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冬至进入数九寒天 九九消寒图蕴藏智慧

作者: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3929
【字号】    
   标签: tags:

九九消寒图,汉族岁时风俗。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

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着《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的形式

“九九消寒图”主要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

1. 画铜钱

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表示涂满八十一个点,冬天过去,春天来到。

2. 写九

写九,是从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就是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每划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九数完了九。

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3. 素梅

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九朵梅花,一朵梅花有九个花瓣,共计八十一个花瓣。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4. 晓妆染梅

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5. 葫芦型九九消寒图

葫芦型的图案设计,酷似“中国结”起终读法,宛然曲折。一番诵读下来,既了解了中国从三皇开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历史,也丰富了文化知识。该图中间有“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九个大字,每字均九笔,一日描一笔。围绕着此九个大字的是“九九歌”排列成葫芦的形状,顺序从葫芦头开始。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这首“九九歌”,从远古的“三皇治世”,到“大清坐金銮”,提到了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时空跨度大,内容丰富,读来耐人寻味。消寒诗图每年逢冬至之前,便挂在宫廷的居室中,是一种用文字笔墨来娱乐记时消遣之作。

九九诗歌反应节气

另一首《九九消寒图》诗,就是清朝道光年间山东潍坊一位名叫王之瀚的文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就的。这九首绝句分别写在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图”内;它不仅介绍了节段的气候特点,还叙述了民情风俗及农事活动。被世人称之为农村的“数九科教诗”。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资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三川草木五装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室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
三九严寒春结冰,罢钓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喜床头樽不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凛冽起新晴,朱褐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佳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欲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风和日迟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绿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在古代,上至皇上,下至百姓,都喜欢玩《九九消寒图》。据说道光养心殿制成待填描写的消寒图,上有九个大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寓迎春之意。九个字,每字九画,九九八十一笔,每日描一划,描成九九艳阳天,春天来到,太阳刚好从南回归线返回,可以照在养心殿正中,是为天地人合一。

《九九消寒图》集历史、节气、文字、图画、智力游戏于一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 “冬至”节气一般出现在阳历12月22日。俗话说:冬后10日年,就是说冬至过后第十天就是新年元旦了。不过,今年冬至比常年早一天,出现在12月21日。天文专家说,今年是闰年,2月份有二十九天。凡是二十一世纪的闰年,冬至日期都出现在12月21日。北半球的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日影最长。
  •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人们常用“三九严寒”、“数九寒冬”来表达天气的寒冷。

  •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如中国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 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三)立冬;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九)冬至。立冬的意思:立是建始;冬,终也,万物收藏。立冬后46天,“中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极”意,俗话说到头儿了。
  • 12月22日是2010年的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冬至起开始“数九”,步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新年。中国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节气后到来的是“清明”,此时清净明洁之气象,弥布天地间,万物欣欣向荣。我们来探索一下: 清明节的日期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间变动呢?古代的清明节也放连假吗?作什么活动呢?
评论