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样做 女孩会不同(一)

发掘女孩的学习潜力,让她不断成长
font print 人气: 60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 松永畅史 译者:吴怡柔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呢?例如遇见好久不见的亲戚家的男孩子,或是在同学会上遇见儿时一起长大的男同学,惊讶的发现:“以前的孩子王,现在长大却……”

很意外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小时候只会捣蛋完全不念书,成绩总是吊车尾的男生,突然考进了一流高中,然后进入知名大学或任职于优良企业这种例子。

或许这有点偏离本书的主旨,不过男孩在十四岁以前让他们尽情玩乐,反而会有助于他们学科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对于男生,我们可以期待所谓的“逆转胜”。

所以每当我听到家长烦恼的说:“我们家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就把书包丢着跑出去玩,都没在念书。”时,我都会回答他们:“这样非常好!请务必让他继续维持下去,多去累积各种经验。”

那么女孩子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小时候只顾着玩乐,上了国中后开始读书,成绩明显进步,最后竟然出乎意料的进入名校就读。”像这样的“逆转胜”定律,是否也适用于女孩子呢?

非常抱歉,我不得不告诉各位这样的例子几乎是“零”。基本上各位有遇过“小时候只会做怪,长大却变得聪明伶俐,还进入一流企业,成为精明干练的女性”,或是“以前上课也没认真在听,考试成绩总是惨不忍睹,可是最后却考上国立大学”这样的例子吗?虽然我无法斩钉截铁的说绝对没有这样的例子,不过根据我的经验,能够完成这种壮举的女孩,真的是少之又少。

当我们聊到考上一流大学的孩子,如果是男生,开场白会有“(从小就是个很会读书的小孩)不出所料,果然啊……”以及“(以前成绩很糟的孩子)没想到那个孩子居然……”这两种模式。然而,讲到女孩的时候,开场白就只会有“不出所料,果然啊……”这一种。各位或许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吧。

如此一来,提升女孩学科能力的方法,就只有“从小让她扎实学习”。

还有,女生除了比男生认真以外,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很多女生可以稳扎稳打、勤奋努力,也不会觉得辛苦。因此,就某方面而言,像公文式教育这种每天一点一滴的写讲义练习的教育方式,可以说很适合女生。

这种学习方式,常常可以让孩子的学习进度比学校课业快一步,也就是说学校教的都是孩子刚学过的东西,学校上课变成只是用来确认“我知道”“我懂了”的过程。

虽然每天上课都好像是复习一样,不过这种一边逐一确认已经学习过的东西,一边向前继续学习的方式,可以确实提升孩子的学科能力。

像这样,女孩的学习方式是“先驰得点型”。从小就开始累积课业知识,取得好成绩的女孩,脑袋当然会变聪明,并且能以稳健的脚步,实现进入好学校就读的目标。

听我这么一说,或许有些家长会绝望的想着:“唉!那我们家的孩子已经来不及了吧!”可是这攸关孩子的一生,总不能说:“很遗憾,可是为时已晚。”

的确,一开始或许无法立刻赢过那些从小就孜孜不倦学习的孩子,但尽管如此,还是要让孩子从现在就开始培养“每天勤奋学习”的习惯。

“话虽如此,可是我家的孩子不是那种二话不说就乖乖去读书的孩子。”如果是这样的话,只好请身为母亲的您,以坚定的态度,每天不间断的要求孩子:“快去念书!”

最重要的是,不要突然歇斯底里的放声大叫:“我不管了!”然后就中途放弃孩子。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步一步努力的话,首先请当妈妈的您身为表率,开始脚踏实地的努力,好好加油!

─ ─摘自:《妈妈这样做,女孩会不同》新手父母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孩子再怎么喜欢一项活动也很难长久钻研探究,一开始因为喜欢而做的事情也很快会失去兴趣......
  • 如果想协助孩子获得自信心,使孩子在做事时能尽全力、不会屈服于挫折、主动挑战,该怎么做才好?
  • 当孩子有显着的进步或是做出成果时,为了帮助孩子未来也能想起这些美好经验,并让这些事深刻得足以留在记忆中,最好能多多祝贺孩子。可以参考下面几种方式,因为比起每次都用相同的方法,灵活交替着使用效果会更好。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满爱、持久且有意义的关系。了解情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和孩子建立这样的关系。人们正是透过分享情感与他人交流。
  • “满招损,谦受益。”涵养孩子谦虚的品德,能虚心面对世界,不自傲、不争斗的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是亲子教育的重要方向。
  • 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孩子吵闹、暴冲奔跑、靠近危险场所的画面?什么样的一句话可以逆转这种状况呢?
  • 有些家长还是会担心孩子的课业,坚信会读书便等于成功的传统价值。不然为什么我们老祖先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孩子的成功方程式果真只有读书这一条吗?
  • 每次幼稚园或小一新生入学,总是免不了父母和小孩那依依不舍、十八相送的情景,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上挂着两行泪,哽咽的啜泣着:“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我不禁回忆起自己刚进入小学的第一天。
  • 只要以正面的说话方式和孩子沟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镇定从容地面对各种状况。
  • 以“怎么做”代替“为什么”,这样问,教出创意十足、独立思考的好孩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