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迷思:我对黑心油的省思(3)

作者:王志钧

人气 13
标签:

钱到底是什么?

我演讲的时候,经常喜欢问人这一个问题。

对我来说,我有我属于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来自于翻阅古书,从文字的起源去寻找“钱”这一个字的出生履历。

说来有点好笑,“钱”这一个字的中文比划有一点多,说是象形文也不像,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还真的是个模拟实体物品造型的象形文,而模拟对象是根种田的铲子。

远在中国东汉时期,许慎(约公元58年一147年)写下第一本中国字典《说文解字》一书时,便如此解释道:“钱,铫也,古者田器。一曰货也。”

说穿了,钱就是一根铲子,用来耕田,只是后来转成为货币的造型了。从考古出来的中国周代古货币也可以发现,古代的钱,真的就是一种田间耕具的臿子造型,造型很像根方便铲,有时又活像根三叉戟,也就是“巾”。

货币的“币”字,底下有个“巾”部,其实更传神说明了货币原始的样貌和功用。

中国古代河南中原地区把这一种古货币直接称为“布”,“布”这个字的造型直接反映了人们用手拿着“巾”去耕田的形态。当时,“布”是一种耕具或货币,而不是后来转借成为衣服的“布”的意思。

“铫”的造型后来不知为何改变成“钱”的写法,许慎对此没有做出解释。但从“钱”的书写型态来看,为金字边加右头两把小戈。戈,其实也是一种生产工具,只是目的是用来猎杀动物或人,而非拿铁臿子来耕田。

在中国山东、河北地区的齐国、燕国,“刀”是通用的货币,造型为一把小刀,上面有个圆孔可以串起来,成为携带方便的货币。想像一下腰缠万“刀”的景象,大概就是燕、齐一带富商走路的样子。

臿、戈与刀,其实都是古人的生产工具,只是一种为农业民族所用,另一种为仍保留狩猎采集生活的国家所用。但为什么,生产工具会变成钱呢?

唯一也是最佳的解释,应该是钱为以物易物最好的媒介,最好其本身就具有人人都能认同的价值。在古代,什么东西最具有价值呢?当然是生产工具啰!

想像钱是一种代币,它是一种有价值之物的替代品时,那么,对两、三千年前的人来说,把农具、刀、戈缩小成一种方便携带的代币,拿到市场上随时可和他人交换物品时,这种东西自然成为人人都能认同的交换与衡量价值工具。

根据现代货币学的学理,货币本身必须具备有四种功能:一是交换的媒介、二是公认的价值标准、三是可延期支付的功能、四则为可储存价值。

对古代人人都种田的农业时代,锄头是最宝贵且常见的生财工具,故容易成为人们公认的价值标准与媒介,当时的市场容易衡量一根锄头所能带来的农业生产力贡献,同时农具不会轻易损坏的特性也具有延期支付和储存价值的功能。

今天的人已不太能想像一根锄头的价值,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脱离了在土地上忙活的流汗感觉,感受不到农具的份量。

后来,当市场经济慢慢形成,人们开始用贵金属的重量来感受到货币的价值,这样不管是什么样职业的人都能认同它。重量,也就因之开始成了货币价值的代替品。

想像一下汉代五铢钱(铢为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通行的年代,旅行者的行囊中沉甸甸地摆着一堆钱时,它的价值不再是以农具的外观来反映,而是以外圆内方的孔方兄造型,搭配五铢的重量来彰显。

后来中国人祈求好彩头时,总喜欢说“黄金万两”,也正是用“重量”来突出金钱的价值。因为金钱有重量,所以人们喜爱钱,也格外珍惜钱的重量,不会轻易将之挥霍掉。

但时代转入现代,纸币、塑胶货币和电子虚拟货币普及盛行的年代,钱早已经从价值千斤(金)的重量时代,走向了轻薄如纸,最后纸或硬币的载具都可付之阙如,而转成了一堆抽象数字了。

当钱失去了价值外观和重量时,我们该如何珍惜金钱数字呢?数字金钱又该如何感受其份量呢?

这就是当代人的困境,以数字来代替金钱的价值,而数字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一堆数学符号,无怪乎,现代人喜爱操弄金融游戏,因为金钱本身已变成了一套数字系统。

金钱失去了重量,并不代表它失去了价值。只是,人们要感受金钱的价值已变得日益困难,不若农具、贵金属这样容易抚触。

失去对金钱价值的感受性,是现代人的理财困境之一。困境之二,是金钱炫富价值的抬头,让人们追逐金钱的表象多于追求内在价值。

什么叫炫富?开名车、住豪宅、穿戴珠宝、手提LV包包,这些都是现代人的炫富法。对古代人来说,腰缠万贯的富豪如何炫耀财富呢?

