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 志存高远

font print 人气: 656
【字号】    
   标签: tags:

古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是诗人作诗的总目的,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和抱负等。

受传统文化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俱佳的文人,无不弘扬道德正义,鞭挞社会黑暗势力,仁民爱物,认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应该是人生和诗文创作的永恒主题,无数诗人都用他们的诗歌创作来实践这一主张,陶冶人们的心灵,令人回味无穷。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尚书.尧典》曾归结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的创作规律。在《论语》中孔子的诗教占有很大比重,把《诗经》列为儒家必修的经典之一,借助诗书礼乐等形象化的形式,教育学生,规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潜移默化的使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以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

诗言志,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心曲、寓志于形象之中,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或借史藏慨,或游仙托志,或借人抒怀,或托物言志。

诗人在其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责任感,当然,诗人对于真理的探求、对永恒的向往,可以是深邃的沉思,可以写滔滔万里江河,也可以写坚贞的松柏、傲霜的梅花、高飞的鹏鸟,或是急促的鼓点,或是婉转的琴弦,这些在诗人的笔下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并寄寓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战国时屈原所作《离骚》便是明志之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上天入地,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上昆仑、涉流沙,至西海……,表达出诗人对真理矢志不渝的追求。

此幅所画就是《楚辞.渔父》,画出了屈原脸色憔悴的样子,渔父将脚深入水中,正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文字叙述。(国立故宫博物院)

他通过各种鲜明的艺术形象如鸾鸟、凤凰、香草、菊花等,来表达自己敢于坚持真理,不与社会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他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他颂扬古代的圣王和贤臣,如尧、舜、禹、汤、周公等,赞美其德行,“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他还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寄托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从晋代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中,人们读出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陶渊明自幼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志趣,“安贫乐道”成为其为人的准则。

〈宋赵令穰陶潜赏菊图〉(国立故宫博物院)

他推崇颜回、黔娄等贤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不趋炎附势,任何时候不违背自己的良知。

他以兰、菊和飞鸟等喻志咏怀,他在〈幽兰〉中写道:“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写出内蕴着芳香之气的兰花正等待着清风的吹拂;他在〈时运〉中写道:“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翩翩欲飞。

他的田园诗表达出返朴归真的心境,表现出其守志不阿的君子之节,真正做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唐代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其自觉和深沉的社会意识创作诗歌,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其诗既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登岳阳楼〉)的气吞八荒之势;又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精细入微之处。

他写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千家山郭静朝辉,日日江楼坐翠微”(〈秋兴〉),都浸透着诗人爱民悯生,渴望四海升平及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诗言志”的内涵非常丰富,古人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诗人可以把已有的事物、将有的事物都调进他的艺术作品中,而不受过去、现在、未来,天上、地下、人间的时空限制,在人们的心中显示永恒。

唐代李白在〈古风〉中写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描绘出驰骋在仙境中的美妙,充满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这也构成了其诗清新飘逸的风格。

此幅画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宋马远举杯玩月〉(国立故宫博物院)

唐代王维在〈终南山〉中写的“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绘出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也体现出其修道好道的高远心志和澄净心境。

〈唐王维稷神山图〉(国立故宫博物院)

唐代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描绘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更道出了十分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宋代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出其始终坚持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是真理、道义的追求者和捍卫者,他们的优秀作品至今仍展现着高风亮节、不谋—己之私的语言形象。身为社会良知,他们备受人们的尊重,其诗品与人品交相辉映,使人们在学习、研究其作品中,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追求光明和美好。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缺点和犯错的时候,以权势压人,最多只能让人表面服从;而宽恕大度待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心。魏霸就是因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待人宽恕,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所以周围人都很信任、服从和尊敬他。
  • 若是能够把报应二字反复思考,择善而从,恭慎自己,顺应天理,那么心就会与天道相合,静则杂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自然就会得到善报。如果有人的心行与此相反,那么恶报也是避免不了的,因为不善之人,他们欺骗掩饰的行为,为神明所察见,以至于减少他们的福分与寿算,忧患也就会跟着接踵而来。
  • 祁天宗这个人自恃有才学而骄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经常随意谩骂。下雨柴湿,他叫书僮劈开木作的神像烧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张九龄(678~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时的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进士出身,屡官至右拾遗、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副宰相),后被李林甫所谮而被谪外任。他善诗文,有《曲江集》传世。
  • 煌画工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令人惊异。千姿百态的神佛形象,壮丽辉煌的佛国世界,虽在佛经中能找到些文字叙述,若不亲眼所见,是很难想像的。还有那些闻所未闻的怪异的形象,那些神奇莫测的行为举止,那些光怪陆离的幻梦般的景象,绝非人世间所有,也不是异想天开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 莫高窟中那些刻画神佛的雕像和壁画,也反映了神传的文化。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诫弟子,不但要传播佛法,还要传播文化知识。历史上大多数宗教都认同神造人的观点,只有近代的科学让人相信人是从猴子变来的。
  • 舜继帝位后,便命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欣然领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父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
  • 萧衍是汉代相国萧何的后代,在位四十八年,寿八十五岁,是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长寿皇帝,仅次于清朝的乾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