为,典铺本是方便人民的行当,但是其他当铺,轻出重入,对平民百姓分毫不予优惠,不免归入市侩一类。但金某的当铺,不但没有这个趋向,还能格外施仁。这样的好人,难道盗贼抢劫和官方怀疑,就能损坏他的福泽吗?

商家若学金某,那才真正是长富之道。于人于己两利,此乃富祥诀窍!

投河不死

据《付法藏经》记载,毗婆尸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头痛得很。那时候,薄拘罗尊者是一个穷人,拿了一个诃梨勒果,布施给他,那位比丘吃下后,病就好了。

薄拘罗因为做了这件善事,结下这个因缘,所以在九十一劫以来,薄拘罗享福快乐,未曾有病。后来,薄拘罗投生到一个婆罗门人的家中,他的母亲早死,后母多次要杀害他,都没有成功。

有一次,又把他投到河里,被大鱼所吞,鱼随即被渔民捕获,购鱼者剖腹得儿,薄拘罗便成为有德望人的儿子,后来,修行成为罗汉。

周思仁认为,薄拘罗布施一位病僧,就获得九十一劫无病的果报,并且多次遇折磨而不死,这是福田殊胜的缘故,难道这不是恶星永离、吉神常护吗?

还金得福报 皇封作县令

南北朝时期,在齐朝有一个叫甄彬的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却品行端正、心地善良。

有一次他家缺钱用,就拿着一捆苎麻到当铺里去典当。后来家里有钱了,就拿钱去当铺赎回苎麻。

甄彬拿回苎麻,无意中发现苎麻捆里裹着一个布包,他打开布包一看,里面有金灿灿的一块黄金,足足有五两重。如果不声不响的留下,谁也不会知道。可他是一个善良诚实的人,绝不会做损人利己的坏事。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拿着布包向当铺走去。

刚一进当铺的门,就听见当铺老板在审问伙计,伙计委屈得不停地哭泣,浑身颤抖。甄彬急忙拿出金子,递给当铺老板,并说明事情的经过,老板见金子失而复得,不觉转怒为喜。

那个伙计也停住了哭泣,走过来对甄彬含着眼泪说:“多谢大恩人!不然我倾家荡产也偿还不起。”边说边跪下磕头,甄彬急忙把伙计拉起来说:“你不要这样,这算不得什么。”

甄彬做了许多好事,他的事迹越传越广,后来竟然连皇帝也听说了。齐太祖萧道成十分欣赏甄彬的人品道德,为了彰显这种美好的道德,特意颁发诏书封甄彬为四川郫县的县令。在上任之前,甄彬去朝见太祖皇帝辞行。

太祖对甄彬说:“你昔日就具备拾金不昧的美德,朕相信你会做一个好官。”后来,甄彬也确实为民众做了许多造福一方的好事,他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

甄彬本是个贫寒子弟,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能贫不改节,不瞒昧已到手的黄金,主动地归还给本主。善心美德果然给他带来了意外的福报,平步青云被皇帝封为县令,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节, 操也”(《说文解字》),指气节、节操等。气节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高尚人格,表现为坚持真理和正义,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 清代时,有一县丞候补去江苏,委任他接替前任县丞管辖四个团镇。他携带家眷赴任,到任时,前任官因病已亡故。这一年遭水灾,朝廷下令一方面免除百姓钱粮,一方面由政府发放赈济。
  • 语云:“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应思诚而与天道相通,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 华佗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他生于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是沛国谯(今安徽谯州)人。史书记载华佗活了六十四岁。
  •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丰富、内涵最大的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
  • 石雕为雕刻艺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最常见的要数石狮雕刻。在古代,石狮多见于佛教寺庙,帝王将相的府邸,或者是官府的衙门,到了元代以后 一般百姓才开始使用。
  •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一百四十一岁才仙游。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 百家学说,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被人称为“圣童”。
  • 德性是上天赋予人的良知本性,是人生命本质中最美好的东西。因此能够保持善性和不断升华道德,就是人最应该力行的。君子喜欢看善书、行善事,不仅自己行善,而且提倡、推广到四方,感化世人,使人觉悟而由此带来福祉,使一切归于天理正道,所以古语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中国古书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因果报应的内容,行善济人得善报,行恶害人有恶报,倡导人们遵循天理,多行善事,才会有好的际遇。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们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