其实,追溯中国货币的另一个起源是“贝”,也就是贝壳。“货币”两字,被现代人连称,但其实“币”是指农具;“货”则指的是可以用来买东西(化)的贝壳。“化”、“贝”两字加起来,就是“货”,也就是货币的另一个专业名词“通货”(currency)。

远在西周之前的商代,人们流行的交换媒介其实是海边捡来的贝壳,而非铁制的农具。布、刀、币都是西周转入东周时期的产物,在此之前,简单琢磨且穿孔的贝壳,才是金钱的原始型态。

当时的人,把五个或十个贝壳串在一起,称为一“朋”。“朋”,因此是一个货币的计量单位。

商末、周初形成的《易经》爻辞还曾写有:“或益之十朋之龟”,意思就是卜卦者获得人家赏赐了一个价值一百贝或五十贝的大乌龟。

《论语》<学而篇>记载孔老夫子曾说过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朋”的原意,其实就是指有个带着货贝来贩卖东西的商人来访,后来才引伸为朋友之意。可见,人因财而为友,有利可图才能当朋友,自古皆然。

但海边捡来之物,有何价值,为何殷商时期的人们趋之若鹜呢?

根据考古发现,流行于中原地区的货贝,其实都来自福建、广州以南的海边,而非北方贝壳。这证明了是有一群人把南方的贝壳带到北方,而且这一群人还流行把贝壳琢磨穿孔,挂到脖子上。

什么人会这么干呢?答案是—活跃于南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南岛语系民族,也就是台湾原住民的祖先。

直到今天,南太平洋诸岛上还有一些民族,还是使用贝壳当货币。这些保留古代传统的原住民,平时就把漂亮的贝壳穿戴在脖子上,外出逛市场时,看到有喜欢的东西,只需直接把脖子上的贝壳取下来,就可当钱来使用。

想像一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社会,有一群善于航海的南岛语系民族,搭着木船乘风破浪,在吴、越地区泊舟上岸,带来南方稀有的物产、珍宝,同时也把这种以贝壳为交易媒介,同时又能把贝壳穿戴上身的炫富风俗带入中国。

之后,北方来的殷商人,南下到了淮河、长江一带,与吴、越地区断发纹身的南岛语系人做起生意后,这一“朋”又一“朋”脖子上挂着的贝壳,因此成了华中、华北地区的珍稀流行饰品,其受欢迎程度应该不亚于今天来自欧洲的LV或香奈儿等品牌。

宝贝、宝贝,一方面指的是它为来自南方的稀有舶来品,二方面也指一种从南方传入的货贝交易模式,三方面则因为它可装饰于脖子上,也成了最佳的炫富方式。

古人早爱炫富,并非今人如此,今天人们将“商人”一词指称做生意的人,就可想见当时殷商人将南方宝贝带入中原农业地区的行为,多么让种田的庄稼汉惊诧,而殷商人因商贸贩贝所带来的巨大商业和财富价值也造就了繁盛的殷商帝国。

据说,牛车就是殷商时期的发明,目的正是为了将北方的货物带到南方,再将南方货贝引入北方的商贩工具。商业的流行,甚至造就了商末曾出现过的“酒池肉林”奢华景象。

但想一想殷商是如何灭亡的?她是被一群拿着锄头揭竿起义的陕西(周)农民,号召了一群基层民众来了一番革命大业,一下子就成了覆亡的朝代。

美丽又可炫富货贝,一旦脱离了金钱本有的价值,或许就是一场泡沫幻影吧?不管是古代的政治革命,或今天的泡沫经济,金钱本身应该具有基本内在价值,一旦这个价值不复存在,价格就会失去支撑而崩跌。

从短时间来看,繁华时代的金钱有其炫富功能,但长时期来看,如果金钱失去了生产的基本价值,它也只不过易碎的贝壳,经不起时代的考验。

我们爱钱,爱的应该是可爱的贝壳?还是实用币铲?我们该宝爱的是钱的可炫富性?还是创造有价值生产的最终成果?

这问题的答案或许没有标准,端赖你自己的选择了。

问题省思3:钱非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我们爱钱,爱的应该是钱的装饰性?还是价值性?

解决药方3:这社会只要有更多人竞竞业业地从事有价值的工作,整个社会的财富就会自然增加并迈向均富的水平。@

摘编自《地球人抱抱—-王志钧的投资理财、职场生活部落格》王志钧 提供

责任编辑:武晓玫

相关新闻
成片“金钱石”奇观现山东枣庄
时代:6.4后中共治国 扼杀精神放纵金钱欲
中共一贪官囤钱上亿 专家担忧闹钱荒
调查:逾七成澳人为工作和金钱焦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