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三)

自卑感造成的行为偏差儿童(1)
font print 人气: 239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首先说明自卑感的来源,它与父母老师的管教有关,如果知道原因,父母或老师可以预防它的发生,这样可以大量减少行为偏差儿童的出现,预防永远胜过治疗。

依据我多年来的体会,自卑感唯一的来源是生活上的挫折。

一、有个寓言阐述自卑感的来源:

据说上帝根据他的形象造人,因此对人情有独钟。为了使他所创造的人活得自信,所以在每个人的身上放了两个口袋,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前面的口袋装满这个人的优点,后面的口袋装他的缺点。这样一来,每个人每天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所以每个人都很自傲。 上帝一看:这不是祂的本意,祂觉得人应该学会谦卑。所以将每个人的口袋调换,前面装的是缺点,后面装的是优点,如此一来,每个人看到的是自己的缺点、别人的优点,又变得很自卑。上帝一看,人很不中用,他要人有自信,结果是自傲;祂要人谦卑,却变成自卑。所以放手再也不管人了,从此每个人都很自卑。

这个寓言说明:自卑感来自相互比较,以及视觉焦点(老是看到别人优点,以及自己的缺点)的问题。其实这种不正确的视觉焦点本身不会造成自卑,而是它让人觉得挫折(形成比别人卑劣的感觉),才是自卑感的原因。

为人父母如果经常拿亲友或邻居儿童的好表现,来要求孩子努力迎头赶上,用意虽好,但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样子等于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让孩子觉得事事不如人,这种挫折感导致儿童自卑,反而让他自暴自弃。

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身体残缺是自卑感的主要原因。

我访问过许多残障机构或学校,那些小朋友身体扭曲变形,却每天乐哈哈没有自卑感,直到年纪长大了(如上了高中),很多人开始变得自卑。不是年纪造成自卑,而是岁月让他们经历太多挫折而造成自卑。当今世界上很多残障者,没有双手双脚,却生活得丰富、愉快、乐观,有的还成为著名激励大师,证明残障本身不是自卑感的来源。父母或老师对残障者的态度导致挫折,或者生活上比正常的人碰到更多挫折,才是自卑的原因。

三、父母或老师的教育态度也是儿童自卑感的来源。

尤其是对子女期望过高或不可能的完美,让儿童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或完美状态,连续不断的挫折而导致自卑。或是父母或老师对孩子的缺点夸张的强调(例如骂孩子笨蛋、丑八怪),让他们觉得一无是处,也是儿童自卑感的重要原因。

总结上述可知:挫折是儿童自卑感的来源,父母或老师则扮演导演的角色,在管教儿童时,要相当谨慎小心。

儿童一旦有了自卑感,依其程度的轻重,会衍化出四种类型的儿童。

轻度自卑感的儿童,其行为表现有两种形式:

一是“我不好,你好”的儿童,走可怜虫(强烈需求注意、肯定、赞同)的模式;二是“我好,你不好”的儿童,这一类儿童的行为表现是为了保护自尊自信心,所以不断打击别人〈污辱、批评、酸葡萄〉(你不好),以减少来自他人的威胁;另一方面他会自吹自擂〈甜柠檬〉(我好),以维持自尊心。

重度自卑感的儿童也会演变成两种类型:

一是“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儿童,这类儿童埋怨天地不仁,所以自暴自弃并且攻击周遭的人与物。所谓时日皆丧予,与汝共亡。既伤人又毁自己,让天下人同归于尽。

二是“我不好,你好?”的儿童,这类儿童远离人群、自怨自哀、自我放弃。他们未必离群索居,只是对扰嚷人群,视而不见、冷漠不关心,自己活在自怨自哀的虚幻世界。

(待续)@*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男性荷尔蒙太多会杀死脑细胞,这项新的发现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滥用类固醇有可能导致行为偏差的后遗症。
  • 【大纪元3月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李锡璋台中市三日电)台中地方法院检察署基于预防犯罪,补助台中市圆爱全人关怀协会,办理国中生社区生活营,藉由“零发脾气”耐心与精神,辅导生活习性高度偏差的国中生回归主流。由于办理成效良好,今年将从两所国中扩大为五所国中,帮助更多迷途羔羊回归主流。
  • 〔自由时报记者徐夏莲/台中报导〕中市一名高中男生,因言行偏差和妈妈发生肢体冲突,他跑到医院验伤,要求社工安置,母子大战还闹到警局,不过也因此发现他是注意力缺陷过动儿,医师表示已错过治疗黄金时间,让妈妈自责不已。
  • 嘉义荣民医院精神科主任黄敏伟表示,小新因家庭生长背景缺乏关怀、让他产生了不安全感,缺乏自信心;这时笑脸迎人的少妇,让他有亲切感,而偷藏高跟鞋的行为,主要在吸引少妇注意,希望因此得到更多关怀。
  • 家有男孩的父母注意了,许多人认为,亲子关系不佳与基因及孩童本身的个性有关,但最新研究显示,家庭环境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亲子关系不良将导致男生更易出现偏差行为,影响较女生来得大。
  • 【大纪元3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国芳嘉义县8日电)嘉义县警察局少年队今天带领8名行为偏差国中生至社区作公益,协助2名独居老人打扫家园。少年队长王丰荣表示,这8名迷途少年本性并不坏,盼他们从付出过程,激发善良本性。
  • 根据德国最新研究结果,父亲工作时间超长,男孩行为偏差的机会高。研究人员认为,历来政策专注于母亲的工作和家庭责任取得平衡,而给与较多的弹性,但这项研究结果揭示,政策上应奖励父亲和母亲均等机会,共同分担育儿及工作责任。
  •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怀孕的母亲若吃不健康的饮食容易产下有行为问题的小孩,而小孩吃太多垃圾食物也会增加忧郁焦虑的比率,变得比较有攻击性与爱发脾气。
  • 为主义兴起于1930年代。由行为主义推演出来的行为改变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修正儿童的偏差行为。行为改变技术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增强,运用增强物使行为增加;一是惩罚用于消灭不适当的行为。用一般的话说,就是红萝卜和棍子。用红萝卜诱导父母或老师所认定良好的行为;用棍子压制所厌恶的偏差行为。
  • 行为改变的主要途径是:了解行为者的目的,并教导他正向的行为,以达成其目的。一旦行为者能用正向的方法达成其目的时,自然而然会放弃原先的不正确行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